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年级:高二 编写:谢一彰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2015-11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
2、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知人论世”。
3、 以意逆志”的方法准确把握诗人追求隐逸,淡泊洒脱的人生志趣。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把握诗人的隐逸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隐逸情怀。
【重点难点预测】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
2、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3、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进入“诗境”。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
孟浩然:湖北襄州襄阳人,是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写过一首诗说明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21·cn·jy·com
【学习过程】
一、 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1、朗读这首诗
2、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并解释。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21cnjy.com
江边-------山中 黄昏江景图 -------月夜山景图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1、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
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凡人自与幽人不同,此为二比;末句的幽人即指庞公,又是自况,隐含引为同类之意,此为三比;上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此为四比通过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认真观察这几组对比可看出,两个场景实际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是两种生活两种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学们根据你对诗中的个别词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体指哪两种人?(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
明确:两种生活指尘杂世俗和寂寥自然的隐逸生活两种人:俗人和恬然超脱的隐士
3、作者对栖隐生活的态度怎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提示:①抓住鹿门山“月照开烟树”的景物描写②“忽”字的运用③“幽人”中“幽”的运用)
明确: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21教育网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
明确: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www.21-cn-jy.com
五、当堂检测
背诵此诗
六、课后反思
1 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 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