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文明历程》学案
第 一 单 元 单元过关
班级: 姓名: 学号: 面批:
1.(2015·福建漳州一模)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2.(甘肃部分高中2016届高三12月联考)“譬犹从一大树中截枝分栽,别成一独立之新根干。”这形容的是( )
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3.(2015·福建龙岩一模)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
A.家国同构观念 B.宗法血缘关系 C.中央集权意识 D.安土重迁理念
4.《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白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这反映了
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 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D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5.(2015·四川南充一模·3)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
6. (2015江苏苏锡常镇一调,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加强政府职能 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7.(2015·北京东城一模·15)“□□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画、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处的文字应该是( )
A.中书 B.尚书 C.门下 D.内阁
8.(2015·天津和平一模·2)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此外,尚书省奏抄也要经过门下省审驳。上述现象说明 ( )
A.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 B.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
C.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 D.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
9.(2015·福建福州一模·14)“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0.(2015·四川成都三模·1)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他们入仕的主要路径是( )
A.军功授爵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1.(2015·四川德阳二模·1)《新唐书·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下列制度符合该论述的有( )
①科举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内阁制 ④二府三司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2015青岛一模)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察举制 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A.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 B.由地方推荐到考试选拔
C.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 D.由世袭制到任期制
13.(2015·四川凉山一模·2)历史学家钱穆以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北宋设立枢密院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上学期月考)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15.(2015广东湛江调研,13)“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文中的“朕”是指(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16.(2015·北京丰台一模·1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从秦朝到清朝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①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②汉初吸取秦亡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
③元朝设置中书省 ④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清初“军国政事”
A.①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17.(2015·天津河东一模·12)(19分)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大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依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
18.(2015·福建厦门二模·38)(36分)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家至德溥大,宇内万里,立置郡县。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
——《汉书·朱博传》
材料二 (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汉、明两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4+6=10分)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2分)
第一单元过关答案
1-5 AAAAC 6-10 CAABB 11-15 ADB DDD
17.【答案】(1)变局: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 ,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2分)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4分)
18.【答案】(1)内容:汉朝: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派遣刺史监察郡国。(4分)
明朝: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监察官员可风闻奏事;设厂卫等特别机构监督官员。(6分)
特征: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腐朽没落)。(2分)
第一单元过关答案
1-5 AAAAC 6-10 CAABB 11-15 ADB DDD
17.【答案】(1)变局: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 ,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2分)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4分)
18.【答案】(1)内容:汉朝: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派遣刺史监察郡国。(4分)
明朝: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监察官员可风闻奏事;设厂卫等特别机构监督官员。(6分)
特征: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腐朽没落)。(2分)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