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1)
课题 毫米、分米的认识(1)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不仅深化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掌握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技巧。这种实践学习不仅点燃了他们对数学的热情,更让他们在协作中体会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目标
在协作中,学生不仅能精准掌握毫米的长度概念,还能在互动中锻炼估算技巧,培养合作精神,从而在实践中收获智慧的增长。
学习重点
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用毫米尺量度身边物品,从而深入理解毫米这一微小单位,并通过与厘米的比较,直观掌握两者间的换算关系。
学习准备
在互动式课堂里,我们利用科技与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操作,直观理解毫米这一微小而重要的长度单位。学生将亲手使用刻度尺,不仅学会精确测量,更在操作中建立1毫米的清晰认知。我们将通过趣味练习,揭示毫米与厘米的转换秘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将引入卷尺,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中提升技能。这些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估测能力,为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从而培养出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 创设情境,揭示新课。(6分钟)
1. 利用身体语言,让学生通过手势比划米与厘米的区别,以手掌宽度代表1厘米,双臂展开象征1米,从而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直观理解。
2. 让学生对数学书的宽度和厚度进行猜测,然后使用尺子进行精确测量,通过比较猜测与实际测量结果,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
3. 通过讨论数学书尺寸的精确表示,引入毫米作为厘米的补充单位,阐释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概念。
4. 在黑板上书写“毫米的认识”,并展示毫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使学生对毫米的长度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用尺子、绳子和各种小物件,亲身体验了毫米的长度,通过绘制和测量,他们不仅掌握了毫米这一新单位,还学会了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还提高了对物体长度的估算能力。这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让他们在合作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探索长度奥秘,挑战换算迷宫:
1. 长度换算挑战: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9米=(900)厘米
400厘米=(4)米
5米=(500)厘米
2. 毫米与厘米之间的秘密:
2厘米和3厘米之间有(10)毫米。
4厘米和5厘米之间有(10)毫米。
2厘米和6厘米之间有(40)毫米。
4厘米和9厘米之间有(50)毫米。
1厘米=(10)毫米
2厘米=(20)毫米
10厘米=(100)毫米
30毫米=(3)厘米
二 实践操作,动手测量。 (25分钟)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们将通过一系列互动活动,深入理解毫米这一长度单位。首先,他们将通过目测和实际测量数学书的大小,来构建对毫米的基本认知。接着,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将发现1厘米内的小格数量,并通过放大的刻度尺演示,直观地理解1毫米的长度。最后,通过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学生们将探究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使用毫米作为度量单位。
在微观尺度的探索之旅中,学生们以毫米为线索,展开了一场与长度单位的亲密接触。他们用眼睛捕捉细节,用双手丈量世界,用尺子揭示毫米与厘米的微妙关系。在合作与交流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精确测量,更在实践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魅力。
三 巩固练习。 (5分钟)
1. 鼓励学生使用直尺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长度的理解。
(1)组织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的发现。
(2)引导学生反思测量技巧,强调精确度和一致性的重要性。
2. 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2页的“做一做”第1、2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合作探索,用尺子细致量度文具大小,确保测量精准,共同精进测量技巧。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 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收获,深化理解。
2. 独立完成作业,强化所学知识。
五 教学板书
六 教学反思
数学课上,学生们翻动书页,重温1米与1厘米的直观长度,紧接着,他们被鼓励拿起尺子,亲自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和高度。在尺子与书页的交错中,学生们开始思考如何表达那些非整厘米的尺寸,这正是引入毫米这一新概念的契机。通过亲手操作,学生们不仅对毫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掌握了在刻度尺上读取毫米的方法,以及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技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他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点燃。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