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新课导入
结合图文材料,找出文化传承的载体:
史料一: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
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四川博物院藏)
文翁,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蜀郡太守文翁曾创建文翁石室,是中国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创立不久,即以学风卓荦,人才辈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效仿文翁兴办学校。
史料二:汉代设立国家藏书馆,其中有专门抄写书籍的人员,并定出标准本。汉朝的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藏书的地方。
学校
书籍
图书馆
博物馆
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发展;了解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印刷书的诞生
三、图书馆的成长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时空坐标
基础梳理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一)古代学校教育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主要形式:
(2)发展概况:
官学与私学是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①官学:
A.中央官学:商周时期“学在官府”;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B.地方官学:自汉朝开始设立;
基础梳理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一)古代学校教育
【拓展】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门附近。稷下学宫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孟轲)、邹子(邹衍)、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季真、涓子(环渊),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位于北京的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
——图为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
基础梳理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一)古代学校教育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主要形式:
(2)发展概况:
官学与私学是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①官学:
A.中央官学:商周时期“学在官府”;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B.地方官学:自汉朝开始设立;
②私学:
A.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很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
B.唐朝以后,私学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C.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基础梳理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一)古代学校教育
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基础梳理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一)古代学校教育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是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发展概况:①官学;②私学
(3)影响: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问题探究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一)古代学校教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并归纳中国古代教育作用。
材料1: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特点:①起源早(发展时间长); ②政府主导; ③官学私学并存;
④汉代以后,儒学主导(教化功能突出); ⑤体系化、制度化;
⑥政治目的突出,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 ⑦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
作用:【政治】①为政府培养了人才,巩固了统治;②有利于科举制的发展
【文化】①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 ②有利于古代典籍的传承;
③有利于儒学的传承。
问题探究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一)古代学校教育
结合所学分析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
材料2: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原因:
①宋朝宋明理学兴起并向基层渗透,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②宋朝重文轻武(文治政策),大兴科举,推动了书院的的发展;
③宋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的发展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④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和应用;
基础梳理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一)古代学校教育
2.古希腊学校教育:
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二)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
1.西方近代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1)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2)德国: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3)美国: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柏拉图在雅典创立
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拓展】中世纪(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是现代大学制度源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
问题探究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关史料
(二)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
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3:十字军东征沟通了东西方接触的渠道,扩大了西方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萎缩几百年的商品活动又活跃兴旺起来……自治城市蓬勃兴起。自治城市作为经济中心、贸易中心积敛了大量财富,富裕的城市为创办大学提供了大笔经费。……另外,还有不少富豪人家捐资兴办大学或资助贫寒子弟上大学。……这为欧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和思想支持,同时为近代大学的兴办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摘编自《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
(1)原因:①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
②城市的蓬勃发展为创办大学提供了大笔经费;
③不少富豪人家(市民阶层)捐资兴办大学或资助贫寒子弟上大学。
④宗教势力的支持、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古典文化的传播等
(2)影响:①大学的兴起为欧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和思想支持;
②为近代大学的兴办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③世俗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摆脱教会的控制
④客观上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基础梳理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关史料
(二)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
2.近代中国大学的创立与发展
(1)北京大学:
①建立: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采用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②发展: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校长蔡元培将其定位为“囊括大点、网罗众家之学府”,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基础梳理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关史料
(二)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
2.近代中国大学的创立与发展
(2)清华大学:
①建立: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国立清华大学
②发展: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基础梳理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2.表现: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1957年国家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3)“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5)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 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6)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7)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基础梳理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
2.表现:
(8)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四)学校教育的意义
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思考:阅读材料P81【学思之窗】,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产生的影响。
观点:①蔡元培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
②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①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②促进了思想解放;
③有利于开展学术研究; ④促进了近代大学的成长
基础梳理
二、印刷书的诞生
相关史料
1.书籍的出现
(1)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2)埃及: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一般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3)中国最早的书籍:用竹片或木板作为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埃及纸草文书
马王堆帛书
云梦睡虎地秦简
基础梳理
二、印刷书的诞生
相关史料
2.书籍的普及
---有赖于造纸业的发展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成就 表现 意义
造 纸 术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 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印 刷 术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用胶泥制成的活字 胶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并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进步明显。纸张白度增加,表面平滑。纸的产量大增,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751年唐朝与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造纸工匠被大食俘虏,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
基础梳理
二、印刷书的诞生
相关史料
3.印刷书诞生的意义
(1)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
(2)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P83【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书籍?
(1)技术层面: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
(2)文化普及层面:①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更多的人可以阅读书籍,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②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二、印刷书的诞生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思考: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变化:①译著内容从以应用和自然科学为主向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转换
②译著来源由以英美为主向以日本为主转变
认识:①这一变化始终以救亡图存、富国强兵为主旨
②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了中国对西方认识的深入
③认识的深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基础梳理
三、图书馆的成长
相关史料
(一)图书馆的起源
1.职责和起源: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2.古文明时期图书馆的代表:亚述图书馆
(1)地位: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2)建立: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3)内容:收藏有约25000块泥板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遗址
基础梳理
三、图书馆的成长
相关史料
(二)西方图书馆
1.演进及分类
(1)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2)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2.作用: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迹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公共图书馆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工人和市民。免费的、开放的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在图书馆事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基础梳理
三、图书馆的成长
相关史料
(三)中国图书馆
1.古代
(1)官藏: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2)私家藏书:①原因: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
②代表: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 书楼。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开始于宅东建造藏书楼,并命名为“天一阁”。时藏书七万余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这是外姓人首次登楼。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有选择地向一些大学者开放。康熙十五年(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
基础梳理
三、图书馆的成长
相关史料
(三)中国图书馆
2.近现代
(1)京师图书馆的发展:
①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②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2)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图书馆。
基础梳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相关史料
1.西方博物馆
(1)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图书馆、动植物园,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3)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亚历山大博学园“缪斯宫”
阿什莫林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基础梳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相关史料
2.中国博物馆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
南通博物苑
上海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2)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3)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基础梳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相关史料
2.中国博物馆
(4)中华民国成立后,博物馆的建设展现出新的气象。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5)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的影响,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 等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186万件一级8千件)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基础梳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相关史料
2.中国博物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
国立中央博物院
基础梳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相关史料
2.中国博物馆
(8)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
(9)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10)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基础梳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相关史料
3.近代以来建立博物馆的意义
(1)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归纳总结: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世 界 前290年托勒密·索托在亚历山大城创建缪斯宫 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1683年牛津大学开放阿什莫林博物馆 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大英博物馆1753、法国卢浮宫 带有浓厚殖民侵略色彩最早的国立博物馆
中 国 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 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 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博物馆
1925年故宫博物院 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195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问题探究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相关史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
材料4: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背景:①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
②文艺复兴的出现;
③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
④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
⑤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问题探究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相关史料
全面认识我国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
1.文字,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书写方式有变化但是字形基本没改变,使我们看古代典籍毫无障碍,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2.语言,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中国普通话的推广使语言交流更加方便,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服饰,服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4.书籍,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只要文字语言不断,就能发挥功效;
5.建筑,建筑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辉煌灿烂的文化。现代博物馆、博物院等同样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6.宗教,佛教对中国影响深远,然而在文化传承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儒家学说和作为国教的道教;
7.教育,中国文化自古重视教育,尤其是科举制度施行以来,教育成了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渠道;
8.活动,重大文化活动是凝聚民心,提升国家荣誉感最有效的方式。春节、端午、重阳、元宵、中秋等节日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知识结构
古代:学在官府 官学与私学并存
近现代:学校教育不断发展完善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博物馆的建设
与发展
中国
古代 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
近现代 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世界
中国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造纸 书写材料由竹片、缣帛到纸张
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金属活字印刷
世界 大学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人类历史上最早:亚历山大博物馆
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
国家行为的开始——大英博物馆
最早: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在上海建立
中国人自建:1905张謇建南通博物苑
民国成立后:新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