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试验让学生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在某一常数附近,并据此能估计出某一事件发生的频率。
2、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使用数学的良好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
2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体验过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一些游戏的公平性能初步地作出自己的评判。学生已接触了不确定事件,了解了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学生具备了进一步探索频率的稳定性及频率与概率的关系的能力。
2、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并对“做数学”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教学重点
通过试验让学生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实验的频率具有稳定性,并据此能初步估计出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据此能初步估计出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4教学难点
大量重复试验得到频率的稳定值的分析。
5学生学习方式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猜想→实验→分析→交流→发现→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规律。
6教师教学方式
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分析→交流→发现→应用”,经历自主探索、分组实验、合作交流等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辅以适当的引导。同时利用计算机演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交互性与直观性,打破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效率。
7教学手段
多媒体。
8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分组试验,获取数据;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训练,发展思维;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9教学过程
9.1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以2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准备图钉。预习并简单的试验操作。
活动2【讲授】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活动内容:教师首先设计一个情景对话:以小明和小丽玩抛图钉游戏为背景展开交流,引出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的可能性不同的猜测,进而产生通过试验验证的想法。
2、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猜测游戏结果的能力,并从中初步体会试验结果可能性有可能不同。让学生体会猜测结果,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我们所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是先猜测,再经过多次的试验得出来的。而且由此引出猜测是需通过大量的试验来验证。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来研究的问题。
3、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猜测,事实上,学生对游戏的公平性进行猜测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这就为下一环节用试验估算事件发生频率打好基础。同时简短对话易于快速引入新课,利于课堂环节的衔接。
活动3【活动】第三环节:分组试验,获取数据
1、活动内容:参照教材提供的任意掷一枚图钉,出现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两种结果,让同学猜想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的可能性是否相同的情境,让学生来做做试验。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图钉:
(1)两人一组做20次掷图钉游戏,并将数据记录表中(表在教材中,此处略)。
(备注:介绍频率定义:在n次重复试验中,不确定事件A发生了m次,则比值称为事件发生的频率。)
(2)累计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并将试验数据汇总填入表中(表在教材中,此处略)。
2、活动目的:通过分组试验让学生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发现过程,验证之前的猜想.当试验的次数较少时,规律不明显,甚至与开始的猜测有矛盾,让学生动脑得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试验的次数不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自发的把全班试验的结果都统计出来,学会进行试验和收集试验数据。分组试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形成由大胆猜想到验证猜想最后总结规律的数学思考过程。
3、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经过这一环节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频率的发现过程有了全面地认识,通过试验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的频率大小,领会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进一步了解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发展随机观念,培养求真意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到频率的稳定性。
活动4【讲授】第四环节: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活动内容:
(1)请同学们根据已填的表格,完成折线统计图(教材中)。
(2)小明共做了400次掷图钉游戏,并记录了游戏的结果绘制了折线统计图,观察图像,钉尖朝上的频率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结论:在试验次数很大时,钉尖朝上的频率都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即钉尖朝上的频率具有稳定性。
2、活动目的:通过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处理,观察形象直观的统计图进而得出结论,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分组讨论议一议的两个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频率稳定性的认识,初步体会用频率可以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绘制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独立处理数据.通过观察图像分析,产生初步判断.再通过共同观察幻灯片上的折线图进一步验证猜想,为回答接下来的议一议做好准备。在议一议中,学生对1,2问快速做出回答。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数学史实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增长见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5【练习】第五环节: 巩固训练,发展思维
问题:某林业部门要考查某种幼树在一定条件的移植成活率,应采用什么具体做法?
活动6【测试】第六环节 :回忆思考,归纳小结
活动内容: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你获得了哪些活动体验?
活动目的: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师生互相交流如何通过试验的方法来确定频率的稳定性,及用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总结活动体验,有利于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过程。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树立正确的随机观念,通过现实世界中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丰富对频率背景的认识,积累大量的活动经验。
活动7【作业】第七环节: 布置作业
教材 145页知识技能 。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