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政论文
《包身工》
他们是一群年龄在14-18岁之间的农村姑娘,绝大多数来自苏北和绍兴。在上世纪30年代,这些女孩因生活贫穷困苦,父母无力养育他们,受包工头的诱骗,签订了包身契。包身工们会被送到日本人在上海开设的纱厂做苦工,沦为替包工头赚钱的机器,不仅要在充满噪音,尘埃和湿气的环境中承担着强度最重的劳动,还面临无端的打骂,身心的虐待和摧残。这些地位低,待遇差,痛不欲生的女孩子们如同奴隶一般,命运极其悲惨。
夏衍
包
身
工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分析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根源。
通过赏析语句,体会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深刻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
理解本文的现实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作者简介
及
写作背景
任务一
夏衍(1900-1995),浙江杭州人,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轩,笔名沈端先。
1920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参加组织艺术剧社,筹建左联、左翼剧联,主编过《艺术》《沙仑》等刊物,为左翼文艺运动主要领导者之一。1932年任明星电影公司编剧顾问,后任左翼电影小组组长。1934年起创作话剧,有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和报告文学《包身工》。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写作背景
《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反映的是“一 · 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但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更大量的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其实,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成,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1927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做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包身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早出晚归的上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夜工”,每天车夜三来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混身于其中。这两个月,我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
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
(节选自《夏衍谈《包身工》》,《新闻通讯》1995年第3期)
背景介绍:
迁移练笔
文本梳理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1-11
包身工被迫起床的情况,追述包身工的来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第二部分
12-22
描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介绍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
23-47
介绍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
48-50
总结全文。
(四点一刻)起身——恶劣的住宿条件
1~7段
48~50段
8~11段
12~14段
15~22段
23~33段
34段
35~47段
包身工的来源、身份——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四点半后)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
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五点)上工——恶劣的劳动条件
(十七点)放工——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主线:时间
副线:包身工制度的变化
双线交织
文章线索
主线
副线
以时间为主线组织材料,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
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文中穿插(补叙、插叙)着背景资料,以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恶果为副线,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双线交织
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
性别:
绰号:
工作单位:
工作时间:
工作环境: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劳动待遇:
来历(身份):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工作单位:
工作时间:
工作环境: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劳动待遇:
来历(身份):
年龄:
性别:
绰号:
十五六岁
女
懒虫、猪猡等
上海东洋纱厂
长达12个小时以上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
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贫苦农村少女
生物、懒虫、猪猡
试验工、养成工
廉价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
奴隶、泥土
墨鸭
不是人!
列举文中对于包身工的不同的称谓,并思考这些称谓背后的意义。
——失去了作为人的最起码的尊严与羞耻感。
——与正式工相区别,工价低廉。
—— 赚钱的工具,没有反抗意识。
—— 极端剥削制度下人的处境。
一一被别人饲养,替别人创造财富。
自然身份、非人待遇、赚钱工具
概其全貌,震惊认知
这是一个可怕的、触目惊心的现实!
在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的共同压迫下,包身工早已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尊严和权利。
“苦难”中的
群像与个体
任务二
点面结合
↓↑
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采用白描式的描写,真实地展示包身工的起床、吃粥、进工厂等等。
(血肉)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场面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骨架)
主要是具体事物描写,芦柴棒、小福子等
体会报告文学真实性与文学性的表现
人物的群体描写
“面”的描写——起床: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作“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3段)
分别写了住处的拥挤,住宿环境的恶劣,睡眠严重不足,身体极度疲劳,起床时间紧张忙乱,精神麻木,失去害羞与自尊。
具体人物的描写
(1)芦柴棒
出场
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点”的描写,集中描写“芦柴棒”,以身体特征指代人,是幼小瘦弱无人知晓姓名的包身工的代表,以点带面,深刻表现主题。
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粥菜?是不可能有的。(12段)
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
......也有连一碗也轮不到的时候。洋铅桶空了,轮不到盛第一碗的人们还捧着一只空碗,于是老板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刮一下锅焦、残粥,......(13段)
人物的群体描写
“面”的描写——吃粥:
饮食之差、条件之恶、粥量之少
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充分反映了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她们过着“猪狗不如”的非人生活。
具体人物的描写
(1)芦柴棒
出场
重病 遭打
十五六岁;手脚瘦得像芦柴梗一样
将身体慢慢的移到屋子的角上,缩作一团,尽可能不占地方...... (16)
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18)
“点”的描写,集中描写“芦柴棒”生病时被打,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带工下手之残忍,深刻表现包身工受到的非人待遇。
人物的群体描写
“面”的描写——上工:
......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23段)
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25段)
.......,野兽一般的铁的暴君监视着你。(26段)
在纱厂,活儿做得不好的罚规,大约是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种。(26段)
工作时间长,没有人身自由;工作环境恶劣,身心受摧残。
具体人物的描写
(1)芦柴棒
出场
重病 遭打
骨瘦 如柴
十五六岁;手脚瘦得像芦柴梗一样
将身体慢慢的移到屋子的角上,缩作一团,尽可能不占地方...... (16)
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18)
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骷髅一样,摸着他的骨头会做噩梦!”(35-36)
具体人物的描写
(2)小福子
挨罚
(3)不知名女工
惨遭毒打
拿莫温打得比平时格外着力;东洋婆揪住小福子的耳朵,将她扯到太平龙头前面,叫她向着墙壁立着;拿莫温拿起一个丢在地上的皮带盘心子,不怀好意地叫她顶在头上。(28)
一把揪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听不清的嚷骂...... (42)
鲜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打倦了之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里吊了一晚。(47)
小福子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到毒打,说明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典型的表现了劳动环境的恶劣,受压迫的惨重,遭受的非人的对待。
对不知名的小姑娘的惨叫和遭受的殴打描写,一幅血淋淋的包身工生活图画展现于读者面前,表达对包身工制度的深恶痛绝,对剥削制度的诅咒和对人们奋起反抗的呼唤。
点: 典型人物、事件、细节(个体描写)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群体描写)
点面结合
“面”上的描写,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进工厂等等。这里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包身工这个群体。
描写他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从整体描写中表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
“苦难”中的群像与个体
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小福子,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小福子。她们遭遇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
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她们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重点描写“芦柴棒”等人起什么作用?
察其数字,感受“苦难”的真实
任务三
任务说明:让我们来抓住报告文学中的“数字”这一环节来再现真实。
算清三笔账
第一笔账:包身工的住宿空间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 。
“十六七个”,平均居住面积约是 ;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9.32m2
0.55m2
第二笔账:请以“芦柴棒”为例,算算看,带工老板是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
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
福临路工房的二千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少一点的,三十五十,多一点的带着一百五十个以上。
第二笔账:请以“芦柴棒”为例,算算看,带工老板是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五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 块钱,多者可赚 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 块钱以上。
10170
50850
8136000
一块大洋的购买力
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年在上海,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应为156斤;1包面粉,约为45斤。
《银元时代生活史》也有类似记载:二十年代的上海,拿了1块钱稿酬,请六七个同学去吃茶,茶资8个铜板,生煎馒头、蟹壳黄等各种小吃也才花去20多个铜板。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则提到:1929年,每块银元兑换两三百个铜板,一两个铜板可以换一只鸡蛋。
其他城市,大抵如此。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钱。
第三笔账:东洋厂飞跃的庞大
通过1902年与1932年数据对比来看,日本纱厂的发展,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
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
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
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马克思《资本论》
算清三笔账
我们必须记往:赶走帝国主义,推翻那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生命、血汗和眼泪。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珍惜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小结
数字是冰冷理性的,是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于包身工残酷剥削的最好见证。
这些量化的真实材料通过数字更加清晰地呈现,详细具体的数字与白描手法,将原本难以为大众所直观体会的包身工所受的剥削量化出来。
探究“苦难”的根源
任务四
请你结合调查内容,整理与包身工相关的背景资料。
“包身工”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
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
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
“包身工”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 (8—11段)
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一句话概括:
带工到家乡或灾区,诱拐快要饿死的孩子。
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段)
历史原因
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加上灾荒,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孩子到上海当包身工。
直接原因
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
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
历史原因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
三个原因:没有人身自由(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易于管理(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压榨剥削的背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品“苦难”细节震动灵魂
任务五
品“苦难”细节,震动灵魂
《包身工》饱含作者夏衍的情感,赏析下面句子,理解句子含义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12段)
这是通过设问和褒词贬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
“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精美的菜肴。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差,暗含讽刺的意味。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48段)
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没有温情)
“饲养”,比拟。“饲养”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
比喻,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类比,揭露了包身工牲畜不如的状况,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行。
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恶。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3.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49段)
运用发人深思的警句,凝聚了愤激的烈焰,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50段)
主题总结
本文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遭遇的描写,概括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生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指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趋势。
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关注
黑暗必将过去,光明必将来临
延伸拓展
有人说,《包身工》是一篇时文。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结合所学,谈谈本文的当代意义。
学习《包身工》的当代意义:
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我们要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对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给予基本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我们必须记往:为了赶走帝国主义,推翻那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生命、血汗和眼泪。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课堂结语
纵使寂静如死亡的制度下,也依然有光明的种子在悄悄萌芽。而现在,我们正感受着这颗种子的光芒。
课堂结语
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
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