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5 12:4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24课 三顾茅庐
罗贯中
课时目标
02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重点)
01
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重点)
03
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难点)
导 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知人论世链知
【一】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走近作者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刘备打听后得知“卧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之中,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的人才。于是刘备专程到隆中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探寻背景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该书记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其时的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王朝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素来重视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链接知识
基础梳理
【二】
(1)拜谒( )    
(2)鹤氅( )
(3)愧赧( )
(4)沔水( )
(5)末胄( )
(6)挟持( )
(7)箪食壶浆( )
(8)存xù( )
(9)yīn( )实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chǎnɡ
nǎn
miǎn
zhòu
xié
dān

塞满( )
出塞( )
茅塞顿开( )
(10)塞
sài
sāi
会计( )
开会( )
(11)会
huì
kuài

纶巾( )
经纶( )
(12)纶
lún
ɡuān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拜谒:_______
(2)愧赧:______________
(3)疏懒: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世奇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思贤如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雷贯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箪食壶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顿开茅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拜见。
因羞惭而脸红。
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形容超出当代,无与伦比的才能。
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3.辨析词语。
词语 疏懒 懒惰
同 都有“懒散”的意思。
异 一指懒散,二指松懈,侧重于不习惯受约束。 侧重于不勤快。
例 ①杜甫晚年, 得“一月不梳头”。 ②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 和拖沓是要不得的。
疏懒
懒惰
初读感知
【三】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总结各部分的内容。
小说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主要写谁?
刘备、诸葛亮、张飞。主要写刘备和诸葛亮。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了一段佳话。
初读思考
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三顾茅庐
理清结构
(1)开端
(2)发展
(3)高潮
(4)结局
欲三拜诸葛亮——
刘备茅庐中拜谒碰壁
刘备茅庐问计
诸葛亮接受拜请——辅佐刘备
夺取
西和诸戎,南抚彝越
外交 ,内修政理
霸业可成,兴复汉室
礼贤下士
荆州、益州
结好孙权
求才心切
【四】
聆听一段佳话,把握人物形象
1.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
玄德下拜曰……
语言描写——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玄德曰:“……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写出刘备在诸葛亮面前谦虚、恭敬的态度,表现了他求取贤能的诚心。
刘备的性格特点: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胸怀天下、心忧黎民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性格急躁、行事鲁莽、重情重义。
写张飞、关羽二人,烘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礼贤下士的品质以及矢志不渝的抱负。(反衬出刘备有远见、有诚意以及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2.本文篇幅不长,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张飞、关羽的形象特点及作用。
知识链接
烘云托月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做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叫反衬。其作用是:突出表现(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或或事物的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答题规范:
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人(事)物……的特点或形象。
3.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请赏析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特点。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运用外貌描写,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气宇轩昂、神异不凡的超脱气质。
(1)
“自董卓造逆以来……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
(2)
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运用语言描写,“美玉”指司马德操和徐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表现了诸葛亮谦虚的性格特点。
(3)
孔明嘱咐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喜爱躬耕的闲适生活。
(4)
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惇;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这些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料事如神、胆大心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4.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说说你知道哪些?
诸葛亮人物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巧析谋篇布局,体会艺术特色
【五】
1.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谈谈有怎样的效果。
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云现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人物的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诗句不仅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了评点,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第2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白话语指接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文字表达方式。通俗语指浅显易懂且适合大众水准的文字表达方式。《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较早的历史小说,采用浅显易懂的通俗语,可以让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
言不甚深、言不甚俗
——明·蒋大器
3.与所学课文《智取生辰纲》相比,本文的语言并不是纯粹的白话语言,而是通俗语,请说说为何《三国演义》的语言不用白话语。
研读比较拓展,领悟小说主题
【六】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下面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对“三顾茅庐”的记述,将这段文字和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并思考回答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课文情节更曲折,课文中有详细的人物描写。
《三国演义》是小说,旨在刻画人物,作者正是通过细节的刻画来表现刘备礼贤下士的人物形象;《三国志》是史书,着眼于叙述历史事件。
(1)两种记述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区别?
所谓历史演义小说,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王朝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小说。
(2)什么是历史演义小说?
罗贯中对刘备的细致描写是为了突出刘备求贤之谦逊、诚恳、急切,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思想,以及对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赞许。
(3)作者借此想要表达什么政治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
小结:
“凡三往,乃见”,《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熟知。而“隆中对”部分,则是诸葛亮雄才大略的集中体现,又因其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贤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三顾茅庐》故事的传唱不衰。
(1)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2)当今社会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3)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与诸葛亮有关的古诗句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阁夜》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绝怜诸葛隆中意,嬴得子长天下游。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文天祥《有感》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红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愧赧(nǎn)   拜谒(yì)   鄙贱    民殷国富
B.甲胄(zhòu) 谬误(miù) 躬耕 经世奇才
C.殆尽(dài) 纶巾(lún) 侥幸 思贤如渴
D.鹤氅(chǎng) 存恤(xù) 傲漫 用武之地

A项拜谒(yè);C项纶巾(guān);D项“傲漫”应为“傲慢”。
当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B.张飞脾气暴躁,嗓门儿大,吼一嗓子,如雷贯耳,令人胆寒。
C.为了提高贫困户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帮扶干部三顾茅庐,深入贫困户做力所能及的事。
D.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壶浆的生活状况。

B项“如雷贯耳”形容人名气很大。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项“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用在此处属于望文生义,不合语境。
同学们,袁枚《随园诗话》曾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横生,令人欲罢不能。然而,这仅仅是《三国演义》这部近八十万字巨著中小小的一角。当你了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智者诸葛亮;当你认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当你同情“既生瑜,何生亮”的大将周瑜时,你才会真正明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句诗中所蕴含的落寞与安然。请同学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再读《三国演义》,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小 结
作业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2.完成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