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5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5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4 23:1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导入
“月亮是一首挂在天空的诗”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
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若虚
解题
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相传由陈后主创制,属宫体诗。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面貌为之一新。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凡九韵(九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
经典咏流传
清人沈德潜评:“题中五字,安放自然。”
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层层抒写。诗歌情节也随此五字逐步展开和逐步归结。
“月”—— 贯穿全诗,是全诗的纽带。
题中意象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明月初升
月上中天
月渐西落
月沉江海
月升
月悬
月斜
月落
以“月生——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 ,
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下展现出来的,全诗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意境。
“月”意象的四种状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诗歌—梳理结构】
写明月初升渐高的景象,境界开阔。
浩月当空,诗人展开对宇宙与人生的遐想
明月西下,抒写游子思妇于明月之夜的相思离别之情。

“月”意象的四种状态
月升
月悬
月斜
春江月夜美景
哲理思考
游子思妇离情
美好兴奋
哀而不伤
离愁别绪
月落
整体感知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一共九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思想变化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月下之景:月色无垠、月色纯净;(画意)
(1-8句)

月下之思:人生无尽、宇宙永恒;(哲理)
(9-16句)

月下之情:思妇怀远、游子思归。(诗情)
(17-36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 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一)写景:
意象:春 江 花 月 夜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意象 想象 意境:
春江潮涨,汪洋一片,江面阔大,水波不兴;
明月伴着水波冉冉升起,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水光粼粼
开阔纯净 华光万里
虚实结合 月共潮生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意象 想象 意境:
江流、芳甸: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
花林:月光照耀着开满鲜花的树木,就像洁白的雪珠在闪烁发光
流霜:月色如霜,月光皎洁,白色的月光和白沙连成一片
清幽柔美 朦胧恬静
比喻:
花林似霰(明喻)
月光如霜(暗喻)
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1.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根据意象给这幅图画命名。
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
春江花月图——画面美
2.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意境:优美朦胧 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 兴奋 快乐
手法:情景交融
3.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画面清丽,色泽柔和——良辰美景
①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
②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有声有色,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
初升之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意象 想象 意境:
江天一色,天空连一丝尘埃都没有,只有那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中天。
此句仍是写景,视角又从沙滩回到空中月色的皎洁、玉宇的澄净。

整体感知-月下之思
赏析:“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承上启下
一方面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
另一方面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
宇宙永恒,明月常在
观景思人生: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整体感知-月下之思
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原文回答)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

整体感知-月下之思
赏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整体感知-月下之思
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修辞效果。
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
依然是过渡句。
拟人:
月亮为“待”伊人,长明不衰(宇宙无穷)
长江水却“送”走了人的青春年华(人生短暂)

整体感知-月下之情
这一部分是总分结构,将其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
前四句: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中八句:写思妇怀人。
后八句:写游子想家。

整体感知-月下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
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意象 想象 意境:
白云:由“浮云游子意”看出它代指游子。暗示游子远去。
青枫浦 以离别之场所隐含离别之意
扁舟子 以飘荡江湖的客子表达离别
明月楼 以思妇的闺楼写思妇的相思
总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浮云”,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运用较多的意象,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有三:一是遮蔽阻挡,如“浮云蔽日”;二是飘流无定,如“浮云游子”;三是变化无常,如“浮云苍狗”
浮云就是喻游子。
1.送别友人,抒发离情别绪。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怀念友人或情人,表达思念之情。
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睹浮云而念游子。
3.游子自况,感叹身世飘零。
苏颋《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1.隐遁之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2.漂泊、思乡之意。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扁舟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意象 想象 意境:
月徘徊 表面写月,实则写人,暗示思妇徘徊楼台。
妆镜台 以女子梳妆打扮所用之物写出女子为心爱之人打扮
玉户帘 捣衣砧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1.赏析“徘徊”“卷不去”“拂还来”等词语的表达作用。
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情景交融: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把苦苦相思表现的淋漓尽致,意味深长。
“卷”与“拂”——表明思妇不堪思念之苦,徒做无奈而且无用的挣扎。
“不去”“还来”——是月光的执着,更是相思的执着。
捣衣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
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表达了无尽的思念之情和离愁别绪: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无尽的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少年游》)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表达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王安石《千秋岁引》)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感秋》)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生查子 和夏中玉》)
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姜夔《法曲献仙音》)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意象 想象 意境:
鸿雁 鱼龙 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
思妇的极度思念化为幻想:希望化作一缕月光,飞流到亲人身边,去抚照远方的亲人。幻想委托雁儿、鱼儿为自己捎信。
思妇怀远,相思无着落。衬托出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情感在宇宙中的无奈。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意象 想象 意境:
落花 说明春光将去,人却相隔天涯
流水 流去的是自然之春,也是生命之春
昨夜梦见自己在潭边闲步,看见繁花纷谢。于是想到,可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在无限等待中随江水流去。然后,由回忆梦境闪至现实:眼前月已西沉,夜已将尽,游子依旧不能回家。委婉地写出了游子一片惜春思亲的心情。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意象 想象 意境:
斜月沉沉 渲染游子的孤寂
落月 从夜晚到清晨
只见的明月余晖,带着人间纷乱、复杂和激荡的思情,洒满在江边的花树上。以“摇情”收束全诗,诗欲止而情未了,让人回味无穷。
鉴赏游子思归图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整体探究
作用:
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

月光温润,人皎洁如玉,月映出爱慕之柔情。
月色清冷,人长夜不眠,月勾起相思之情意。
月出永恒,人生忽如寄,月带来苦短之哲思。
……
一、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外在线索(月生——月照——月斜——月落)。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
二、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
归纳小结
三、融情于景。(开头部分良辰美景使人渴望团圆,后面写“月徘徊”、“鱼龙”、“鸿雁”既是情也是景;“落月”、“流水”等都是游子思念的载体)
四、感情基调:哀而不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这首诗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
诗歌主旨

春江花月夜
意象:春、江、花、月、夜

景物美
哲理美
情感美
四幅图景
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
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
完美融合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2、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景象。这两幅景象虽美,但一个“可怜”揭示了诗人真实的情感。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夜时情境纵然美丽,独无人欣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可与诗相分离了。
  3、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悲凉的情景,令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可没。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月亮的别称:
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古诗词中水的意象
一、水意象的道德象征意蕴
孔子说: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有清有浊,古人以之比喻人的道德之高尚与低下。岑参《太白胡僧歌》:“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就是以流水的清净比喻胡僧洁身自好,与世无争。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些以水为喻的作品都内蕴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水意象的隐逸象征意蕴
“江湖”本指江河湖海,在古代诗歌中,却有“在野”的意蕴,成为与“朝廷”相对的一种意象。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表达的是干一番扭转乾坤的事业后功成身退的愿望。“谁知老卧江湖上,犹枕当年虎髑髅。” (陆游《醉歌》)颇有功不成名不就死不瞑目的气慨。“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
“江湖”也可写作“江海”,“江湖”还可写作“五湖”,白居易《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因生江海兴,每羡沧浪水。”所谓“江海兴”正是归隐之念,“沧浪水”则指隐居之地。杜牧《渔父》:“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这里的“渔父”,俨然是一副与世无争的隐者形象。
三、水意象的阻隔象征意蕴
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古代,辽阔宽广的水面阻碍着人们的自由行动。因此,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往往象征着某种障碍,用以表达主人公面对可望而不可及之事物时的惆怅、痛苦心理。
水意象的这种阻隔意蕴不仅用于表现爱情,李白《赠宣州宇文太守兼寄崔侍御》:“何言一水浅,似隔九重天。”这“一水”阻断的是诗人政治上的前途。孟浩然《临洞庭湖上张丞相》把洞庭湖水写得辽阔汹涌、气象万千:“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目的是反衬“欲济无舟楫”,表达自己仕进无门的悲哀。
四、水意象的时间象征意蕴
“流水”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之一,它往往象征流逝的时光。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流水” “落花”都是“春去”的形象写照。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以“流水”比喻与友人别后的十年光阴。
山常在,水常流,时光不因人的愿望而停止,自然规律不依人的意志而改变。于是,古代诗歌中就出现了“水无情”的说法:“无情汴水向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苏轼《虞美人》)流水带走了远行的人,也营造了离别的感伤氛围。写水的无情,其实是为了衬出人的有情、多情、深情。
水并不都是无情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郎意”如红花衰退了,女主人公的痴情却依然如流水无限,以水流无限比喻相思无穷也是古代诗歌常用的手法之一。
五、水意象的多重象征意蕴
水向西流毕竟是特殊现象,因此李白有诗曰:“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以汉水不能西北流比喻功名富贵不能长在。由于中国地理的特点是西部海拔高而东部地势低,水往低处流,中国河流的走向大多是由西向东,最后注入大海:“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诗·小雅·沔水》)“江汉朝宗于海。”
水的深度可以比喻感情的深度。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不可能深达千尺,纵使“深千尺”,也比不上友情的深厚。刘禹锡《鄂渚留别李二十一表臣大夫》:“欲问江深浅,应如远别情。”将本体与喻体调换了一下位置,与李白的写法可谓殊途同归。
水的长度也可以比喻感情的长度。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流水长。”离恨犹如流水一般悠长。李白《金陵酒肆送别》: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以问句写比喻,更耐人寻味。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唐代〕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课后思考】
盛唐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一诗是历来为人们广泛传颂的上乘之作,试与本诗对照,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远,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