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并序)》课件(共7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3*《琵琶行(并序)》课件(共7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5 15:4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高山流水
春秋时,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知音或乐曲高妙。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导 入新课
白居易
1、读懂小序,把握诗歌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2、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的身世,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准确背诵并默写诗歌
学习目标
e7d195523061f1c0130b9dbad7739bb1411217d9b761251d49627CBFB48DAC31C6542BB0BFC05E821BF38EE4B50BEA5504E3F5828901E0D285A8C8E020128A409CD875634CDBC9AF8CC12A80210E4B424E70A4F9FB1CBC305E3A0F9B9D293380D7652BEB859007CB32FF836DBACBD133E21ADE06E9B30A341FC21E865FA86F4916023F12B63E0A199B1F7C3B3AB2FCFC
解题
琵琶
弹拨乐器名
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换。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知人论世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一、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提倡“新乐府”运动,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前期以讽喻诗为主,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后期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另有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钱塘湖春行》《忆江南》等。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以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分为两个时期:
1.前期:直言敢谏的理想者。二十九岁中进士,仕途一帆风顺。“兼济天下”“为民请命”。
2.后期:向“佛系”转变。815年(44岁)因越职上书被贬,“独善其身”。
一生留诗歌3000多首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唐宪宗元和十年,当朝节度使李师道为防止唐宪宗削藩,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人心惶惶却无人敢管。当时白居易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拿凶手,最后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二、写作背景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e7d195523061f1c0130b9dbad7739bb1411217d9b761251d49627CBFB48DAC31C6542BB0BFC05E821BF38EE4B50BEA5504E3F5828901E0D285A8C8E020128A409CD875634CDBC9AF8CC12A80210E4B424E70A4F9FB1CBC305E3A0F9B9D293380D7652BEB859007CB32FF836DBACBD133E21ADE06E9B30A341FC21E865FA86F4916023F12B63E0A199B1F7C3B3AB2FCFC
生字正音
予(yú) 倡(chāng)女 贾(gǔ)人 荻(dí)
铮(zhēng)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捻(niǎn) 抹(mǒ) 挑(tiǎo) 六幺(yāo)
舫(fǎng)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呕哑(ōu yā)
嘲哳(zhāo zhā) 霓裳(nícháng) 钿头银篦(diàn bì)
朗读课文,读准下列生字。
初识小序
e7d195523061f1c0130b9dbad7739bb1411217d9b761251d49627CBFB48DAC31C6542BB0BFC05E821BF38EE4B50BEA5504E3F5828901E0D285A8C8E020128A409CD875634CDBC9AF8CC12A80210E4B424E70A4F9FB1CBC305E3A0F9B9D293380D7652BEB859007CB32FF836DBACBD133E21ADE06E9B30A341FC21E865FA86F4916023F12B63E0A199B1F7C3B3AB2FCFC
疏通诗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朗读小序,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e7d195523061f1c0130b9dbad7739bb1411217d9b761251d49627CBFB48DAC31C6542BB0BFC05E821BF38EE4B50BEA5504E3F5828901E0D285A8C8E020128A409CD875634CDBC9AF8CC12A80210E4B424E70A4F9FB1CBC305E3A0F9B9D293380D7652BEB859007CB32FF836DBACBD133E21ADE06E9B30A341FC21E865FA86F4916023F12B63E0A199B1F7C3B3AB2FCFC
疏通诗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1.左迁:贬官,降职。古以左为卑,故称“左迁”。
2.明年:第二年。
3.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4.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改元: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以年号称呼皇帝。如永乐帝、康熙帝、乾隆皇帝。
古代文化常识:年号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右迁,升官
左迁,贬官。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文学常识
官职的任免升降
e7d195523061f1c0130b9dbad7739bb1411217d9b761251d49627CBFB48DAC31C6542BB0BFC05E821BF38EE4B50BEA5504E3F5828901E0D285A8C8E020128A409CD875634CDBC9AF8CC12A80210E4B424E70A4F9FB1CBC305E3A0F9B9D293380D7652BEB859007CB32FF836DBACBD133E21ADE06E9B30A341FC21E865FA86F4916023F12B63E0A199B1F7C3B3AB2FCFC
疏通诗意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5.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6.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7.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8.为:做。
9.贾(gǔ)人:商人。
10.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1.快:畅快。
12.悯然:忧郁的样子。
13.漂沦:漂泊沦落。
(状语后置)
e7d195523061f1c0130b9dbad7739bb1411217d9b761251d49627CBFB48DAC31C6542BB0BFC05E821BF38EE4B50BEA5504E3F5828901E0D285A8C8E020128A409CD875634CDBC9AF8CC12A80210E4B424E70A4F9FB1CBC305E3A0F9B9D293380D7652BEB859007CB32FF836DBACBD133E21ADE06E9B30A341FC21E865FA86F4916023F12B63E0A199B1F7C3B3AB2FCFC
疏通诗意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4. 出官:(京官)外调。
15.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6.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17.为:创作。
18.长句:指七言诗。
19.歌:作歌。
20.凡:总共。
21.言:字。
22.命:命名,题名。
(被言语打动(被动句))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小序释义(语法现象)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酒:名词作动词,摆酒
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明年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 古义:于是创作
今义:因此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倒装句,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e7d195523061f1c0130b9dbad7739bb1411217d9b761251d49627CBFB48DAC31C6542BB0BFC05E821BF38EE4B50BEA5504E3F5828901E0D285A8C8E020128A409CD875634CDBC9AF8CC12A80210E4B424E70A4F9FB1CBC305E3A0F9B9D293380D7652BEB859007CB32FF836DBACBD133E21ADE06E9B30A341FC21E865FA86F4916023F12B63E0A199B1F7C3B3AB2FCFC
小序
时间:被贬第二年的秋天(夜晚)
地点:湓浦口
人物:作者、客人、琵琶女
事情:送客闻琵琶、聆听琵琶曲、听诉身世苦
本诗的写作动机:同病相怜伤迁谪
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思考探究
关于小序
诗前小序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
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品读诗歌
找一找:诗中几次写到听弹琵琶?
3次闻曲
一闻琵琶(第2段)
“主人忘归客不发”
01
02
03
再闻琵琶(第2段)
“东船西舫悄无言”
三闻琵琶(第5段)
“江州司马青衫湿”
一闻琵琶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第一段
环境描写:
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互文)
“惨”!(离愁、沦落)
枫叶荻花秋瑟瑟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交代时、地、人、事,拉开序幕
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哀婉凄凉的基调。
(互文)
(顶真)、
“惨”(离愁、左迁),为琵琶女的出场营造氛围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琴技的高超
江头送客闻琵琶
欣赏音乐,体会技巧
一闻琵琶·暗写、略写
互文:“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在意思相对或文句相关的词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例:
1.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2.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千万里冰雪飘。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5.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跑遍了所有市集,买到了骏马、鞍鞯、辔头、长鞭。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夜晚我到浔阳江边送别客人,枫树、 荻花被秋风吹得发出瑟瑟的声响。我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船,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
借代
互文
一闻琵琶邀相见
顶针
再闻琵琶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1、邀见歌女
动作描写
矛盾
含羞
第二次演奏:
急切、欣喜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第二次演奏
2、调弦
倾诉悲情。
3.第一乐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急切愉快
4.第二乐段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幽愁暗恨
大量比喻
叠词
通感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知识链接——通感
5.第三乐段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
6.曲终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7.余音绕梁
东船西舫悄无言,
惟见江心秋月白。
侧面烘托
比喻
环境描写
转、拨、掩抑、思、诉
大弦—嘈嘈—急雨
小弦—切切—私语
错杂弹、落玉盘
间关—滑
幽咽—难
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银瓶-乍破-迸
铁骑-突出-鸣
收拨、划
一声、裂帛
秋月白
过渡
高潮
尾声
《霓裳》《六幺》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
沉重舒长
轻细急促
清脆圆润
婉转凝咽
声弦暂歇
雄浑激昂
清脆凄厉
戛然而止
以议评声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悄无言
余音绕梁
第二次演奏
对琵琶曲的多角度描绘
序曲
开始
发展
叠词传神
一曲琵琶看似乐曲的起伏变化,实际上是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
水浆迸 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音乐旋律
高亢激越
戛然而止
急切愉悦
幽愁暗恨
余音绕梁
优美婉转
欢快——悲伤——悲愤——凄凉
请同学们思考:
音乐能够传递出人的心声,人生如歌,那么,我们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的轨迹呢 (结合琵琶女生平)
清脆圆润
沉吟冷涩
高亢激越
年轻时春风得意的幸福与快乐
置身于现实生活的窘迫与凄凉
回忆往昔时愤怒的抗争与呐喊
归纳:本段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音乐的?
1、侧面烘托。
2、比喻,化无形音乐为可感形象,喻体贴切。
3、叠词拟声。
4、通感。
5、正侧结合。
理解人物
琵琶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
本诗通过叙事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他们连接在了一起的?
再读文本,感知人物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少年得意
年轻貌美
门庭若市
年年欢笑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年老色衰
门可罗雀
老年失意
独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这一句写景,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琵琶女空船为伴,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境。
试分析琵琶女“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原因。
▲ 是她的琵琶技艺水平降低了吗?
主要原因:五陵年少被容貌吸引
次要原因:失去依靠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少年得意
色艺俱佳
门庭若市
无忧无虑
年老失意
年长色衰
门前冷落
独守空船
生活凄凉


第三段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女。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长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的美。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拓展探究
回忆曾经五陵年少争缠头的岁月,想想现在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日子,不由得梦啼妆泪红阑干。
琵琶女的音乐,让作者回忆起了京城岁月,而琵琶女的故事,让作者深有同感,不自觉想起自己的故事,也终于让自己有了被贬谪的感觉。
本是京城女
才貌双全的艺人
年老色衰嫁商人
人生大起大落
天涯沦落人
去年辞帝京
才华横溢的诗人
直言进谏遭贬谪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被贬出京
卧病在床
地处偏僻
没有音乐
被贬放逐
孤独失意
第四段:找出描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句子,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诗人的失意寂寞,孤苦无聊,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来反映,其遭际与琵琶女何其相似。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难道就没有当地人唱唱山歌、吹吹村笛?但那些声音都太过嘈杂刺耳了,实在让人难以听下去。今天晚上听了你弹的琵琶曲,真如同仙乐入耳,忽然清朗明净。请不要推辞,再坐下来弹奏一曲,我要为你按照那首曲调写一首《琵琶行》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文本探究】
天涯沦落,引为知己
谪居卧病,雪上加霜
地处偏僻,烦恼苦闷
猿鸟哀鸣,更增悲凉
良辰美景,孤独空虚
难逢知己,赋诗表意
妙乐难求,知音难觅
被贬放逐
孤独失意

才高位显
——第四段
塑造了郁郁不得志、失意潦倒、雅好音乐、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诗人形象。
相同之处 具体内容
琵琶女
白居易
都才华出众 琵琶女
白居易 才华横溢的诗人
都失意落魄 琵琶女
白居易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1 2 3 4 5
都来自京城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因年老色衰而嫁给商人
共鸣
图文展示,人物比较
琵琶女
诗人
艺压京城
艳盖群芳
年长色衰
委身商人
身居高位
名动京师
谪居卧病
飘零天涯
共同点


音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忧愁暗恨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三闻琵琶青衫湿
退回
古义:以前
今义:朝着前方
把琴弦拧紧
青色单衣
设问句,被动句
第三次演奏:明写、略写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描写音乐手法?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音乐震撼人心
暗线
结构特色
明线
双线交织,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相交,谪恨离情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以人物为线索
琵琶女的身世
诗人的感受
思考: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七字形式概括每段的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3、歌女倾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时间顺序
课堂总结
此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歌女,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殊,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女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课外拓展
1.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展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曲两种旋律、音色交错出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琵琶女沦落天涯后,梦中回忆往昔,涕泪纵横。
6.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居易《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表明浔阳山村音乐声音单调繁杂、难以入耳,用“____________”描写琵琶女弹奏的音乐令人耳目一新。
9.【2020年辽宁高三下学期高考八模】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自述在江州居住环境潮湿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