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5 13:4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件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目录/CONTENTS
背景介绍
1
新课导入
2
新课解析
3
拓展练习
4
PART 01
背景介绍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
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王之涣 (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唐]王之涣
PART 02
新课导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停顿朗读】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译文】
PART 03
新课解析
PART 04
拓展练习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原文赏析 1
所见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两句大笔挥洒,线条粗犷,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这十个字的容量之大,可谓包罗万象,“纳须弥于芥子”。
黄河入海流
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
白日依山尽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原文赏析 2
这两句富有深刻的哲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揭示了一个真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它告诉人们,在人类的生活中,要开辟新境界,要看到新天地,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不断创造、勇于进取,因为更新更美的事物是在加倍努力之后出现的。
所感
更上一层楼
登高才能望远
再上一层楼会有什么景象 诗人不说了,留给读者去想象。看似平淡,实有言外之意,含蓄有味。
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
欲穷千里目
“欲穷”“更上”两个词语告诉读者只有“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更加广远、更加雄壮的景象,将意境提到一个更加高远的层次,渗透着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与活力,体现了诗人对更加美好的事物的向往。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在写作艺术上:它是一首全篇对仗的绝句。平仄和谐,工整自然,达到了形式上和意义上的完美境界。“白日”对“黄河”,“依”对“入”,“山”对“海”,“尽”对“流”,“欲”对“更”,“穷”对“上”,“千里目”对“一层楼”,不刻意求工而自工,毫无斧凿痕迹,自然流畅,琅琅上口,真乃千古佳句,佳句千古!
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这首诗,作为一副粗线条,明调子的泼墨山水画,当然也是描绘山水的形象;但异乎寻常的是:它舍弃了石木波涛,舍弃了一般细节,甚至也舍弃了山水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抓住对象的根本特征,用远镜头的大场面,谒笔飞白,大挥大斥而又准确生动地勾勒出山水的总体形象——声势。无怪乎,咫尺之间,给人以千里之外的感觉。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深度赏析
写作手法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
加暗淡,可称为静景,为静怡之美;黄河向海而流,这不是所谓“定格”,而是奔腾咆哮、滚滚南来,东流入海,充满了无限的生机,雄壮气势存于永恒的运动中。两句动静结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又瞬息多变的壮丽图画。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首句着笔远景,天空一轮白日西沉消失在万山丛中,次句由楼下近景奔流的黄河延伸,直至远方的海洋。这样,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结合起来,把当前景与意中景巧妙溶合为一,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这样着墨也为后两边诗词安排了无穷的遐想。
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诗人以朋友的身份说话,就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景入理势
该诗是一篇全篇都采用对仗的绝句。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全文对仗
PART 03
新课解析
PART 04
拓展练习
1、综合训练。
1、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有哪些?
2、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哪些?
3、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哪些?
2、问答题。
答:依、入、目、上、流
答:白、黄
答:千里、一层
1、这首诗的作者是 唐 朝著名诗人 王之涣 。
2、前两句是诗人所 看 ,短短十个字,今天读来,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景。
3、后两句是诗人所 感 ,要想看到最远方,就要 更上一层楼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4、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古诗,现在被用来鼓励别人积极向上,不断努力。请你写出另外两句激励人们的诗句: 。
5、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它告诉人们,在人类的生活中,要开辟新境界,要看到新天地,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不断创造、勇于进取,因为更新更美的事物是在加倍努力之后出现的 。
小试牛刀
4、拓展应用
2、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答:这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
1、白日依山尽 ( ① )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2、黄河入海流 ( )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 ②进来或出去 ③收入
3、欲穷千里目 ( )
①需要 ②将要 ③想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