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4 20:1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安市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测试时间:75分钟 卷面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300—3 800年,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发现有超大型的城市遗址、宏大建筑、复杂宗教祭祀遗存、精美玉器,该遗址文明与周邻聚落存在多层级关系。据此推知,该遗址文明( )
A. 处于仰韶文化发展阶段 B. 建立了史前最大的城市
C. 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 D. 形成了早期的文明社会
2. 下表统计了先秦诸子时代文献中的“圣”“圣人”“圣王”概念的出现频率。这反映了( )
文献 “圣”出现次数 “圣人”出现次数 “圣王”出现次数
《墨子》 191 50 122
《荀子》 157 83 39
《管子》 179 94 46
《韩非子》 108 73 8
《吕氏春秋》 116 69 27
A. “大一统”观念的孕育 B. 时代对社会失序的反思
C. 集权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D. 诸子思想的兼收与融合
3.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元鼎二年(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并发行货币;元鼎四年(前113年)收兑郡国钱基本完成后,明令禁止郡国钱流通。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商品贸易发展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 完善货币体系
4. 唐朝的锦袍是皇室特有之物。唐朝皇帝常对有功的文臣武将“赐以锦袍金带”;对于周边来朝的蕃国,唐朝政府往往也回赠以锦袍、金带。唐朝皇帝赐锦袍反映了( )
A. 华夷一体的政治文化理念 B. 宫廷恩赐和君臣伦理秩序
C. 唐人生活富足和观念开放 D. 中原正统和儒家礼仪观念
5. 在宋代,除皇室以外,其他官户均不能享受世袭官职和财产的特权,在经济上享有的免税和免役的特权也比前代大为减少。这说明宋代( )
A. 官员法律地位相对平等 B. 门第族望观念淡薄
C 等级名分制度逐步瓦解 D. 法律制度健全成熟
6. 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时期,“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但到了明英宗正统时期(1436—1449年),“以米银钱当钞,弛用银之禁”,以至于“朝野率皆用银”。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白银的大量流入 B. 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赋役征银政策的推动
7. 1861—1894年,清政府海关关税总收入增加了3.53倍,其中进出口税收增加了1.98倍,而其他税种收入总额增加了13.30倍。这一变化可以用于说明( )
A. 国家财政收入结构变动显著 B. 国家经济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C.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成效突出 D. 列强经济侵略方式发生变化
8.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一些西方舆论认为,中国能够抵御日本的侵略,而日本与一个比自己大得多的国家打仗是令人可笑的愚蠢,并且将遭惨败。这一评论( )
A. 表明列强反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B. 体现了西方舆论客观评价战争形势
C. 给人造成了中国稳操胜券的印象 D. 反映了中国能获得更多的国际援助
9. 1921年7月1日,陈独秀发表文章,坦言自己正是要“造成一个‘名称其实’的开明专制的局面”,认为“开明专制”恰恰为无产阶级政党所需,因为“要想无产阶级的革命与专政实现,非去掉我们厌恶首领、厌恶指导者的心理不可”。陈独秀意在( )
A. 强调恪守党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性 B. 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贯彻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原则 D. 扩大中共一大的社会影响
10. 下图为1955年《人民画报》12月号的封面,上面刊登着《合作社员的喜悦》的摄影作品。该作品反映了( )
A. 政府对农业合作社的肯定 B. 农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11. 下表为1982—2000年我国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情况表。表中变化( )
年份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每10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人大专及以上高中和中专初中小学文盲人口及文盲率文盲人口/万人文盲率/% 6156 77917 89235 23722 9962281 1 4228 03923 34437 05718 00315.88 3 61111 14633 96135 7018 5076.72
A. 体现了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B. 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C. 缘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D. 反映了劳动力素质提升空间有限
12. 下为19世纪著名历史学家格罗特撰写12卷本《希腊史》的序言节选。据此判断( )
A. 作者对古希腊的研究具有客观性 B. 《希腊史》的历史研究达到了最高水平
C. 作者偏爱希腊古典城邦文明时代 D. 《希腊史》有助于全面理解希腊化时代
13. 公元前18世纪,在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序言中,国王宣称是神灵选择他“为人民带来幸福 令正义在大地上出现,摧毁罪恶,使强者不能欺侮弱者,像太阳一样升起照耀着人们,给大地带来光明”。由此推知,该法典( )
A. 构建了阿拉伯帝国统治的精神支柱 B. 宣扬笈多帝国君主统治公平正义
C. 强调波斯帝国神权思想的统治地位 D. 明确了古巴比伦国王的权力来源
14. 有学者论及古代世界某区域文化特征时写道:“农业主要是吠舍的职业,在国家中也有刹帝利耕种土地者。各村的内部事务由村议事会管理,村议事会选举村长,村长就是村议事会的头领。”据此可知,该学者论及的是( )
A. 古代西亚文化 B. 古希腊文化 C. 古代印度文化 D. 古罗马文化
15. 16、17世纪,随着物种交换和商品交换日益发展,世界上一些地区出现了文化融合的现象。这种现象表现相对明显的地区是( )
A. 欧洲 B. 美洲 C. 亚洲 D. 非洲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的印度人支持英国的事业。巴黎和会期间,印度人阅读了威尔逊倡导民族自决的十四点建议,听到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和殖民地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的呼吁。巴黎和会结束后,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镇压行动,却使更多的暴力行为和混乱状态遍及印度次大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趋向瓦解
C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D. 国际环境影响民族主义运动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 14分,第20题1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贾谊建议削藩是为了“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晁错主张削地是鉴于“不如此,天子不尊”。 贾谊云,“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 晁错云,“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经过汉朝的大力削藩,至成帝时,外戚王氏盛极一时。王莽借内重外轻之局欲代汉家。但由于宗室衰弱,外无强藩,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捍国难,刘氏纵使有人讨伐王莽,也终因势孤力单而无济于事。所以班固认为,王莽代汉,“汉诸侯王厥角稽首,奉上玺被,惟恐在后,或乃称美颂德,以求容媚,岂不哀哉”。汉代的经济由汉初的中央和地方互补型变为武帝后的中央单一型。汉朝实行高度的统制政策后,尽管解决了很多财政问题,中央的经济实力也更加强大,但地方经济的发展却比以前大大逊色。
——摘编自岳庆平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实施削藩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实施削藩政策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1930年,红四军密集出台《上杭县劳动法》《永定县保护劳动法》《闽西劳动法》等。1930年9月,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拟定了劳动法草案,硬性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由雇主按应付工资总额的10%—15%支付,绝对不能向工人征收。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通过,规定将免费的医药帮助和丧葬津贴费施及工人家属,失业津贴费施及未成年人。1933年10月公布修改后的劳动法,社会保险实施范围扩大到商店和家庭内服务行业,涉及农业工人、家庭工人和苦力、零工等辅助劳动力,与原来10%—15%的比例不同,保险费的缴纳额度也浮动到应付工人工资总额的5%—20%,同时规定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津贴的支付额、失业津贴的领取期限,需要依照当地情形和社会保险基金状况加以限制。
——摘编自彭小青、王卫斌《中央苏区社会保险事业的探索》
材料二 1945年12月,企业职工劳动保险率先在黑龙江佳木斯开始试行。为让社会保险的实施获得稳定的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提出恢复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设想。1948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章程》规定,劳动保护部门承担管理和指导劳动保险事宜的职责。东北行政委员会根据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决议,借鉴苏联经验,于1948年12月颁布《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这标志着东北解放区开始实行劳动保险制度。此后,获得解放的城市参照东北地区的做法,先后制定劳动保险办法。
——摘编自黄俊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险政策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险事业的特点及其成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52—1875年,大约20万中国人移民到了加利福尼亚。 一些人,如陈兴发,买了船票,在淘金热中发了财;然而大多数人作为契约劳工从事了种植业或者参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筑。还有5万中国移民来到加拿大淘金,或者去加拿大修筑太平洋铁路。 日本和中国的移民来到秘鲁,或者在沿海的棉花种植园中工作,或者开采海鸟粪生产肥料,或者修筑铁路……移民为美国社会带来了新鲜血液,他们的音乐、舞蹈、节日、运动和语言,都增加了西半球的文化多样性。然而美国本土的白人公民对于如此多的新移民开始感到不堪重负,对外国人的厌嫌常常导致他们对潮水般涌入工业城市的移民产生敌意。拖家带口的移民通常集中在特定地区,如旧金山的中国城。不同文化和社会传统的移民数量不断增加,最终导致了对新来的亚洲移民的排斥:1882年美国政府明令禁止中国移民进入美国,1907年美日达成一项非正式协定,禁止日本移民进入美国。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排斥亚洲移民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洲移民浪潮产生意义。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宽和时间上的延展。中国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便决非自我禁锢的系统。以迁徙、聚合、贸易、战争等为中介,中华各族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相激相荡,中国文化因此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以“古代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任选一个历史时期,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B B C A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D C B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 14分,第20题12分。
17. (1)原因:“大一统”的思想基础的奠定;贾谊等政论家的宣传;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维护皇权政治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影响:推动了王国问题的解决,强化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和思想理论;逐渐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局面,为王莽代汉提供了方便;确立了经济统制政策,使中央经济实力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削弱。
18. (1)发展趋势:法律法规逐渐规范化、统一化;社会保险实施范围扩大;内容逐渐完善,灵活性增强。
积极影响: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了苏区社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人民群众对苏维埃政权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特点:主体是城市企业职工;在东北试行后推广。
成因:解放战争中东北首先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对职工利益的重视;对苏联经验的借鉴。
19. (1)措施:将亚洲移民集中特定地区居住,阻止亚洲移民在其他地方定居;运用立法手段,颁布法律,禁止亚洲移民进入美国。
(2)意义:增加了美洲劳动力,刺激了美洲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美洲大陆的开发,加快了美洲的交通运输建设和工业化建设;使美洲出现了新的族群和新的文化认同;促进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的形成。
20. 示例一:
论题:秦汉—魏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论述:秦汉时期,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秦汉王朝加强了边疆开拓和对外探索。尤其是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而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了丝绸之路;他在越南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设立郡县进行直接统治,使这两个地区成为汉文化传播的桥梁。通过中国和域外世界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中国的丝绸出现于罗马,中国的纺织、冶金技术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传播;大宛、乌孙和大月氏的良马被引进中国,印度的佛教也开始进入一些中国人的信仰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中国社会处于大动乱和分裂的环境中,但一些政权仍对域外世界采取了积极交往的态度。如佛教僧侣的东来译经和西行求法,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佛教在中国社会得到普遍传播并开始影响中国的固有文化,印度的医学、天文历算学等传入中国,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秦汉—魏晋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明。
示例二:
论题: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论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中国积极地与域外国家往来并吸收域外文明的成果,使域外的艺术、宗教、习俗等文化都被容纳于中国社会之中,使盛唐文明绚丽多彩。与此同时,唐代文化也由东、西两个方向向外传播。在东亚的新罗和日本两国,都出现了学习唐朝文化的高潮,使汉字、儒学、唐朝律令和中国化的佛教被其社会所接受,从而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在西部,唐朝文化直接进入中亚,中国的造纸术等也由中亚传到西亚。两宋时期,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海外交通政策,使海路的中外文化交流得到增强。不仅汉字书籍的交流成为东亚世界一道瑰丽的人文景象,而且侨居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的大食“蕃客”也带来了阿拉伯文明。中国的科学技术也不断地向外传播并开花结果,如宋朝指南针很快成为阿拉伯水手的航海工具。回鹘人的西迁,又从地域上拓宽了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空间。海陆两路中外交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人对于东南亚地区和阿拉伯世界的了解。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明。
示例三:
论题:明清之际早期“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论述:地理大发现后,西方殖民者东来,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向中国传播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先进科学文化。明末清初对外域先进文明的热忱欢迎,显示出一种锐意进取的文化精神及开放的文化心态。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了欧洲先进的地理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以及农田水利等先进的科学文化。明清之际耶稣会士来华揭开了早期西学东渐的序幕,中国开始了解世界科技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接轨。
综上所述,明清之际早期“西学东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