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一、设计思路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探究性、开放式学习,确保高效课堂教学的落实,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相应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个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有重大意义。
2.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的好奇心较强,乐于探究,关注自身,但是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理解和分析能力不足。所以教师要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提高分析、思考、总结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学习查找整理相关资料的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历史问题。通过设计表格,利用表格归纳相关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多数民族的统一国家,认同国家民族政策,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确立、实施情况和意义。
2.难点:各地区共同繁荣发展情况。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提问、讲解为辅。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采用学生阅读、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
2.教学策略
以我校“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子活动”视频结合《民族团结一家亲》歌曲作为导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打开生动活泼的课堂。讲课中穿插大量的图片和问题,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己找到知识点。
3.教学准备
教师:相关歌曲和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课本内容,了解民族团结政策与自身的关系。
4.课时分配: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各民族交流交往的视频。询问学生观看视频的感受?学生回答:感受到了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的美好场景,各民族相亲相爱。教师:对,刚才同学们所听到的这首歌是由著名维吾尔族歌唱家夏米力·夏克尔所创作的歌曲,名字就要《民族团结一家亲》,这首歌不仅体现了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特色,也体现出民族间友好和睦,平等互助的和谐氛围。那么,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是如何进行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又是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进入第十二课《民族大团结》。
【制定目标】
学生们自由表达希望达成的目标,教师帮助补充完善。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3.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和发展情况。
4.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讲授新课】
一、第一篇章《自治篇》
(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5分钟进行自学,完成课件上的相应填空(学生举手回答)
在________领导下,在___________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________和________ ,设立不同级别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________,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________。
展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内容,请同学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学生举手回答,并在书上进行标注)
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确定;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出示“我国民族分布图”,读图归纳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大杂居、小聚居、西部多、东部少。
在这种民族分布情况下,我国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是哪五个。老师对这五个自治区建立时间进行补充。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17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西藏自治区(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
让学生把相关时间标记在书上,牢记第一个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
在自治区下,我国又分别设立了自治州和自治县,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30多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
展示材料,学生用五分钟时间进行讨论,谈谈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课本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全体学生齐声朗读。
二、《发展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那么我国是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下面进入第二部分《自制篇》。
(快问快答环节)
1.建国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如何?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改变这一落后局面?
政治上: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经济上采取优惠政策;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如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民族文化遗址进行修缮,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
重点讲述:20世纪初西部大开发政策,课外延伸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对口援疆等政策。课件图片展示一系列交流举措,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少数民族代表建筑和文物等,体现国家对西部的帮扶以及中西部的交往交流。
(学生谈论)家乡的变化。
老师进行总结延伸,通过国家对新疆的关心和照顾,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实践篇》
播放习总书记“新疆工作会谈”讲话视频,习总书记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提问学生通过学习,对于民族团结有什么新的认识?认为自己可以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课堂小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对此我们需要坚决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努力学习,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七、板书设计
12课 民族大团结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两条主线明确, 线索清晰, 知识点较好掌握。 但本课中“民族区域自治”和“共同繁荣发展” 涉及多个政治事件,需要同学进行记忆。此外, 要通过课堂督促学生熟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