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1张PPT)
赤壁赋
苏轼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xū
zhào
niǎo
hè
lí
qiǎo
liáo
zhú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yóu
zàng
jí
jiè
‖预习检测
‖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赋” 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 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文心雕龙》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
‖文学知识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
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 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著名赋文
《闲情赋》陶渊明
《思旧赋》向秀
《洛神赋》曹植
《登楼赋》王粲
《恨赋》《别赋》(南朝·梁)江淹
《登楼赋》王粲
《长门赋》司马相如
《采莲赋》萧绎
走近苏东坡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苏洵对苏轼、苏辙的教育竭尽全力,他鼓励儿子要像“轼”一样,登高望远,积极上进,又要像“辙”一样为人忠厚,处事稳妥。
‖苏轼其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之时,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先后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最后病死于常州。
22岁中进士
26岁凤翔府签判
自请外调杭州
密州
徐 州
湖州
元丰三年黄州
元丰七年汝州
哲宗元年回京
自请外调杭州
颖州
扬州
定州
59岁惠州
62岁儋州
逝世常州
‖苏轼的仕途
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
道:好学老庄,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文艺全才
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书法四大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背景介绍
‖黄州苏轼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50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如《步东坡》、《别东坡花树》等,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黄州的“赤壁”因苏东坡而名。
此处指湖北黄州的赤鼻矶,俗称赤壁。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到底在哪里,说法不一。
金 武元直 赤壁图
‖黄州赤壁
具陆游《入蜀记》记载:“赤壁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南宋诗人范成大《吴船录》也写到:“庚寅,发三江口;辰时,过赤壁,泊黄州临皋亭下。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辞赋微夸焉。”由这两段文字可知,真实的黄州赤壁实在不过是一土冈而已。那么苏轼为什么在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中将赤壁描写得那样气势恢弘、波澜壮阔呢?
‖黄州生活
苏轼被贬黄州后,他的生活状况如何呢?这从他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可知: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浪迹山水间,与樵渔相处,为亲友所弃,这就是当时苏轼所处的境况。围绕着他的是潮涌的寂寞和孤独。可如此境况下的苏轼,其心志、品格又是如何呢?他在给李常的信中写到:“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间。……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黄州丰收
由此可见,被贬黄州的苏轼,虽坎坷不遇,潦倒孤独;但其“尊主泽民”之心仍在,穷且益坚、肝胆忠义之浩然正气仍存。因此,黄州是苏轼一生遭贬的起点,也是他一生创作的高峰。谪居四年(苏轼1079年12月被贬黄州,1084年4月调任汝州团练副使),他一方面从事经学研究,撰写了《易传》、《论语说》二书;另一方面,他又从事诗文的创作,仅词作就有80多首,他还写作了散文小品《记承天寺夜游》,散文:前后《赤壁赋》,词中极品《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示范朗诵
赏析课文第一段
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
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
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
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
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点明时间、人物、地点
2、月出前:写景—叙事
3、月出后,写景—叙事—抒怀
星宿名
一只苇叶般大小的小船
借 喻
所字结构
如,动词,往
茫茫(的碧波)
借代
成仙
属=嘱,劝人饮酒
冯=凭,乘
乐
找出写景的句子,看看本段可以分为几层?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水波平静。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共饮,吟诵着明月的诗篇,歌唱着窈窕的诗句。
既望:农历十六日。既,过了。
泛:飘浮。 兴:起。 游于赤壁之下: 于赤壁之下游 (状语后置)属(zhǔ):通“嘱”,劝酒。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少焉:不一会儿。 横:笼 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 纵:任凭。 一苇:一片苇叶,指小舟。 所:……的地方
如:往,到……去 。 凌:越过。
万顷:指广阔无边的江面。 茫然:形容江面旷远迷茫。
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状语后置)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浩浩然仿佛要凌空乘风飞去,却不知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飘飘然像要脱离了人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而飞入仙境。
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冯虚:通“凭”凌空。 御:驾。止:栖息、居住
遗世:离开人世。 羽化:道家认为成仙的人能升天。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的情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乐”情的?
结合诗歌鉴赏对三幅画面进行赏析
《赤壁夜游图》之景物描写: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赤壁夜游图》之人物活动: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夜游图》之人物感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乐在何处
一、良辰:七月既望
二、美景: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诗人缘何而乐?→触景生情。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
事:友人相聚,泛舟夜赏,畅饮美酒,咏诗诵文。
情:舒畅飘逸,飘飘欲仙,遗世独立,超然物外。
思考: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描写了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表达了愉悦的心情;
为全文奠定了悠扬和谐的基调。
泛舟游赤壁之乐的体现:
1.行为表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扣舷而歌。
2.直抒胸臆: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
明确:一“诵”,一“歌”,一“扣”,把作者的悠闲自得,乐以忘忧之态表露无遗。
讨论:一“诵”一“歌”仅仅展现了作者之乐吗?有悲的意蕴在里面吗?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在尽享遗世独立之乐的同时也有一种不能释怀的情感?
明确:
1. 举酒属客。
一个“属”字把主人所急需要排遣出来的抑郁之情很好地烘托出来了。借酒浇愁愁更愁,所以在“主”歌唱的时候,潜意识里的抑郁就通过歌词的形式流露出来了。
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语出《诗经 陈风 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望月怀人)。(月儿东升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体态苗条姗姗来,惹人相思我心焦) 月下怀人,美人不见,独自悲愁。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语出《楚辞 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心怀美人)
美人意象→圣主贤君、美好理想、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一、写夜游赤壁
游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
白露
水光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景
事
情
——乐
赏析课文第二段
第二节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
由乐渐入悲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于是,我们喝着酒,感觉快乐极了,边敲着船舷边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我的内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眺望那个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予怀:我的心。 空明:月光下江水明澈。 溯 (sù):逆流而上。
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渺渺:悠远的样子。 美人:比喻自己所思慕的人。常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有一位吹洞萧的客人,依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余音婉转悠扬,像一缕不断的细丝。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倚:循、依。 袅袅(niǎo):指洞箫声婉转悠扬。 和(hè):伴奏。 幽壑(hè):深谷,这里指深渊。
嫠(lí)妇:寡妇。 潜蛟:潜伏的蛟龙。
舞、泣:使…起舞,使…哭泣。 (使动用法)
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动,使……起舞
泣:使动,使……哭泣
本段可以分为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作者的歌声(乐)
2、客人的箫声(悲)
第1段写了“乐”情之后,本段为何又转入写“悲”情?
诗人高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自己的忠君的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朝廷分忧,然而现在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浩渺的赞美之乐引出了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并借客人悲凉的箫声反映出来。
赏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 蛟,泣孤舟之嫠妇。”
先是采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怨、慕、泣、诉” 四字抓住了箫声幽咽哀怨的特点。箫声起,悲意生。从开篇至此处,情绪变化正是由欢乐转为悲哀。
词中的"美人"指什么 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美人” 代表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追求。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美人意象
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
理想的实现总是跟仕途息息相
关的,而仕途的顺利坦荡与否
又与君王有很大的关系。钱穆
在《国史大纲》中说在宋朝的
时代,有一种“自觉精神”:“那
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
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
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也即
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
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精神。可苏
轼面临的现状却是“落花有意,
流水无情”,仕途受阻。
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的?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于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思考:第二段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
乐——悲
作者的悲凉之感是因何而生的?
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
“主”
缘何而悲:
客倚歌而和,箫声哀怨悲凉
↓↑
美人可望难即,理想难以实现。
外因
内因
何为其然也?
二、先写歌声,后写箫声
乐
歌
箫声
怨 慕
泣 诉
——由乐转悲
赏析课文第三段
我不禁感到凄怆,理好衣服,端正坐姿,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整理。
危:端正。
何为: “为何” (宾语前置)
(形用动)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缪(liáo):通“缭”,环绕,盘绕。
西.东: 朝.往.向(西.东),(名作状)
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 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
曹孟德之困于周郎: “于”介词,“被” 曹孟德之于周郎 困(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判断句)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方:当。 破:占领。 下:攻下。
舳(zhú)舻(lú):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酾(shī)酒:斟酒。槊(shuò):像长矛的兵器。固:本。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
安在: “在安” (宾语前置)
当曹操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长江而东下的时候,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酌酒,横握长矛赋诗,本是一代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砍柴,与鱼虾结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饮。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颗米粒。
渔樵:打鱼砍柴,(名作动); 渚:江边。
侣、友: “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名作动 意动用法)
一叶:形容船小
匏(páo) 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
蜉(fú)蝣(yóu):昆虫名,夏秋之交生在水边,朝生暮死。比喻人生短暂。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须臾:片刻。 挟:偕同,带。
乎 : 用在句中表停顿。 骤得:屡次实现
遗响:余音,指箫声。 悲风:悲凉的秋风。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无尽。想与神仙一起邀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些想法)不可能屡次实现 ,(只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第三段: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洲,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于,“被”,被动句
名作动,向东进军
名作动,打鱼砍柴
意动,以……为友
相劝
客人因何而悲?
请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主客问答的方式(叙)
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议)
感受鉴赏
第三段
1.本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彩甚为悲伤。
客因何而悲?(何为其然也?)
赤壁自然景物→赤壁历史古迹
英雄不在 ,浪花淘尽(英雄且如此,凡人岂能不悲)
二 宇宙无限,个人有限(长江永无穷,吾生只须臾)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本应经世济民,现却渔樵江渚)
主客泛舟,客寓悲于箫声,苏子愀然,问为其然?客怀想历史,观照当下,英雄人物的消失,自然万物的永恒和人的生命的短暂,理想实现受阻,光阴荏苒,华发早生,都使得他不禁“悲中从来,不可断绝”。
客人之悲
第三段写了什么?
为何而悲?
为何而悲?
英雄业绩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者
一、悲自身之平淡一生
二悲与天地相比
而自身渺小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三悲长江无穷
而人生短暂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四悲欲求仙而不得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情怀阐发
对比:
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比喻:
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第三段的作用是什么?
写客人之悲,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客人所悲实乃古今哲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彻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你能举出这方面的诗句吗?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5. 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 而已
6. 曹 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7. 李 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三.写因悲生议
曹操
诗句:月明、乌鹊
写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叙事: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
议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客曰
吾与子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感慨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悲
(主客问答)
(怀古)
(伤今)
赏析课文第四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逝者 : 逝,往。流去的水。 斯: 这,指水。 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 卒:最终,到底。 消长:消减和增长。
我说:“客人你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吗 江水总是像这样滚滚流去,却始终未曾流走;时圆时缺就像那月亮,可是最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啊。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盖:句首,表假设语气。 将:表示假设。 曾:简直,竟然, 连……都。 以一瞬:通“已”停止;一眨眼。 则:那么 何羡: “羡何”, (宾语前置)
假若从它的变化的方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瞬间都没有停止变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不消失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至于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假如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敢取用。
且夫 :发语词,表示另起一个话头。 苟 : 假如。 虽 : 即使。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造物者:大自然。 藏(zàng):宝藏 。
适:引申为享用。
只有江上的秋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美景,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享用它们。”
第四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引孔子语。
斯,代词,指水
1、面对秋江秋月,顺手拈来,以水与月设喻,融会古今
2、从变与不变的不同角度去看待消长、盈虚、得失
流走
消减和增长
宝藏
享有
针对客的悲情,苏子做了怎样的回答?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
3、豁达乐观,随遇而安
水 日夜奔流 不曾逝
月 月圆月缺 不增减
变
不变
天地万物一刻不停 万古江山相对永恒
人
生老病死
人生短暂
超脱人生的欢快
代代相承
精神可存
面对灾难性命运,苏轼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喜
变:逝者、盈虚
不变:未尝、卒莫
水与月
曾不能以一瞬
物与我皆无尽也
又何羡乎?
且夫
吾与子之所共适
旷达乐观的态度
四、写苏子说理
清风、明月
赏析课文第五段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光,酒杯盘碟杂乱地摆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舟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天亮了)。
肴核:菜肴和果品。 既:已经。 狼籍(jí): 纵横凌乱。
枕藉(jiè):互相枕着睡觉。
既白:已经发白,即天亮。
五.终写矛盾解决,主客皆大欢喜
但作者的这种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
问题探究
文中的“客”,有人认为实指其友,也有人认为实无此人,只是作者为表达思想的一种巧妙安排,你认为呢?
参考:那个晚上,和苏轼一起消愁的,如果说有第二个人的话,那其实只是苏轼的灵魂,也就是那个多愁善感多才多艺的所谓的“客”! 现实中的苏轼,是那样达观,他面带微笑,淡泊名利,能屈能伸,什么都可以不在乎;而那个灵魂更深处的苏轼,却始终挣扎在泥泞之中,双眼含泪,忍受着妻离子散亡命天涯的痛苦。这是两个苏轼!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消极与积极的心态。
第五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凌乱
已经
听了苏子的回答,客有何反应?
满面春风,换去愁颜
‖全文梳理
清风徐来 白露 遗世独立
1、游 月出 写景 乐
水波不兴 水光 羽化登天
怨慕
2、乐 歌 箫声 承上写“乐”启下写“悲”
泣诉
苏子 客 孟德 哀吾生之须臾
3、 问 而今安在哉 抒情 悲
愀然 答 周郎 羡长江之无穷
水——逝者如斯 变:天地不能一瞬 清风
4、 议论 喜
月——盈虚者如彼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明月
5、喜笑 更酌 狼籍 枕藉
赤壁之景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夜游之行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乐
客
苏子
乐极生悲 , 释悲生议
借景议理,解客之悲
喜
悲
美景
苦情
哲理
构思和表达艺术
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回顾内容结构
感情线索:乐——悲——乐
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
答 ——主辩——客喜
赤壁赋
写景
抒情
议论
景色
感受
主: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
客:吹箫和之 其声悲凉
主:愀然色变 正襟危坐
客:感慨人生 情绪悲观
主:丢开愁怀 豁达开朗
客:转悲为喜 畅饮酣睡
清风明月交织 露珠水珠辉映
凭虚御风 不知其所止
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乐
悲
喜
本文突出的意象是什么?该意象又是如何运用于文中的?
“水月”
探究课文的“水月”意象
苏轼作品中的“水月”知多少?
请你展示你所搜集的材料!
举例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永遇乐》)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
碧流漓。 (《虞美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现实中的“水月”
——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
——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
——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
(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
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学者林语堂评价苏轼:“一个不可救药得乐天派,一个伟大得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得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
‖艺术特点
1、景、情、理融于一体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苏轼的散体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词俪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
2、散体文赋
3、主客问答
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示,深层揭示。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喜”的感情变化。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课文总结
《赤壁赋》写于苏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苏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
然而,苏轼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他想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可是,他终究未能超脱也不甘超脱。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他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亭”“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总之,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或活用现象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2、凌万顷之茫然。( )
3、渺渺兮予怀( )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5、侣鱼虾而友麋鹿( )
6、正襟危坐( )
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8、方其破荆州( )
9、夫水,智者乐也。( )
10、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倒装句
名作状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判断句
被动句
‖讲后回练
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②冯虚御风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冯”通“凭”,乘。
古今异义词
①七月既望
古义农历每月十五;今义常用希望义。
②纵一苇之所如
古义往、到;今义常用适合、如同。
③冯虚御风
古义太空;今义常用空虚义。
④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常用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今义常形容人容貌漂亮。
知识点整理
一词多义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歌
扣舷而歌之
歌曰
倚歌而和之
望
一词多义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歌
扣舷而歌之
歌曰
倚歌而和之
望
动词,唱
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动词,眺望
名词,歌词
名词,歌声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如
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如:往,到,动
动词,攻克,打下
如:像,动
之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之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之:助词,不译
之: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之:结构助词,的
之:代词,它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于
形容词词尾
乎:介词,在
介词,从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介词,在
助词,表被动
指出下列各字的通假字
1、冯——
2、缪——
缭:绕
凭:乘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侣鱼虾而麋鹿
指出并解释活用词语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侣鱼虾而麋鹿
词类活用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不知东方之既白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
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形容词作动词,现出白色
指出加点词语含义
举酒属客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击空明兮溯流光
苏子愀然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指出加点词语含义
举酒属客 劝酒
纵一苇之所如 任;往
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
击空明兮溯流光 逆流而上
苏子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
逝者如斯 往;此
盈虚者如彼 满;缺;那
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苟非吾之所有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而卒莫消长也 到底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如果
苟非吾之所有 如果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杯盘狼籍 凌乱
相与枕藉乎舟中 互相
不知东方之既白 已经
写出句式特点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客有吹洞箫者
何为其然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渔樵于江渚之上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 状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
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渔樵于江渚之上 状语后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