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茅 盾
风景谈
《塞上风云》
《塞上风云》是应云卫执导,由黎莉莉、舒绣文、周峰、陈天国等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改编自同名话剧,讲述蒙族青年迪鲁瓦、金花与汉族青年丁世雄抛却个人情感恩怨,联合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该片于1942年2月8日在中国上映 。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特点:形散神不散
分类:
记叙散文:写人记事
议论散文:论题类、哲思类、随想类、寓言类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直抒胸臆
散文
常用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引用、渲染烘托等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风景谈》一文写于一九四〇年十二月,此时的茅盾已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 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
茅盾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
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解题
“风景谈”即谈风景,“风景”字面释义是“风光景色”。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在本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在学习文中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赏析。
矛盾在回忆录中说道: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风景谈》
1940年,矛盾途径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
同年年底,矛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在继《白杨礼赞》后又一佳作《风景谈。》
写作背景
初度感知
第一部分:1段 沙漠驼铃,揭示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基本观点
第二部分:2-4段 高原归耕、延河夕照、描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
第三部分:5-8段 石洞读书、桃园小憩,描写延安儿女学习休息的情景。
第四部分:9-10段 北国晨号,描绘和赞美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姿。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充满了崇拜精神的人类的活动,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石洞读书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如果不是内生活及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民族的精神民族
民族精神化身为他们两个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
本文的六幅风景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是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起来的。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运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一些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都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猛然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但仔细玩味,就可体会到其揭示的含义是逐步深化的。
五段议论性文字在文章的思想表达和结构组织上起了什么作用?
五处议论,连缀了六幅内容不同的风景画,形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了一幅历史长卷。五处议论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揭示了各幅“风景画”的画旨,又层层深入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是统帅全文思想内容的“神”。五处议论,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间隔出现,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层次,增强了音乐美。
《白杨礼赞》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属于托物言志。《风景谈》谈的是什么?属于什么表达方式?
题目“风景谈”,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作者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实际上就是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属于借景抒情。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的内容。1.第1幅“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说明人类比自然更伟大。2.第2、3幅“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3.第4、5幅“石洞雨景”与“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人类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的贫乏。4.第6幅“北国晨号”--写清晨山峰上两名战士的雄姿,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人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它的政治意义。还有一个更深刻的方面,大家想想是什么呢?
阅读
学习
友善
知识
《风景谈》这篇课文向我们揭示的一个真谛: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于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也就是作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的“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所蕴含的意思。这是《风景谈》谈出的第二个方面--它的美学意义。课文中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那一幅幅美妙的画面是静穆的自然和充满活力的人组成,“人的活动”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是风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风景”作为人的活动的环境,是衬托人的崇高精神的背景。落笔于绘景,着眼于写人,以景物突出人物,借风景来表现人的精神,“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构思十分巧妙。
《风景谈》
作者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再想想写作背景,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么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另外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脊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它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序曲”。
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而且第一幅画面并不是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要写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及贯穿全文的五处议论。
这五处议论逐层深入,象一条红线把六幅画面串联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既然说到文眼,那么请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呢?
运用对照和烘托的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如沙漠中“纯然一色”烘托“猩红大旗”;沙漠中形、声、色与驼队出现的形、声、色的对比;石洞中的一对与公园里一对儿的对照;静穆的大自然与弥漫着生命力的人的对照……把事物表现得鲜明醒目,强化了主题。
文眼是作者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五处议论,那么文章在写作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风景谈》
《白杨礼赞》
《风景谈》与《白杨礼赞》虽然同是赞美延安根据地人民精神风貌的,但相比较,《风景谈》则更富于生活的情趣和新生活中所闪出的诗情画意。
《风景谈》及其姐妹篇《白杨礼赞》,是茅盾抒情散文创作以及全部文学创作的新起点。
写作特色
作者描写的每一幅画都落笔于绘景,无论是写沙漠还是写溪流,写朝霞还是写夕照,写晴天还是写雨景,都是不离文章谈的主要内容--风景。
每一幅画面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
《风景谈》是一篇熔叙述、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的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
每幅风景画结尾的议论是和谐一致的。
分发挥了散文写作艺术自由活泼、无拘无束的特点,向读者展示了多种"风景"的片断:时而沙漠风光,时而高原夜色;时而晨光普照,时而晚霞满天;时而剪影似的写意的"大场面",时而精工的"小镜头"。
每一幅风景画的结构布局也是和谐统一的
风景谈
文章通过描绘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讴歌了延安军民为创造和谐生活表现出的崇高精神。
风景谈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