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从古至今重要的变法和改革。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变法和改革的背景、内容,理解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和艰巨性。
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利用史料分析中国古代变法成败的原因,正确评价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认识改革家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难点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的重要改革
目录
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呈现出哪些异同点
影响中国古代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思考题:
求新、求变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改革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性质及影响。
背景: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2)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3)文化:士阶层壮大,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法家思想的影响
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目的:
1.战国: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改革示意图
李悝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内 容 改革领域 具体措施 具体作用
经济
军事
行政管理
社会管理
性质
影响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削弱旧贵族势力,增强军队战斗力,加速地主阶级形成。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安定社会秩序
废除井田制
奖励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建立县制
实行什伍连坐
①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地主阶级封建性质的改革
1.战国:商鞅变法
②推动社会的转型(奴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
材料: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改革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②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背景:
均田制
三长制
俸禄制
租调制
意义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吏治得到改善,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性质及影响。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后期: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改革,重点是移风易俗。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
鲜卑姓 拓跋 独孤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兰
汉姓 元 刘 楼 穆 陆 贺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材料1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2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3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①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
②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改革?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庆历新政 内容 结果
改革文官制
严格“恩荫制”
改革贡举制 (策论和操行)
慎选地方官吏
减轻徭役
重视农桑
3.北宋:王安石变法
内忧: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1)背景:
外患: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范仲淹改革(庆历新政)失败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反对,失败。
庆历新政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财政制度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募役法 纳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军事体制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官僚机构 裁撤冗员,限制恩荫,改革科举
3.北宋:王安石变法
打击高利贷者,增加财政收入
保证农民耕种时间,促进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打击地主阶级,增加财政收入
打击大商人,增加财政收入
保证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打破大商人的市场垄断,增加财政收入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打击官僚地主利益,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
(3)目的:
富国强兵
(2)内容:
依据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分析每条措施所起的作用和变法的目的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改良性质的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材料1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2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积极性: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并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变法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积弱局面,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局限性: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加重百姓负担现象;“强兵”方面,成果甚微;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统治集团内部因变法分裂日益严重,党争不断,北宋渐走向衰亡。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背景:
内容:
政治:考成法: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经济:一条鞭法: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考成法:要求各衙门逐日登记章奏,分别将其内容及处理期限登记在两份文册上,一份送到六科,一份送到内阁,实行一件,注销一件,然后每年每月按事情的完成程度加以考察。
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
作用:①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②简化赋役征解,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③赋役征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梳理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时间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背景 诸侯纷争,社会变革 民族冲突与交往 内忧外患 统治危机
内容 废井田,奖励耕织,废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 考成法、一条鞭法
性质
影响
封建化的改革
促进封建制度的建立,富国强兵,奠定秦统一基础
促进北魏发展,加快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交融;利于国家统一
促进了北宋经济发展,但后期废止
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缓和,统治危机缓解。
思考:结合表格思考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呈现出哪些异同点。
背景都是在社会动荡不安出现危机是发生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取得一定成果。
内容的侧重点不一样,性质不同,影响程度也不一样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归纳总结
维护地主阶级封建制度的改革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原因:根源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目的:改革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发展实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
(3)实质: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的革故鼎新,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调整
思考:影响中国古代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2)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3)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4)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是否得到统治者或民众支持。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背景:
政治:
经济:
思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思想、提倡西学。
方式: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翻译西方书籍
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结果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过程:
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的变法措施。
1、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结果:
戊戌六君子
京师大学堂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材料1:在当时中国社会内部,还没有足以支持变法取得成功的社会力量。在朝廷内部也好,地方上也好,旧社会势力仍然占着绝对优势。维新派希望依靠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缺乏可以依靠的社会基础就终究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2: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失败原因:(1)守旧势力强大
(2)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和严密的组织,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3)缺少政治经验,改革操之过急,涉及面广、阻力大
【合作探究】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单薄
外
国
资
本
主
义
封建
主
义
民族
资产阶级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戊戌变法
如何评价戊戌变法运动?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积极作用:
(1)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2)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局限:没有涉及到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2.清末新政
背景:
内容: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影响:
①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革命很快爆发。
阅读教材及材料,归纳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材料1:清末新政关注的焦点和切入点是政治改革,其改革的力度和深度都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社会也随之发生一些新变化,但由于清政府自身权威的弱化、财政的匮乏以及政府无法精确把握现代化潮流,新政最终还是宣告失败。
——摘编自章征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研究》
材料2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辛亥革命史》
◎《钦定宪法大纲》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内容 政治 五院制: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院
经济 废两改元: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
文教 壬戌学制:1922年推行,初等、中等6年,高等3-6年
军事 筹建军校,编练现代化军队
3.民国时期的改革
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和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概况:
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多以失败告终。
结果:
废两改元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的重要改革
1.过渡时期的改革(1949-1956年)
目的:
内容:
结果:
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
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经济改革: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
内容: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确立。
民主改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作用: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结合所学知识,回顾过渡时期的土地改革、经济改革和民主改革的内容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的重要改革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开端:
曲折:
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调整:
1960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就: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1956-1966年)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的重要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1978年以来)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的重要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1978年以来)
(1)重大决策
时间 会议 重大决策
1978年
2012年
2013年
2017年
2019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综合归纳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决策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的重要改革
(2)改革成就: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1978年以来)
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取消农业税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脱贫攻坚战
乡村振兴战略
城市改革:
搞好国营大中企业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11
01
02
03
04
对外开放:
兴办经济特区
加入世贸组织
共建“一带一路”
设立自由贸易实验区
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道“走出去”
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
总结新时期以来改革的成就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的重要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1978年以来)
所有制改革:
(2)改革成就: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
经济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党的建设
政治建设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纪律建设
制度建设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的重要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1978年以来)
(3)评价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01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03
05
02
04
如何评价改革开放?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的重要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1978年以来)
思考: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改革要符合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改革开放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要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战国: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土地改革
经济改革
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
新时期的改革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理论发展
改革成就
改革意义及启示
走向近代化
确立封建制度
维护封建制度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2024年全国甲卷)20世纪初,清廷正式宣布考察政治的决定后,获得了国内外社会各界广泛认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朝廷对立宪政治认识的大转变。“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一时间内国内外革命的风声也都消失。由此可见清末宪政( )A.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B.使得知识分子意见趋向统一C.是清廷通过改革自救的手段 D.符合其时代背景和政治需求
2.(2024年辽宁卷)1985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视察广州、深圳等地的电子企业后,提出中国要投资电子工业的基础建设,“搞这些大的基础项目,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允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该主张体现了( )A.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D.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理念
D
A
【真题研做】
3. (2024年甘肃卷)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 深受儒家影响 B. 借鉴南朝经验C. 沿袭鲜卑传统 D. 意在托古改制
4. (2024年甘肃卷)下图为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
A. 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 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C. 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
D. 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
A
D
【真题研做】
5.(2023·全国乙卷)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高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C
【真题研做】
6.(2022·高考山东卷)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A
C
B
1.商鞅变法后,秦国按照法家弃绝“文学”“智术”的主张,实行禁言、愚民政策,“一民于战”,结果秦国“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这反映出( )
A.秦民好战促进了秦朝统一 B.秦国具有崇尚战功的传统C.统治者政策影响社会风尚 D.商鞅变法提高秦国国力
2.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规定科举考试中经义部分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王安石这样做旨在( )
A.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 B.剥夺保守派儒学的解读权
C.为变法找寻新的理论依据 D.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课堂演练
A
D
3.编练新军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1905年湖北新军在黄陂募兵,招募的96人中有12个监生,24个秀才;各地新军将领也多由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官派留学生充任。由此可知( )
A.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B.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新式教育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新军成为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
4.1979年8月蛇口港动工,为加快工程进展的速度,承建方作出规定:每人每个工作日定额运泥55车,完成定额每车奖2分钱,超过定额每车奖4分钱。规定实施后不少工人的劳动量由每工作日20—30车猛增加到80—90车。“四分钱奖金”反映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巨大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C.私营企业成为深圳的主导经济 D.体制的打破促进经济的发展
课堂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