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第24课 三顾茅庐
罗贯中
课时目标
02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重点)
01
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重点)
03
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难点)
导 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知人论世链知
【一】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走近作者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刘备打听后得知“卧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之中,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的人才。于是刘备专程到隆中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探寻背景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该书记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其时的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王朝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素来重视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链接知识
基础梳理
【二】
(1)拜谒( )
(2)鹤氅( )
(3)愧赧( )
(4)沔水( )
(5)末胄( )
(6)挟持( )
(7)箪食壶浆( )
(8)存xù( )
(9)yīn( )实
yè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chǎnɡ
nǎn
miǎn
zhòu
xié
dān
恤
塞满( )
出塞( )
茅塞顿开( )
(10)塞
sài
sāi
会计( )
开会( )
(11)会
huì
kuài
殷
纶巾( )
经纶( )
(12)纶
lún
ɡuān
sè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拜谒:_______
(2)愧赧:______________
(3)疏懒: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世奇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思贤如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雷贯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箪食壶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顿开茅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拜见。
因羞惭而脸红。
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形容超出当代,无与伦比的才能。
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3.辨析词语。
词语 疏懒 懒惰
同 都有“懒散”的意思。
异 一指懒散,二指松懈,侧重于不习惯受约束。 侧重于不勤快。
例 ①杜甫晚年, 得“一月不梳头”。 ②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 和拖沓是要不得的。
疏懒
懒惰
初读感知
【三】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总结各部分的内容。
小说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主要写谁?
刘备、诸葛亮、张飞。主要写刘备和诸葛亮。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了一段佳话。
初读思考
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三顾茅庐
理清结构
(1)开端
(2)发展
(3)高潮
(4)结局
欲三拜诸葛亮——
刘备茅庐中拜谒碰壁
刘备茅庐问计
诸葛亮接受拜请——辅佐刘备
夺取
西和诸戎,南抚彝越
外交 ,内修政理
霸业可成,兴复汉室
礼贤下士
荆州、益州
结好孙权
求才心切
【四】
聆听一段佳话,把握人物形象
1.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
玄德下拜曰……
语言描写——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玄德曰:“……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写出刘备在诸葛亮面前谦虚、恭敬的态度,表现了他求取贤能的诚心。
刘备的性格特点: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胸怀天下、心忧黎民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性格急躁、行事鲁莽、重情重义。
写张飞、关羽二人,烘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礼贤下士的品质以及矢志不渝的抱负。(反衬出刘备有远见、有诚意以及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2.本文篇幅不长,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张飞、关羽的形象特点及作用。
知识链接
烘云托月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做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叫反衬。其作用是:突出表现(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或或事物的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答题规范:
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人(事)物……的特点或形象。
3.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请赏析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特点。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运用外貌描写,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气宇轩昂、神异不凡的超脱气质。
(1)
“自董卓造逆以来……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
(2)
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运用语言描写,“美玉”指司马德操和徐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表现了诸葛亮谦虚的性格特点。
(3)
孔明嘱咐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喜爱躬耕的闲适生活。
(4)
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惇;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这些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料事如神、胆大心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4.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说说你知道哪些?
诸葛亮人物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巧析谋篇布局,体会艺术特色
【五】
1.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谈谈有怎样的效果。
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云现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人物的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诗句不仅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了评点,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第2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白话语指接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文字表达方式。通俗语指浅显易懂且适合大众水准的文字表达方式。《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较早的历史小说,采用浅显易懂的通俗语,可以让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
言不甚深、言不甚俗
——明·蒋大器
3.与所学课文《智取生辰纲》相比,本文的语言并不是纯粹的白话语言,而是通俗语,请说说为何《三国演义》的语言不用白话语。
研读比较拓展,领悟小说主题
【六】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下面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对“三顾茅庐”的记述,将这段文字和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并思考回答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课文情节更曲折,课文中有详细的人物描写。
《三国演义》是小说,旨在刻画人物,作者正是通过细节的刻画来表现刘备礼贤下士的人物形象;《三国志》是史书,着眼于叙述历史事件。
(1)两种记述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区别?
所谓历史演义小说,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王朝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小说。
(2)什么是历史演义小说?
罗贯中对刘备的细致描写是为了突出刘备求贤之谦逊、诚恳、急切,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思想,以及对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赞许。
(3)作者借此想要表达什么政治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
小结:
“凡三往,乃见”,《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熟知。而“隆中对”部分,则是诸葛亮雄才大略的集中体现,又因其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贤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三顾茅庐》故事的传唱不衰。
(1)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2)当今社会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3)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与诸葛亮有关的古诗句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阁夜》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绝怜诸葛隆中意,嬴得子长天下游。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文天祥《有感》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红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愧赧(nǎn) 拜谒(yì) 鄙贱 民殷国富
B.甲胄(zhòu) 谬误(miù) 躬耕 经世奇才
C.殆尽(dài) 纶巾(lún) 侥幸 思贤如渴
D.鹤氅(chǎng) 存恤(xù) 傲漫 用武之地
√
A项拜谒(yè);C项纶巾(guān);D项“傲漫”应为“傲慢”。
当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B.张飞脾气暴躁,嗓门儿大,吼一嗓子,如雷贯耳,令人胆寒。
C.为了提高贫困户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帮扶干部三顾茅庐,深入贫困户做力所能及的事。
D.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壶浆的生活状况。
√
B项“如雷贯耳”形容人名气很大。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项“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用在此处属于望文生义,不合语境。
同学们,袁枚《随园诗话》曾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横生,令人欲罢不能。然而,这仅仅是《三国演义》这部近八十万字巨著中小小的一角。当你了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智者诸葛亮;当你认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当你同情“既生瑜,何生亮”的大将周瑜时,你才会真正明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句诗中所蕴含的落寞与安然。请同学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再读《三国演义》,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小 结
作业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2.完成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