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精品课件+背诵清单+素养评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精品课件+背诵清单+素养评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5 12:18: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背诵清单: 月 日 星期
第11课 古代日本
知识点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国家的出现和统一: 5世纪初,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2、管理概况: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政治结构)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编入织锦部、锻冶部等。(经济结构)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阶级结构)
温馨提示:给日本倭奴国王赐以印绶的中国皇帝是谁? 东汉光武帝刘秀。
在古代,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强烈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他们仿效中国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让日本文明突然发展起来,就是大化改新。
知识点二、大化改新
3、背景(原因):
①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②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
4、概况:
(1)时间:646年;②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2)内容: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内局势的稳定。)
经济上:
①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解放了生产力。)
②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作用: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社会地位有所改善,提高生产积极性,从而稳固了统治根基。)
③统一赋税。(作用: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日本政府的综合实力。)
5、意义:谈谈大化改新的意义。大化改新的“新”体现在什么方面?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大化改新的“新”体现在: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6、启示:谈谈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日本建立起来天皇制的封建国家,日本特有的民族精神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形成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武士阶层。
知识点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
7、出现的原因:
根本原因:①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形成;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直接原因:为保护庄园,出现武士和武士集团
温馨提示:大化改新后出现的大庄园还享有什么特权?有何影响?
“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8、武士和武士集团的人员构成:武士集团的成员有哪些人构成?武士集团的构成原则有哪些?
地方豪强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成员称为“武士”;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组,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武士相当于庄园主蓄养的专职打手)
9、武士团主要职能: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朝廷不得不承认国家体制外的武装力量的合法性。
10、武士道: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 武士道精神内涵:强调忠义节烈,宣扬忠诚无畏;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在天皇和豪强贵族进行斗争时,双方都竭力拉拢武士,扩大自己的实力,左右政局,形成幕府政治。
11、幕府统治:
形成:12世纪晚期(1192年),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结束:1868年,倒幕运动,德川幕府被推翻
12、幕府与天皇的关系: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就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政府。)
1.(2022·福建·福州市仓山区高盖山实验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材料论述 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民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做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
(1)发生在 7 世纪中期的哪一场改革是日本以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的改革?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大化改新
(2)示例一
观点:只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就能取得进步。
论述: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进外资,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总之,只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就能取得进步。
示例二:
观点: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民族。
论述: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借用汉字,借鉴儒家学说,接受佛教,但又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变通,改革创新,为己所用。所以说目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民族。
说明:其它观点和论述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公元646年,日本效仿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的成功,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度到封建社会。
(2)我提炼的观点是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民族;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借用汉字,借鉴儒家学说,接受佛教,但又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变通,改革创新,为己所用。所以说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民族。
2022年版义教课标在中国话语体系下与国际水平接轨,既有前瞻性又具有中国特色,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聚焦核心素养,体现基础性、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本专辑依托新课标,突出历史核心素养,彰显大单元教学评的一致性,由一线教学教师倾心打造,含精品课件、精品背诵清单、精品核心素养评价,切合新课标背景下的新教学,欢迎下载使用!!!(共23张PPT)
日本地处东亚,是中国的近邻。古代日本被称为“扶桑国”,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它是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那么这个岛国有着怎样的历史?你想了解古代日本的情况吗?你想知道古代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吗?学完本课,你将对这些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课堂导入
历史解释
核心素养时代
第11课
古代日本
新课标
教学评一致性
素养提升
课堂导入
多维整合单元大概念教学
目标评价
任务评价
单元大概念
思维创新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延迟符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以及非洲、美洲的社会发展概况,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时空观念
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以及统一的大和政权;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从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角度: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
史料实证
立足史料实证,理解武士集团的形成原因和幕府统治的发展。



目标评价
1世纪-2世纪 3世纪 5世纪
最高统治者称“大王”
贵族
王室
部民制
私有领地
私有领地
组织形式—部
部民地位近似奴隶
土地私有制
出现上百个国家(与中国发生过通使关系)
奴隶制国家“大和国”出现
大和政权
统一日本
评价任务一:6世纪前的日本
(合作+展示)
阅读课本,先独学后合作讨论,小组形成结论后由小组B层学生展示。
合作互学
1-2世纪的日本:
岛国
地理环境
1.小国林立
2.部分国家与中国有“通使”关系
制度
最高统治者
依靠力量
经济基础
大王
贵族
领地和部民制
奴隶制
3世纪
5世纪
大和国基本统一日本
结合以下关键词简述大和国的统治
6世纪前的日本
阅读课本P52,谈谈大和政权是怎样统治全国的(社会结构)?
生产组织形式—部
土地私有制
部民制
部民地位近似奴隶
性质:奴隶制国家
6世纪前的日本
材料一:《汉书 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材料二:《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材料三:《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根据材料文献的记载,说明什么问题?
《汉委奴国王金印》
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汉朝时与中国已有交往,与中国有“通使”关系。
6世纪前的日本
互动探究
史料实证
那时的中国是什么状况?
初唐时期(即贞观年间),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这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文化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艺作品,文化繁荣。贞观年间由于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地方上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统治阶级的内讧
下层民众的反抗
政局动荡
假设你是当时从中国归国的大和国遣唐使,面对当时两国的社会状况,你会怎么办?
史料实证
背景 国际 国内 时间 人物
内容 政治 经济 性质 影响 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中日交流:遣唐使、鉴真东渡
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①阶级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②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646年
孝德天皇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两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管理。
①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②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③统一赋税
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评价任务二:大化改新
(合作+展示)
阅读课本第二子目,先独学后合作讨论,小组形成结论后由小组A层学生展示。
材料一:7世纪时,日本依处于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部民,权势很大。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部民不堪遭受压迫,反抗不断。 ——《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公元627—650年,中国正值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世界上下五千年》
1.原因:
①内因: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和国统治出现危机。
②外因:受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根本原因
2.时间:
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3.改革者:
646年
乙巳之变
孝德天皇
大化改新
政治
日本二官八省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
经济
日本
公地公民制
班田收授法(口分田2段)
租庸调制
(稻2束2把,承担力役及代纳物)
唐朝
封建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丁男分得100亩)
租庸调制:
粟2石,服劳役20天或纳绢3尺/天
大化改新是学习和效法唐朝的产物
2.特点:
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大化改新
传统服饰
建筑风格
日本参照中国文字、货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与货币。
唐开元通宝与日本和同开珎
唐装
日本和服
知识拓展:唐朝文化还在哪些方面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州
材料1:日本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国学。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深受欢迎。
材料2:710年日本仿照长安的式样,建立了新都平城京。
以新都为中心,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迅速繁荣。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文化,要积极改革创新;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唐都长安
奈良平城京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
小组讨论:日本民族的特质,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武士团形成 背景 特点 幕府统治建立 镰仓幕府建立 时间 地点
建立者 特点 影响 源赖朝-征夷大将军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特权
①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形成
②中央对地方丧失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③为保护庄园,地方豪强开始蓄养武士
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12世纪晚期
镰仓
源赖朝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天皇大权旁落,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评价任务三:古代日本-幕府统治
阅读课本第三子目,先独学后合作讨论,小组形成结论后由小组B层学生展示。
(合作+展示)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三世一身法》
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
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形成
为保护庄园,出现武士和武士集团
(一)庄园
1.原因:
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形成
2.特权:
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幕府统治
(二)武士和武士集团
1.目的:
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
2.性质:
武士集团是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3.集团代表:
源氏武士集团、平氏武士集团
源氏
平氏
击败
幕府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幕府统治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时间:
12世纪晚期
2.人物:
源氏首领源赖朝(“征夷大将军”)
3.地点:
镰仓
4.幕府与天皇的关系:
①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②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在日本历史上,幕府统治共历三朝
1192年-1333年为源赖朝的镰仓幕府时期;
1336年-1573年,为足利尊氏开始的室町幕府统治时代;
1603年-1868年,为德川家康开始的江户幕府时代。
③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实质:封建军事独裁统治
幕府统治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5.武士效忠的对象:
“当生与死逼迫你选择时,唯干脆利落地选择死。”
“我讨厌考虑那些所谓的是非、正邪。不顾一切的尽心侍奉,无论什么事情都首先考虑主君就可以了。”
——山本常朝《叶隐》
思考: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6.武士道的实质:
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
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武士道精神,既培养了日本民族大无畏、勇敢坚毅,奋不顾身的精神,也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幕府统治
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武士道的实质:
资料链接: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武士道”没有是非观念,只重视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荣誉和安全。
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知识拓展: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合作探究:武士道精神有什么影响?
延伸为为理想而不屈奋斗的精神。
明治维新后,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材料论述
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民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做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素养评价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示例一
观点:只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就能取得进步。
论述: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进外资,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总之,只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就能取得进步。
示例二:
观点: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民族。
论述: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借用汉字,借鉴儒家学说,接受佛教,但又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变通,改革创新,为己所用。所以说目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民族。
说明:其它观点和论述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多维整合单元大概念
7世纪初
630年
12世纪晚期
北宋建立
960年
唐朝建立
618年
伊斯兰
教创立
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
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形成
日本大化改新开始
南宋建立
1127年
5世纪
大和政权基本统一日本
8世纪中期
阿拉伯
帝国灭亡
1258年
隋统一全国
589年
鉴真东渡
到达日本
754年
中国
646年
课堂小结
古代日本
统一:
大化改新
背景:中国文化的直接影响刺激
时间:646年
内容:政治上(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经济上:国有、颁地、统一赋税
意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武士和武士集团
武士集团的形成
幕府统治的建立:12世纪晚期,源赖朝,镰仓
武士道
5世纪初 , 大和统一日本
思维创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古代日本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哈斯金斯说:“没有什么比罗马法律更能体现罗马人聪明才智的特质,也没有什么比她的法律的影响更持久、更广泛.”公元6世纪,由查士丁尼组织编纂,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文献是( )
A.《汉漠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权利法案》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织编纂《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奠定欧洲民法基础,C项正确;《汉漠拉比法典》是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漠拉比颁布的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已知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排除A项;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时期颁颁布《十二铜表法》,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排除B项;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共和国颁布了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时期,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便实施于分散在帝国各处的各族人民。由此可见,罗马法律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B.古希腊文化广泛传播
C.民主制度达到鼎盛 D.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以便实施于分散在帝国各处的各族人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时期,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人口的激增,法律制度更加完善。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撰的《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由此可见,罗马法律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罗马统治区域不断扩大,A项正确;古希腊文化广泛传播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主制度达到鼎盛,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排除D项;故选A项。
3.《罗马民法大全》中规定“释放奴隶也列入列国通法”“被释放,便是从管辖下得到释放”。这一记载,说明拜占庭帝国( )
A.专制统治日益巩固 B.奴隶处境有所改善
C.法制时代全面开启 D.废除封建领主特权
【答案】B
【详解】材料提到“释放奴隶也列入列国通法”“被释放,便是从管辖下得到释放”,就是说释放了的奴隶也能获得法律的保护,但前提是这个释放是主人亲自进行了合法释放,而不是自己逃亡,可以看出奴隶处境有所改善,B项正确;材料阐述的是关于奴隶的规定,与专制统治无关,排除A项;《罗马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但不能说法制时代全面开启,排除C项;材料阐述的是关于奴隶的规定,没有涉及废除封建领主特权,排除D项;故选B项;
4.《罗马民法大全》对财产、买卖、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据此可知,《罗马民法大全》
A.保证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B.标志“种姓制度”的建立
C.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D.为后世法律制定提供借鉴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可知,为后世法律制定提供借鉴,D项正确;材料中“《罗马民法大全》对财产、买卖、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没有涉及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排除A项;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与罗马无关,排除B项;《罗马民法大全》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与西罗马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查士丁尼被誉为“文明世界的立法者”。使他获此殊荣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 B.《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罗马民法大全》的编纂 D.《拿破仑法典》的推行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东罗马帝国皇帝,528年,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撰委员会,529年,委员会把2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后来,委员会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会篆》,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查士丁尼还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撰为《新法典》,以上这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与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有关,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B项;《拿破仑法典》的推行与拿破仑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古巴比伦王国与拜占庭帝国的相同点是
A.实行森严的种姓制度 B.统治中心位于地中海中部
C.疆域跨欧亚非三大洲 D.颁布维护统治的成文法典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拜占廷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组织编撰著名的罗马《民法大全》,因此两者的相同点是颁布维护统治的成文法典,D项正确;古印度实行森严的种姓制度,排除A项;古巴比伦王国统治中心位于西亚两河流域,排除B项;古巴比伦王国的疆域并没有跨欧亚非三大洲,排除C项。故选D项。
7.“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武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段话讲述的主要是查士丁尼制定法典的( )
A.目的 B.背景 C.内容 D.影响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中“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体现了主要是查士丁尼制定法典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背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8.“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该“帝国”( )
A.曾地跨欧亚非三洲 B.出现最早成文法典 C.最高等级是婆罗门 D.社会的基础是庄园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帝国是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帝国东部逐渐演变为拜占庭帝国。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饮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古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曾地跨欧亚非三洲。A项正确;古巴比伦的《汉漠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排除B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排除C项;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的基础是庄园,排除D项。故选A项。
9.德国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十二铜表法》与《查士丁尼法典》分别产生于下图中哪一时期?( )
①罗马城邦 ②罗马共和国 ③罗马帝国 ④西罗马帝国 ⑤东罗马帝国
A.①③ B.②③ C.②⑤ D.④⑤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产生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对应的序号为②,《查士丁尼法典》产生于东罗马帝国时期,对应的序号为⑤。本题正确的序号为②⑤,C项正确;罗马城邦、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都不是《十二铜表法》与《查士丁尼法典》产生的时期,①③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查士丁尼法典》并未废除奴隶制,同时又赞成“释放的善举”。该法典承袭万民法,承认主人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但又在立法中规定,主人非依法不得“毫无理由地杀害自己的奴隶”,否则将受到处罚。这说明当时的拜占庭帝国
A.事实上否决了奴隶制的合法性 B.法律的制定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 D.打压奴隶主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主人非依法不得‘毫无理由地杀害自己的奴隶’,否则将受到处罚。”可得出拜占庭帝国在法律上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C项正确;法律的规定并不是事实上否决了奴隶制的合法性,排除A项;材料不是说明事实上否决了奴隶制的合法性,排除B项;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不是打压奴隶主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起义为查士丁尼敲响警钟。他不得不实行一些改革以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为总结古罗马的统治经验,特成立罗马法编纂委员会,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领导。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中看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位于亚欧交界的拜占庭帝国的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材料三 拜占庭帝国所起的作用是保守的它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中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却为数极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查士丁尼主政期间编制的法典有哪些?有何深远影响?
(2)拜占庭帝国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
(3)材料三中“一个古老的国度”指的是什么?“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保存”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指出拜占庭帝国衰落的主要原因。
【答案】(1)《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罗马民法大全》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2)特点:兼容东西方文化。
原因: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
(3)罗马帝国。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4)主要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封闭保守。
【详解】(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同时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罗马民法大全》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2)根据材料二中“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中看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文化具有兼容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之所以能够形成这种特点在于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
(3)根据材料三中“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中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却为数极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也叫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分裂后形成的。因此,“一个古老的国度”指的是罗马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4)根据材料三中“拜占庭帝国所起的作用是保守的它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封闭保守,没有创新,加之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最后走向灭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