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7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7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4 22: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青年拆下自己的肋骨当火把,为国家捍卫正义,赤子情怀,蹈死不顾,担当历史使命,照亮了黑暗的中国,唤醒了愚昧的民众,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我们又该如何成为新时代的中国脊梁
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












有个学生叫刘和珍,
她为革命流血的时候年仅22岁。
鲁迅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
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第一院新潮社
北京大学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鲁迅 著
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清写作思路。
概括事迹,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分析文中几类人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态度。
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革命青年的爱国精神。




XUE XI MU BIAO






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于记人写事的抒情散文。
"三一八"惨案遇害的一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
是一种对人尊敬的称呼。






第一院新潮社
北京大学
鲁迅 著
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
活动一:
谁来“记念”?
一个爱喝咖啡、看好莱坞的民国潮人
一个和儿子抢零食的甜品控
一个几个月工资能买北京一套四合院的教授
一个特别爱学生的老师
一个鞭笞别人也解剖自己的孤僻老头
一个善于制造金句的男人
九年看140部电影,每部电影评价都写在日记中
“照理是可以吃的,但就剩一块,你还是不要吃的好。”
每月有300到500元银元的收入,相当于现在1.8万元到3.5万元收入了
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走进“民族魂”
鲁迅,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主要作品
小说:《阿Q正传》《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
走进“民族魂”
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一个苦难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人






第一院新潮社
北京大学
鲁迅 著
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
活动二:
为何“记念”?
1、阅读课本注解①,简要复述背景内容。
起因:缘何请愿?
过程:谁去请愿?
向谁请愿?
所请何愿?
结果——
写作背景
大沽口事件
爱国学生与各界爱国人士
段祺瑞执政府
“反对八国通牒”
“我四万万同胞,宁愿奋斗而亡国,不愿忍辱而苟全。”
3·18
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
1926年初,奉系军阀张作霖与直系军阀吴佩孚联手攻打占领北京的冯玉祥国民军。军阀张宗昌(奉系)派出渤海舰队逼近天津大沽口,与岸上的国民军展开炮战。为了防止渤海舰队利用外国船舶运送弹药,国民军封锁了大沽港。
3月10日,英、法、日、美等国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指责国民军封锁大沽口违反了《辛丑条约》,要求立即恢复通航。迫于形势,国民军同意恢复通航。
3月12日,国民军与强行闯关的日军发生冲突。据路透社13日电:“国民军轰击日舰,仅用来福枪,日舰报以机关枪。”
3月15日,参与签署《辛丑条约》的英、日等八国联名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开放大沽口航道等5项要求。他们声称,如果北京政府不答应,各国海军将采取必要行动,大有八国联军重进北京之势。
3月17日,北京政府外交部复函八国公使,全部接受了他们的要求。
国民军与日军势力悬殊
大沽口事件
1
2
三 一八惨案
学生们为爱国请愿而来,却被段政府无情射杀,死后还遭受无耻文人的造谣污蔑,在此背景下,作者怀着满腔的悲愤之情写下这篇悲意慷慨的悼念性抒情散文。
帝国主义的傲慢与北京政府的孱弱,促使学生们走上街头。
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驳复列强最后通牒!段政府因担心局势失控,命令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混乱中,卫兵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77人的“三 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
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
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
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
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
《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
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
思考写作缘起
文章第一部分,多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否重复?若不重复,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纪念死者,沉痛悼念
激励人们,揭露暴行
警醒庸人,勿忘血债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思考:写作缘起
这里的写作缘起正显示了鲁迅一以贯之的对唤醒民众、疗救其灵魂的使命的自觉承担。
文章第一部分,多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否重复?若不重复,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第一院新潮社
北京大学
鲁迅 著
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
活动三:
怎么“记念”?
本文的写作思路
刘和珍君
记念
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以悲愤的情感贯穿全文。
交代写作的缘由,表达自己的悲哀
(一、二)
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三、四、五)
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六、七)
文体知识
杂文是现代散文中的一类,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特点:“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在剧烈对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武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
特点:
①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②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③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文体知识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一般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叙事来抒情写意。叙事散文叙的事一般较为完整,所写的人物形象较鲜明。
叙事散文VS小说
就叙事而言,叙事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完整,也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较叙事散文高的多。叙事散文在叙事的时候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需要作者直接抒发。
就写人而言,叙事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裁剪加工而产生的,它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小说中的人物则是在虚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一院新潮社
北京大学
鲁迅 著
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
活动四:
“记念”谁?
刘和珍和鲁迅交往并不甚密,作为后生晚辈,为何鲁迅用汪洋恣肆的笔触写下如此深情的文字,并称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读课文,说说鲁迅回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情,细读文本,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品质
① 预定《莽原》杂志
② 参加女师大学潮
③ 徒手请愿牺牲
事件一:预定《莽原》杂志
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课文 第一节第二段】
鲁迅曾在《华盖集·题记》中写到:“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
鲁迅在《两地书》中也谈到:“我之以《莽原》起哄,大半也就为了想由此引些新的这一种批评来,……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鲁迅由此既说明了《莽原》的宗旨与编辑方针,也反映了刊物注重‘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以及提携青年作者的特点。
鲁迅曾说:“那‘莽原’二字,是一个八岁的孩子写的,名目也并无意义,与《语丝》相同,可是又仿佛近于旷野。”
事件二:参加女师大学潮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课文 第三节第二段】
事件三:徒手请愿牺牲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课文 第五节第二段】
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毅然”“黯然”“欣然”三个词勾画了烈士简短而光辉的一生。
毅然:坚定的样子——追求真理之向往光明、立场坚定
黯然:忧伤的样子——担忧母校之真诚疾心、赤子情怀
欣然:愉悦的样子——为国请愿之乐观和蔼、热忱期待
刘和珍的微笑
作者为何要反复地描写她的神态“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有何作用?
与反对派的凶残毒辣形成强烈的反差。
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表现极度的悲痛。
透出她的善良与纯真,爆发出作者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
这样一个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富于爱国热忧,微笑和蔼的青年学生在“非人间”的世界里遭遇了什么 试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回答。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弹)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案发生的第二天,段祺瑞执政府发布《临时执政令》称:「近年以来,徐谦、李大钊、李煜瀛、易培基、顾兆熊等,假借共产学说,啸聚群众,屡肇事端。本日由徐谦以共产党执行委员会名义,散布传单,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似此聚众扰乱,危害国家,实属目无法纪,殊堪痛恨。」
卫队旅长的报告更为详细:
「其旁有一身着灰袍头带灰呢帽之学生式暴徒一名,向警察道,你们全是卖国贼的走狗,与卫队狗一样可恶万分。该警察见辱骂,谓先生我们也是保持地面的,不要误会。该生竟谓不但骂你们并且用枪打你,旋由衣内拿出手枪一支,向警察射击。」
「全数约二千人……拿木棍的并不多,而且都是学生,不过十余人;工人拿木棍的我不曾见。木棍约三尺长,一端削尖了,上贴书有口号的纸,做成旗帜的样子,至于“有铁钉的木棍”,我却不曾见。」(朱自清)
当时担任卫队上校参谋长楚溪春的回忆:「当时为了颠倒是非,旅部就开会决定,马上找来几支旧手枪,说是学生们的凶器;又找了几把条帚和几个煤油桶,装了一些煤油,说学生拿这些东西准备放火烧执政府;同时还拿了学生们的各色纸旗子一大捆(这捆旗子是真的证据,我记得旗子上写着“中国共产党北方执行委员会”字样)」(《三一八惨案亲历记》)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以陈西滢为代表的一帮正人君子(研究系、国家主义团体等)声称此次惨案一方面是由于段祺瑞的凶残,另一方面是徐谦、李大钊等人不顾危险地煽动学生、利用学生造成了惨案,故而群众领袖需要负道义上的责任或是应自杀以谢学生。
陈西滢的闲话:「在我所已经听见的,要算杨女士最可怜了。(这话我听两三个人都这样说…)…去年就到北京来升学。平常很勤奋,开会运动种种,总不大参与。三月十八日她的学校出了一张布告,停课日叫学生们都去与会。杨女士还是不大愿意去,半路又回转。一个教职员勉强她去,她不得已去了。」
「朝夕相从,知之甚稔。杨女士居恒沉默寡言,遇事不避艰险,不张声色,切实从事。而对于国事及其他公益事业,尤具热忱。素以立已立人救国救世为职志。故于被害之前三月,毅然决然加入国民党,实际参与种种爱国运动……他且常愤愤地对着我们说:“处在这个内乱外患交相逼迫的次殖民地的中国,倒不如死了干净!可是我死非得先炸死几个卖国贼,是不甘心的!”」
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
人物类型 作者情感
爱国青年
反动势力
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
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朗读以下句子,体会鲁迅对每一类人群的不同情感
第一类:爱国青年
第二类:反动势力
突出的代表是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哀痛者、幸福者、中国女子)
——真正的“猛士” ,依然“奋然前行”
作者情感:沉痛悼念,表达敬意——颂扬她们的勇毅,称她们的“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包括段其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虐杀、污蔑革命烈士,发布“阴险论调”
作者情感:控诉他们的暴行、痛斥他们无耻下劣。
“庸人”(或称“无恶意的闲人”)
——微漠、淡漠、麻木
第三类: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
作者情感:痛心民族的衰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后死者、苟活到现在的我、苟活者
——支持革命,但还没有投身革命,不敢斗争的民众,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第四类:痛苦的清醒者
作者情感:唤醒反抗意识,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呐喊》(自序)






第一院新潮社
北京大学
鲁迅 著
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
活动五:
“记念”中体会悲愤
言为心声
既然作者多次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文中为何又多次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谈鲁迅的“说”与“不说”
赏析矛盾语言,读懂鲁迅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绘制鲁迅“说”和“不说”的矛盾情感发展图,并从矛盾语言中体会鲁迅的情感。
要写(2段) 要说 (13)
没写
(1段)
无话(3段) 无话(12段)
献祭 、要写
(5段)
无话
2段: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明确:①《莽原》所蕴含的思想倾向是:努力撕开旧社会的假面,体察女性在封建礼教迫害下的不幸。关注国家民族前途是其重要追求。
②刘和珍果断坚决地预定鲁迅编辑的《莽原》杂志说明了她追求进步,向往光明,立场坚定。
③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的赞扬、敬重、哀悼。
3段: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明确:①对青年遭遇十分悲痛,说不出话,难以言表。
②对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感到悲哀、愤怒
4段: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明确:①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②警醒世人,勿忘历史
12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①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意欲逃脱,但卫兵残暴追杀,自背后放枪,执意杀害
士兵不只是为了制止游行,而是要彻底杀害请愿者
近距离的瞄准射击,致人于死地的意图十分明显,不是意外,而是有预谋的。
射击距离之近,力度之大。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12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愤怒、憎恨
13段: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明确:①对刘和珍勇于担当、爱国热情的赞颂,对请愿学生英勇的敬佩
18段: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明确:警醒世人
18段: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21段: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警醒世人,奋起反抗,为国家民族更勇往直前
赏析矛盾语言,读懂鲁迅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绘制鲁迅“说”和“不说”的矛盾情感发展图,并从矛盾语言中体会鲁迅的情感。
要写(2段) 要说 (13)
没写
(1段)
无话(3段) 无话(12段)
献祭 、要写
(5段)
无话
悲痛难禁
悲哀与敬重
太黑暗、愤怒
无以表达
悲痛、无以言表
苟且偷生、快要忘却
警醒世人
对残暴的控诉
对流言的愤怒
赞美、哀痛、控诉
让世人铭记
“不说”
“说”
如何理解作者看似矛盾的话?
悲愤已极
言不尽意
痛惜赞颂爱国青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
唤起民众,激励革命者
品味语言,含英咀华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燃烧。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惨案的“悲愤”之情的句子并分析其含意。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
“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出的黑暗现实。
“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他们更清晰地看到现实的黑暗,也更承受着异乎寻常的哀痛。他们为改变现状、创造幸福的人生而努力着。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此句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真的猛士”英勇奋进、无所畏惧的特点,同时整齐的节奏感增强了表现力,使人读来印象深刻。
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面对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呵,沉默呵!”,沉默的原因是反动统治者下劣凶狠的武力镇压,又用流言统治思想。此句运用反复,强烈地抒发深沉、激越的感情。对反动派的警告和对后继者的呼唤。
“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表示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非此即彼,就看我们的选择。
段祺瑞政府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本体:人类历史的进步 喻体:煤的形成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类历史的进步”比作“煤的形成”,生动形象地阐明了革命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深刻道理。
付出巨大的代价
历史前进一小步
需要大量的木材
形成一小块煤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是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这段话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进步影响并不大。因此,作者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陶渊明的诗歌,说明尽管徒手请愿意义不大,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有影响,寄托了作者深沉的哀伤和对烈士的赞美之情,有“青山埋忠骨”“精神永流传”之意。
阅读第七小节,怎样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在前文,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是“苟活到现在的我”,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这里的“苟活者”应该指那些支持革命,但还没有投身革命的人。而“真的猛士”是指那些勇毅者。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牺牲的意义
纵然青山埋骨,有人不忘忠魂!
中国女子的勇毅从没有被环境消磨殆尽,中国人的希望同样也不会被环境消磨殆尽!
给苟活者希望,激励猛士前行!






第一院新潮社
北京大学
鲁迅 著
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
活动五:
“记念”中写挽联
学完本文,请为刘和珍写一幅挽联,以寄哀思。
刘和珍未婚夫方其道的挽联:
生未同衾,死难同穴,劳燕每分飞,六载订婚成一梦
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疆场空有约,白宫溅血泣黄泉
周作人的挽联: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阁,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震耳,弹雨淋头
参考:
示例1:
冷眼观书,鲜血寂寞浇沃野
慷慨赴难,笑意浩荡伴春风
示例2:
执政府前请愿,尸骸为证,郊原遍洒英雄血
宗帽胡同求学, 笑影作念,山阿已同赤子身
赴国难真猛士显真精神
悼芳魂小女子铸大勇毅
直面惨淡身可死
正视鲜血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