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课时)教学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学苏教版(2019)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课时)教学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学苏教版(2019)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8-05 13:0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二节
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课时)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说出细胞质膜的成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科学思维——说明细胞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尝试制作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
科学探究——尝试提出质膜的结构特点假说,并进一步设计实验验
证。
3
2
1
新课导入
科学家怎样认识细胞质膜的结构与功能的呢??
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做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逸出细胞。
细胞质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
PART 01
积极思维 细胞质膜的结构与功能是怎样被认识的呢
事实:
1.1895 年,欧文顿(E.Overton)采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做了上万次实验,证明细胞质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2.1925 年,戈特(E. Gorter)和格伦德尔(F.Grendel)用丙酮提取红细胞质膜,结果脂质在水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大约是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这证明脂质呈双分子层排布。
同年,在戈特和格伦德尔实验的基础上,另外两位科学家发现细胞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针对这种情况,他们认为细胞质膜中应含有蛋白质成分。
3.1959 年,罗伯特森(J.D.Robertson)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质膜显示“暗-明-暗”三条带(图2-2-1)。其中,两侧的暗带厚约2nm,推测为蛋白质;中间的明带厚约3.5 nm,推测为双层脂分子。据此,他确认细胞质膜为脂质双分子层的“单位膜模型”
积极思维 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是怎样组成的呢
1.概括 根据以上所列实验证据,尝试概括细胞质膜的组成成分
2.推理 根据上述实验证据,我们能否通过绘图的方式建构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呢
根据实验证据可知细胞质膜的组成成分至少包含蛋白质和脂质。
能。
细胞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最初对细胞膜成分的认识,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而推测出来的。
1895年欧文顿:多种物质对膜的通透性实验,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E·Overton)
细胞膜
非脂溶性物质
脂溶性物质
相似相溶原理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思考】欧文顿对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作出怎样的推测?
资料1
细胞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脂质呈双分子层排布。
结论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其它众多的细胞器,可以避免细胞质膜与其它膜结构混在一起。
1925年,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提取红细胞质膜,结果脂质在水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大约是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细胞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1959年,罗伯特森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质膜显示“暗一明一暗”三条带。他确认细胞质膜为脂质双分子层的“单位膜模型”。
暗带厚约2nm
明带厚约3.5nm
蛋白质
双层脂分子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静态)
细胞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细胞膜的成分
脂质(约占50%)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此外还有少量的胆固醇
蛋白质(约占40%)
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数量和种类就越多
糖类(2%-10%)
糖类+蛋白质 糖蛋白;糖类+脂质分子 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
糖蛋白具有 ①保护、润滑 ②细胞识别 ③提高细胞之间的黏着性的作用
积极思维 人细胞与鼠细胞为什么能融合
事实:
1970年,科学家做了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图2-2-2),实验内容如下:
1.先用红色、绿色荧光素分别标记人和鼠的抗体,再将被标记的抗体分别和人、鼠细胞质膜上相应的抗原结合,使人细胞呈红色,鼠细胞呈绿色。
2.将两种颜色的细胞放在一起培养,在细胞融合剂的诱导下,两种细胞发生融合。
3.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人、鼠细胞融合初期,融合细胞的细胞质膜一半呈红色,另一半呈绿色。在 37 ℃条件下培养 40 min 后,两种颜色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膜上。
细胞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变形虫吞噬食物
白细胞追逐并吞噬细菌
细胞质膜具有流动性,必然体现在膜的形状变化或其上分子的运动。
细胞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1895年
欧文顿
戈特、格伦德尔
细胞质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细胞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细胞质膜流动镶嵌模型
1925年
细胞质膜由脂质构成.
脂质呈双分子层排布
1925年
1970年
1972年
罗伯特森
1959年
细胞质膜为脂质双分子层的“单位膜模型”
研究历程
研究历程
细胞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C
A
B
D
糖蛋白
磷脂分子
蛋白质
糖脂
磷脂双分子层
(基本支架)
外侧
内侧
(3种方式)
镶在表面
嵌入
贯穿
(识别功能)
细胞质膜的功能
控制着细胞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交换。
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细胞
营养物质
废物
激素、抗体等分泌物
有害物质、病菌、病毒
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细胞质膜
细胞质膜的功能
通常靠蛋白质进行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方式1
发出信号的细胞
靶细胞
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
受体
糖蛋白
相邻动物细胞间:
细胞质膜互相接触
精卵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特异性
细胞质膜的功能
方式2
较远动物细胞间:
借助体液
受体
(信号分子)
通常靠蛋白质进行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细胞质膜的功能
通常靠蛋白质进行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方式3
相邻植物细胞间:
形成通道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胞间连丝
细胞质膜的功能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维持着细胞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原始地球环境
膜的出现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细胞壁的成分和功能
维持细胞形态、
保护细胞内部结构
细胞壁
纤维素、果胶
成分:
功能:
植物细胞
课堂小结
细胞质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成分和结构
功能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隔开外界环境
细胞壁的成分和功能
成分
脂质、蛋白质、糖类
研究历程
结构
流动镶嵌模型
(结构特点:流动性)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习题检测
1.下列叙述中,不能体现细胞质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是( )
A.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
B.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以排出细胞
C.细胞内的核酸等重要成分不会流出细胞
D.环境中一切有害物质都不能通过细胞质膜进入细胞
答案:D
解析: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质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A不符合题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以排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质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B不符合题意;细胞内的核酸等重要成分不会流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质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不符合题意;细胞质膜对物质进出细胞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也可能进入细胞,如某些细菌和病毒等,D符合题意。
习题检测
2.细胞膜也叫质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 )
A.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在清水中不会涨破主要与细胞膜的作用有关
B.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磷脂分子密切相关
D.活细胞的细胞膜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有害物质都不能进入
答案:B
解析:A、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不会涨破主要是细胞壁起着重要作用,A错误;B、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将红色荧光染料标记的小鼠细胞与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融合,一段时间后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这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B正确;C、蛋白质是功能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有关, C错误; D、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但这种控制作用是相对的,对细胞有毒害的物质也能进入细胞,如病毒、细菌,D错误。
习题检测
3.下列关于细胞膜探索历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的结构探索过程中科学家运用了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
B. 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
C. 罗伯特森利用电镜看到细胞膜的“亮—暗—亮”的结构,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
D. 科学家根据细胞质膜的张力研究,推测出细胞膜除了脂质分子外可能还有糖类
答案:A
解析:A、在探索历程中常运用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细胞膜的结构探索过程中科学家运用了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但假说未必都是正确的,还需要实验验证,A正确;B.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C.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提出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C错误;D.科学家根据细胞膜的张力研究,推测出细胞膜除了脂质分子外可能还有蛋白质,D错误。
习题检测
4.细胞膜(又称质膜)是细胞的边界,其结构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构①可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 结构②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C.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③有关
D. 细胞膜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习题检测
答案: D
解析:A、结构①是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密切联系,A正确;B.结构②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B正确;C.膜的功能主要是蛋白质决定,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③蛋白质有关,C正确;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