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前赤壁赋》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
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众说纷纭话曹操
歌行体:“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文体知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正音诵读
任务一:全诗情感色彩最浓的字是什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
任务二:诗人“忧”什么?
请结合诗句(意象、手法等)进行具体分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一忧人生苦短
朝露:生命短暂易逝(比喻)
杜康:酒(借代)
手法:比喻、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古诗十九首》:“人生苦短”母题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思慕情人
思慕人才
手法:用典,化用《诗经》中的诗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所谓用“典”,即为在是诗句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及故事,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用:丰富内涵,增添文采,表达含蓄而不浅露,提升作品的力度和情感。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手法:用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选自《诗经 小雅 鹿鸣》。“雅”为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曹操引用四句其意在表达自己礼遇贤才的态度。
思考探究:诗歌中还运用了哪些典故?请你找出来,并注明它的原意和化旨。
典故 出处 原意 化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姑娘思念情人 君王渴慕贤才
呦呦鹿鸣 ...... 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主人大宴宾客 君王礼遇贤才
思考探究:诗歌中还运用了哪些典故?请你找出来,并注明它的原意和化旨。
典故 出处 原意 化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姑娘思念情人 君王渴慕贤才
呦呦鹿鸣 ...... 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主人大宴宾客 君王礼遇贤才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管子·形解》 治国、治学需有 宏大气度,兼收并包 君王广纳贤才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殷切待才 殷切礼待贤才
《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赤脚迎许攸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手法:比兴
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为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咏起所咏之词也,即为托物起兴。
以月亮喻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二忧贤才难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比喻,“乌鹊”比作贤才,
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渡
用典,自比周公,向天下的贤才发出号召,贤才们快到我这儿来吧,我时刻恭候着你们!
比兴,以山海高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达诗人以博大的胸襟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山海并起兴
三忧功业未就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三国鼎立,战乱频繁,
天下贤才犹豫不定,
不知何去何从。
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清醒流露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知人论世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祸连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民饱尝流离的痛苦,面临死亡的威胁,中原地区尤为严重。那时,人心思治,尽快结束纷争的局面是大势所趋。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当时曹操已经53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架歌此《短歌行》。
感时伤乱
求贤建业
感知作者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
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
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
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
他更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短歌行》——求贤曲
探究
拓展
诗歌一开篇诗人就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消愁。如此一来,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不是低沉的?消极的?
雄健深沉,悲凉慷慨
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内容上刚健有力,形式上简练、峻拔,读起来催人奋进。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