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06 14:0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关于九一八事变 八十年前的9月18日,也就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炮轰中国东北军大营,袭击沈阳城,挑起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国民党反动政府于1934年派亲日分子黄郛乞求和平,遭到日本公使有吉明的拒绝。日军深入华北。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导入背景这个观点,伟大的爱国者鲁迅先生痛斥、分析和批判悲观失望的论调,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和战斗力。作为中学生,重温这一段历史很有必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1.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3.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学习目标文学体裁:文体形式:三要素: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论点、论据、论证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证
方式:驳论 立论(三)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一)生词学习。
慨( )叹 省( )悟
诓( )骗 诬( )蔑
脂( )粉 脊( ) 梁
抹( )杀 前仆( )后继
状元宰( )相 搽( )字词学习kǎikuānɡzhīmǒzǎixǐnɡwūjǐpūchá(二)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
渺茫:
诓骗:
诬蔑:
生路:
家谱:
埋头苦干: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说谎话骗人。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怀古伤今: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舍身求法:
地大物博: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指一种没落、倒退、悲观的思想情绪。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揭示对方什么错误的论点,对方的论据是什么?为什么在开头提出对方的错误论点?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这种反驳方式叫什么? 
3.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的正面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的观点有何依据?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整体把握错误论点:
论据:
(1)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2)不久:只希望“国联”。
(3)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先摆出对方的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这叫“树靶子”。 1.本文揭示对方什么错误的论点,对方的论据是什么?为什么在开头提出对方的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这是直接反驳。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这种反驳方式叫什么?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3、间接反驳劳动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如毕升,李时珍反对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同情人民,杜甫,白居易英勇献身,追求真理1、填关联词
(1) 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 失掉了的。
(2) 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3)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 可, 加于全体, 简直是诬蔑。
2、文学常识填空
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通常叫做 。学习反驳谬论,可以驳 、驳 、驳 ,驳 和驳 ,最终是为了驳 。当堂检测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作业设计:A: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依据你自己的情况任意选做一道)B: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读书不如经商  打麻将益智第二课时1.理解关键语句。
2.品味含蓄精辟的语言。学习内容①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一、体味语句的深意。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1.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②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广大人民。③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④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⑤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所有的中国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⑥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什么说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呢?埋头苦干的人: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的人,他们是创造了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 
拼命硬干的人:是不怕流血牺牲的人,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为民请命的人: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和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谭嗣同、夏明翰、刘胡兰等。 
舍身求法的人: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称他们为“中国的脊梁”,用比喻 高度评价了那些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们,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二、品味语言、体会讽刺意味,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1. 揣摩第1自然段,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1.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2.第2段有一些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2“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3.······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自欺力”“他信力”是作者的新造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组反义词衍义造成,与“自信力”对照,表现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味。4.揣摩“自欺力”“他信力”造语的新奇。 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腐败无能的本质,批判“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悲观论调,歌颂自古以来有充分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特别是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解救国难而浴血奋战的革命人民。本文主旨  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联系实际 回顾反思示例: 
他们是科学家,如华罗庚、李四光、邓稼先、袁隆平、陈景润······ 他们是体育健儿,如邓亚萍、王楠······他们是抗击非典的英雄们,如74岁高龄抗战在“非典”第一线的姜素椿和那些光荣倒下的邓练贤、叶欣、梁世奎、李晓红······他们是做着飞天梦的数代航天人······1.抄写字词。要求字词抄三遍,注音一遍。
2.结合文章分析作者用了什么写法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布置作业 运用理论和事实论据,驳斥下面的错误观点。读书不如经商打电子游戏益智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课后作业总 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生的教诲,用坚挺的身躯迎接生活的挑战,用坚不可摧的自信迎接时代的挑战,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