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哦,香雪》课件(共3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哦,香雪》课件(共3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4 23:3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觉醒的青春,在变革中闪耀
——《哦,香雪》
铁凝
一分钟能做什么?
一分钟,看了一页书;一分钟,浏览了一则新闻;一分钟,也许什么都不干,就楞了一会儿神……那么,一列火车一分钟的停靠能给大山深处带来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铁凝的抒情小说《哦,香雪》,看看在大山深处,火车停靠的一分钟里发生了什么。
学习目标:
1. 梳理情节,体会情节的特点。
2. 赏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描写。
3. 结合时代,分析小说的主题。
学习目标:
1. 梳理情节,体会情节的特点。
2. 赏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描写。
3. 结合时代,分析小说的主题。
学习目标:
1. 梳理情节,体会情节的特点。
2. 赏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描写。
3. 结合时代,分析小说的主题。
铁凝,1957年9月生,祖籍河北省赵县。1975年高中毕业,赴河北博野县农村插队。1979年至1984年,在河北保定从事文学编辑、创作工作;1984成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1986年,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1996年,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同年年底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06 年至今,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主花》等,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一千张糖纸》等100余篇,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
汪曾祺说,铁凝有时表现出有点像英格丽●褒曼的气质,天生的纯净和高雅。 不论什么时候她都是精精神神、清清爽爽的,好像是刚刚洗了一个澡。
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世界。
——孙犁《谈铁凝新作<哦,香雪>》
铁凝
铁凝十五六岁读中学时就迷上了写作,在父亲的带领下,拿着自己的习作《会飞的镰刀》去拜见作家徐光耀。徐惊异于小姑娘的才华,说:你不是问什么是小说吗?你写的已经是小说了。高中毕业时,铁凝放弃当文艺兵的机会,去了河北博野张岳村当一名知青。其他人当知青是出于无奈,她是主动要求下乡的,因为她听说作家需要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在农村苦了几年,她真的最终圆了作家梦。
铁凝早期的作品着力表现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理想追求、矛盾和痛苦,尤其细膩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文字柔婉清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她的作品关注文化反思和女性生存境遇,以犀利笔触鞭挞生活的冷酷。
她曾三次获得全国短篇、中篇小说奖,连续两届获得鲁迅文学奖,作品有十几种文字译介到国外。迄今出版《铁凝文集》五卷,长篇小说三部(《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中短篇小说集及散文集二十余部,她已成为中国当代最有影响、最有活力、最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铁凝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在文学中得到一定的反映。
另一方面,人道主义在中国盛行。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产生于此时,它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走向文明和开放的艰难与坎坷。
《哦,香雪》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
皱褶   嘟囔   吮吸 捂   瞥  怂恿
娇嗔 辗轧 搡 窸窸窣窣 隧 道
积累词语
刻意:用尽心思。
惆怅:伤感,失意。
悸动:因为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通常是不好的事)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撼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声势浩大。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预习巩固
(zhě)
(dū nang)
(shǔn)
(wǔ)
(piē)
(sǒng yǒng)
(chēn)
(niǎn yà)
(sǎng)
(xī sū)
(suì)
学习任务一: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体会情节的特点
活动1:结合1-4段概括台儿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里的人是什么样子?
活动2: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怎样的一分钟?)
”这一分钟“让台儿沟的前后有了怎样的变化?
活动3: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香雪,请围绕香雪和铅笔盒,
概括小说的情节。
活动4:“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它们象征了什么?
学习任务一: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体会情节的特点
活动1:结合1-4段概括台儿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里的人是什么样子?
【明确】
背景:一个位于北方大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台儿沟,如同世外桃源。
这里的人长期处于闭塞的环境中,宁静质朴、贫穷落后,封闭保守。
学习任务一: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体会情节的特点
活动2: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怎样的一分钟)
【明确】
1.姑娘们不再是吃完晚饭就钻被窝,而是关注火车上的故事。
2.姑娘们梳妆打扮,她们变得更加爱美。
3.姑娘们由观望议论,到后来的跟车上的乘客做买卖渴望与外面的人交流(“北京话”),想尽可能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4.特别是香雪,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有了精神的追求。
(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
学习任务一: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体会情节的特点
活动2:”这一分钟“让台儿沟的前后有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
闭塞、落后、传统(传统文明)
开放、进步、现代(现代文明)
重要的一分钟:
梦想的起点、开放的窗口
改革的浪潮、美好的向往
学习任务一: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体会情节的特点
活动3: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香雪,请围绕香雪和铅笔盒,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第一部分(开头到“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火车来到台儿沟。
第二部分:(从“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到“也有人替香雪辩解”)姑娘们迎接火车。
第三部分:(“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到“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渴望铅笔盒。
第四部分:(“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到结束)香雪夜归。
学习任务一: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体会情节的特点
活动4:“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它们象征了什么?
【明确】
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
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学习任务二:赏析人物,分析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
分任务:分析主人公香雪人物形象。
活动1:火车开进深山,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看火车时
(二)做买卖时
(三)上火车上换铅笔盒时
(四)走回台儿沟的心理描写
(一)看火车时:
1.“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看火车头,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说明他主观上最想改变现实,但客观上又最怕改变的行动。因为家穷,穷苦人家的孩子承担不起改变的成本,所以退缩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渴望改变,又害怕伤害)
2.注意的东西不一样。
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物质方面)
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精神方面)
3.看完火车后,争论时不敢为凤娇帮腔,慌得脸都红了:乡村少女的纯真、娇羞和胆怯。
(二)做买卖时:
香雪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询问铅笔盒价钱等,香雪更注重的是文化方面的追求。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知识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所以,和其他姑娘相比,香雪还是一个积极要求上进,有着远大梦想的人。
(三)上火车换铅笔盒时:第68段写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是什么力量促使她登上火车?
【明确】香雪并不是没有铅笔盒,她有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独一无二呢”铅笔盒,但是她的同桌总是把自己那只宽大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而且她们总喜欢问她一天吃几顿饭。香雪后来明白,自己的木制铅笔盒在她们眼里成了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她们是瞧不起她的贫穷,是对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视。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所以,在渴望受到尊重,在虚荣和自卑心理的驱使下,香雪决定用40个鸡蛋换自动铅笔盒。
那个铅笔盒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了,这体现了香雪怎样的性格?
为了得到一个铅笔盒,一个小姑娘在夜里走了30里山路,这又体现了香雪怎样的性格?
香雪和其他姑娘的追求本质相同吗?
明确:
1.纯朴正直,善良诚信。
2.勇敢、执着。
3.本质上,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也就是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只不过层次不同而已。(这正是火车带来的现代文明对她们的影响和冲击)
(四)走回台儿沟的心理描写
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时,香雪的心理有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
1.刚下火车:害怕
2.月光下欣赏完铅笔盒后,变得平静、满意、想到了明天可以向同学炫耀。(环境描写烘托香雪心理)
3.想到台儿沟的更加美好的明天。
4.担心不知如何向父母交代,铅笔盒给了她说服母亲的信心,坚定了回家的步伐。
5.隧道前短暂的害怕后,想明天同学们羡慕的目光,鼓起过隧道的勇气。
6.迎来姐妹,回到台儿沟,喜极而泣。
(害怕——不怕——担心——坚定——喜极而泣)
活动2:“铅笔盒”对香雪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
明确:“铅笔盒”给了香雪战胜黑夜的勇气,是香雪获得同学们的尊重的重要方式。所以,铅笔盒是香雪自尊的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她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小说中出现十多次的“铅笔盒”这一细节,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①人物形象塑造上,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香雪执意要得到铅笔盒,表现她的追求上进、倔强、自尊的个性特征。
②小说主题表现上,有利于深化主题。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香雪对它的追求,表现出她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③情节结构设置上,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香雪想要、发现、上火车换取铅笔盒,最后拿着铅笔盒走回家,情节围绕铅笔盒展开。
分析:这个铅笔盒可以说是小说中的“文眼”,代表进步、文明、美好,有关铅笔盒的细节描写深化了主题。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作者铁凝曾说“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相信香雪最终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
人物 主要性格特征 成长(冲撞)
香雪
1.美丽、纯朴、勇敢、执着、自尊
2.渴求知识,渴望现代文明,渴望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渴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
胆小——勇敢
认知模糊——逐渐清晰
个人自尊——集体自尊
改变自身命运——改变乡村命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时代,分析小说的主题。
2.讨论,辩证分析。
学习任务三:思考主题,结合时代,分析小说的主题。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哦,香雪,香雪!”(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香雪,题目如果叫“香雪”也未尝不可,可是为什么还要加一个“哦”呢?这个“哦”字到底该怎样读?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哦”字而不用“哇”、“啊”、“嘿”、“唉”、“嗯”?)
【明确】“哦”,叹词;读音有两种:一是读“ò”①表示领会、醒悟②表示惊喜、赞叹③表示提醒④表示承诺、应答;一是读“ó”①表示将信将疑②表示疑问、惊奇。
表层意思:“哦,香雪,香雪!”是台儿沟的姐妹们见到香雪时所发出的惊喜之声。
深层含义:①香雪,为了那只铅笔盒,而耽误了下车时间,一个女孩在一片漆黑中步行了三十里,作者为香雪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发出由衷的赞叹。(“哦”读去声“ò”,表示赞叹之情、敬佩之意。)②“哦,香雪,香雪!”同时也是群山发出的回响,群山目睹了故事的全过程,群山也在为香雪的执着而感动,也为台儿沟姐妹们的情深而感动。
(另外:“啊”过分大气,小山村、小姑娘、小火车站、小事情,用“啊”来感叹不妥;“哇”太现代气,洋气,闭塞的山村与之不符;“嘿”,太随意轻松;“唉”变成了叹息;“嗯”只表现了赞许。只有“哦”才含蓄、凝重,充满觉悟,意蕴丰富,既有同情和赞叹,又有对山村姑娘追求现代文明不易的感叹)
【小说的主题】
①从人物形象来看,赞美香雪等女孩子的纯洁心灵、美好品性和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目标的精神。
②从人物形象的共性来看,赞美以香雪为代表的农村青年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有对他们为了这种追求而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的思考。
③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看,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讨论】火车开进台儿沟来,对这些姑娘们对台儿沟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
【参考】一方面为闭塞的姑娘们打开一扇认识新世界的窗,改变她们的生存状态。当火车开来的时候,这些单纯质朴的姑娘们展露出了迷人的性格魅力:热情、活力、勇敢。渴望美好生活,看到了另一个世界,而且行动起来:拿鸡蛋换自己想要的东西——对凤娇来说,是纱巾和发卡,对香雪来说,是书包和铅笔盒。虽然她们对更好生活的理解不一样,但焕发着同样的勇于追求的活力。倘若不是火车开来,打开了姑娘们的眼界,她们可能就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中简单而单调地活下去。所以她们应该感谢火车。  
另一方面,她们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外面的世界是繁华的、五光十色的,但也是浮华的、虚荣的。凤娇为了“北京话”而不管自己。香雪受的伤害更加令人难过。她太单纯还不具备冷静看待嘲讽的能力,觉得自己受歧视是因为穷。用虚荣去挽回自尊。香雪对尊严的维护让人感动和怜惜,但这种方式却令人忧虑。因为这次是铅笔盒,下次可能就是书包。
(辩证分析)
①自然美 :描写了台儿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山野寂静,树木丰茂,月明风柔,充满诗情画意。
②人性美:山村的姑娘们活泼、善良,有自尊,有追求,讴歌山区人们美好的人性。
③以自然美来烘托人性美,两者交相辉映,使台儿沟成为一个和谐美好的整体。表现了作者对对台儿沟及其人们的喜欢和赞美。
铁凝的作品执着于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讴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课堂小结
《哦,香雪》写的是一列火车经过小山村台儿沟时,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种种冲击。由此赞美了迫切地要求冲破封闭的文化氛围、走向现代文明的纯美自尊的农村青年。并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对未来寄予了希望,同时作者也留下了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
1.试分析《百合花》《哦,香雪》两篇小说叙述视角的差异,比较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1)《百合花》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从“我”的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①情节:“我”是小说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推动情节发展。
②人物形象:通过“我”细致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③主题: “我”和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表现了军民鱼水情,歌颂人情美。
④艺术效果:“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增加故事真实性,拉近与读者距离;从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酷,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2)《哦,香雪》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虽缺乏真实性,不利于抒情,但:
①表达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村庄、车站、西山口车站、学校等地点灵活转换,过去、现在随意切换,使得小说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②有利于全方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能对香雪、凤娇等农村姑娘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丰满了人物形象。
③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发展。把叙述者定位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以火车为依托展开故事,构思精巧。
3.两篇小说都富有诗意,请赏析。
①情节的诗意。没有激烈的矛盾、曲折的故事,淡淡故事流淌着纯净诗意。
②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哦,香雪》通过满月、山谷、小溪等诗化景致的描写,展现了质朴唯美的山村风景。《百合花》插入了家乡温馨和谐风景的回忆,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
③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娴静美好、深明大义的新媳妇形象,细腻纯真、自尊自爱的香雪形象,都是美好自然、淳朴善良,富有诗意。
④主旨的诗意。都表现了质朴美好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富有诗意。
⑤诗化的语言。比喻、拟人的使用使小说具有诗歌的形象化,整句的使用使小说具有诗歌的整饬美,感叹词使用使小说具有诗歌的抒情性。
记笔记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