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扬州慢》导学案
年级:高二 编写:蓝 维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2015--11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重点难点预测】: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他的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写作背景: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21cnjy.com
3.扬州简介: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淳熙( ) 初霁( ) 荠( )麦
怆( )然 自度( )其 曲黍( )离
窥( )江 戍角( ) 豆蔻( )
2、解释加点字词
夜雪初霁: 丙申至日 :
荠麦弥望 : 则四顾萧 :
寒水自碧 : 予怀怆然 :
因自度其曲 : 淮左名都 :
解鞍少驻初程 : 自胡马窥江去后 :
清角吹寒 : 杜郎俊赏 :
纵豆蔻词工 : 算而今重到须惊 :
念桥边红药 : 渐黄昏 :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初步了解大意。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一)小序解读。 学生朗读词前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为读者交待了词作的时间,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千岩老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1教育网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21·cn·jy·com
3、下片中那一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惊”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www.21-cn-jy.com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2·1·c·n·j·y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繁华热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
六、课后反思
1 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 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