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课堂教学设计
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
俞建望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能力目标: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孝心。
教学重点: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教学难点: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过程: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人说,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必不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千古传诵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个别词语正音。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明确: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明确: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明确: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明确: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明确: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试背第一段。
6、过渡: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四、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疏通这一段的文意,做到字字落实。
3、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明确:这一段的开头用了“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八个字,概括写出新王朝对自己的重视和任用。这也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对新王朝的政绩歌颂一番,以打消皇帝的疑心。接着,便历数新王朝对自己的多次征召。第一次是太守的推荐,从“察臣孝廉”到“举臣秀才”,然李密以“供养无主”便推辞了;第二次是出自皇帝的征聘:“诏书特下”,先是任命他为郎中,不久又紧接着再任命他为太子洗马。但李密又一次上表推辞;此后便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连用了六个短句,一步紧一步,写出了朝廷征召的急迫。可李密最终还是向皇上本人推辞。
4、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明确: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5、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明确: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
明确:“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明确: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五、分析课文(三)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
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明确:伏惟、且、但
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明确: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明确:这一段,作者仍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要推辞就任的意思,而是从两个方面来消除皇帝的猜疑。一是颂扬“圣朝以孝治天下”,赞扬了新王朝对旧的蜀汉王朝遗老的关怀备至,使皇帝听了也比较舒服;二是表白自己绝对不是不想为新王朝效忠尽力。你看,他先把自己曾经效忠过的蜀汉称之为“伪朝”,撇清了自己确实不是对已经灭亡了的蜀国有什么留恋之情。再来对新王朝对自己的优待表示感激,“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以一个微不足道的俘虏的身份,竟然受到了新王朝这样的宠遇,“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还想干什么呢?有了这两方面的表白作基础还不够,接着又说出了第三层的情况,诉说祖母卧病在床的困苦情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就与第一段里说的“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和第二段里说的“刘病日笃”照应起来,并且把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到这里,作者的意思已经比较清楚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他自然只是说祖母离不开我的照料这一事实,而没有把推辞的话直接说出来。
六、分析课文(四)
1、教师范读第四段。
2、教师串讲,落实具体的字词等。
3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明确:《古文观止》的评语:最由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的特色。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畏惧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舍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七、1、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明确: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2、背诵全文。
八、艺术特色分析: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5、陈情表赏析文一篇:
中国古代散文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阅读鉴赏时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能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加以体会;着重要注意鉴赏语言特色,节奏的抑扬顿挫和遣词用字的妙处;此外,要特别注意熟读和背诵,积累散文知识和鉴赏方法。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在封建社会里,辞诏的话不是好讲的,稍不留神便会以“不忠”之罪惨遭杀身大祸。因此,李密必须寻找充分的理由,以十分谨慎的言词书写表文。李密辞诏的目的就在于为祖母养老送终。,为此他寻找出一个响当当的政治依据,这就是晋武帝自己提出来的“以孝治天下”的口号。所以李密在结构全篇时,紧紧扣住了一个“孝”字。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他在文中还申明自己作为故旧遗老,现在不奉诏决非是忠于前朝,而是实属无奈,是为尽孝而难以远行的,因此反复强调“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特蒙“国恩”,“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等等,以表自己对当今的感情,同时表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愿望皇恩的诚心。如果不如此婉转陈辞,一味地辞不奉诏,那么作为表文的特殊读者----晋武帝在心理上就决难承受了。
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儿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正因为此,作者才与祖母建立起深切的感情。同时,作者还怀着怜悯之情,倾述着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单无依的境况。第一段写她“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写她病情“日笃”;第三段则写她“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凡此都充分地表明一位晚辈对长者的关切与怜爱。李密在《陈情表》中不是一味地同晋武帝讲道理,而是充分地摆事实,以具体的实情说服晋武帝体谅他的苦衷。当然他所摆给晋武帝的实情,均染上了浓郁的感彩,引致晋武帝感到李密强调的孝是北孝,而不是不仕晋的托辞,这便是作者所拟想达到的写作效果。为了更深一层的打动晋武帝,李密还尽力渲染自己的处境与遭际。开篇便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o”然后就在这一悲调中泣诉自己早年失去父母,孤弱多病,家不盛,族不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惨状,诏书特下本是件好事,大可受宠若惊,然而他告诉晋武帝,正是由于诏书切峻,祖母病情加重,反使他处于进退两难、狼狈不堪的境地;接着勾画出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状况。由于李密所陈述的情况充满了感彩,果真使晋武帝为之动容。晋武帝阅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没对李密的辞不赴诏表示不满,而且还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甚至赏赐他两个奴婢,命郡县按时给他的祖母送饭。足见《陈情表》所体现出的“情”的力量。
《陈情表》的语言艺术也是大可称道的。作者采用了不少排比,对偶句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内容。如“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来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又如以“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对句表明李密的孝名与才名并传。再如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则表示了作者誓报恩德的冰心诚意。《陈情表》的写作多用四字句,杂以参差句,语言练达,琅琅上口。由于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