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2张PPT)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泰山记
姚鼐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并疏通文意。
2、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并梳理登山经过。
3、分析赏鉴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姚鼐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体会文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4、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理解作者雪中登山的情感和意义。
了解作者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jī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xuān,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
文学常识
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库全书》初稿完成。姚鼐以自己病羸、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表示辞官:告老、解官、乞骸骨、请老、乞身、移病、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退休年龄一般是70岁。
写作背景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事、记人、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
《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①碑记:古代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登泰山记》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经过和所见所感。
题目解析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多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关于泰山
北岳恒山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西岳华山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
南岳衡山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
东岳泰山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中岳嵩山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五
岳
(一)读文正音
(1)汶水(wèn)(2)济水(jǐ)
(3)磴(dènɡ)(4)徂徕(cú)(lái)
(5)皓(hào) (6)绛(jiànɡ)
(7)鼐(nài) (8)罅(xià)
(9)樗蒱(chū)(pú)(10)岱祠(dài)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理清文章思路:
(二)理解文意·第一段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南面
名作状,向西
北面
名作状,向东
山的南面山谷的水
山的北面山谷的水
在
分界
判断句
口诀: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明确: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思考:这是从什么视角去写泰山?“皆”字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明确:俯瞰的视角。特点雄浑,不是云沾雾罩的空灵。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泰山地理概貌图)
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
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
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
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铺垫。
总结第1段
(三)理解文意·第二段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在
从
界限
到达
这
山脚
台阶
沿着
走
就
山顶
明确: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此段中的几个动词“乘、历、穿、越、至于”蝉联而下,告诉给我们哪些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①“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作者从京师去泰安的季节、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
②表现了旅途的艰苦,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不畏艰险、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
③写出作者登山兴致之高。
思考: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旅程的什么特点?由此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旅程特点:艰苦。
“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历”“穿”“越”“至”几个动词,准确的交代了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既表现了时令与地形,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
天气恶劣,路途遥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来登山,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形象特点:风尘仆仆,不辞辛苦,登山的心情迫切。
京师
泰安
南麓
中谷
中岭(天门)
西谷
山巅
乘、历、穿、越
由
循
越
复循
遂至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三)理解文意·第二段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称
判断句
石阶
几乎
已经
覆盖
像门槛一样
横,挡
照亮
停留
明确:
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临近傍晚,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描写了哪几幅图景?
苍山负雪图
泰山夕照图
你认为这风景画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银装素裹,富有神韵。
明烛天南:“烛”是一种光化反应。晴日直射雪山,雪山又把吸收的光能反射天南,绘出积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夺目光彩,呈现出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
半山居雾:一个“居”字,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静谧,而且增强了山间云雾缭绕不绝的高峻之感,创造出云雾全然凝滞不动的静穆而奇妙的境界。
作者描写这两幅图景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动静结合、拟人、比喻手法:
“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壮阔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
雄浑
半山居雾若带然( )
飘逸——高峻
登山时间、地点:
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山巅景色: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晚日照城,
汶水、徂徕如画
半山居雾若带然
高峻、雄浑、壮阔
登山路线: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京师——泰安
(四)理解文意·第三段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月底
等待
弥漫
依稀
天边尽头
一会儿
五颜六色
升起
承托
有的人
有的
或红或白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明确:
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尽头)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起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通过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
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泰山日出胜景?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白若摴蒱”
“正赤如丹”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比喻、拟人手法
日出的景象瞬时变幻,难以描摹。但姚鼐把日出的场面描写得十分壮观,达到了应有的艺术高度。
时间顺序:
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日出前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五鼓,坐日观亭,待日出。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出时
日出时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日出后
(五)理解文意·第四段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这
模糊或缺失
偏僻
对
赶不上
明确: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岱祠
岱祠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
道中石刻
(六)理解文意·第五六段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明确: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正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缝隙
青黑色
声音和踪迹
到
平形的、方形的
圆形的
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
三少:少土、少圜、少杂树
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日观数里无树
第六自然段:交代记游人,游记的常用格式。
品读第五、六段
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为这幅画命名。
主题归纳
这篇游记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情境任务
去年,一位名叫丁真的藏族小伙子爆红,走红后他还成为了甘孜理塘县的旅游大使,为自己家乡做推荐。随后,全国各地官微和网友纷纷出动,邀请丁真来游玩。作为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的山东泰安也不甘落后,决定制作一部以“重走姚鼐登山路,追慕古人得真趣”为主题的泰山旅游宣传短片。假如你是文字专题的策划者,请以姚鼐的《登泰山记》为底本,带领你的团队完成下列任务:为游客安排两日游的行程、设计登山路线; 以《登泰山记》的内容为解说词制作一个宣传视频,现向同学们征集视频拍摄的脚本。;阐释“重走姚鼐登山路,追慕古人得真趣”这一主题的文化内涵。
任务活动一 安排两日游程、设计登山路线
1、快速浏览全文,注意圈点勾画,概括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段落 重点词句 概括内容
1
2
3
4、5
任务活动一 安排两日游程、设计登山路线
1、快速浏览全文,注意圈点勾画,概括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段落 重点词句 概括内容
1 总写泰山的地理位置
2 记述登山经过,描绘登山之所见
3 描绘观看日出的景象
4、5 交代泰山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旅游路线的设计
中谷登山: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东谷登山:泰安城—东谷—天门
安排两日游程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任务活动二 制作视频拍摄的脚本。
镜头命名 动画效果 色调 隐喻的情感 核心解说词
视频脚本一 角度: 时间:
视频脚本二 角度: 时间:
任务活动二 制作视频拍摄的脚本。
镜头命名 动画效果 色调 隐喻情感 核心解说词
视频脚本一 苍山负雪图 角度:俯仰结合;正侧结合 时间:傍晚 冷寂暗色 冷寂暗色的冰雪隐喻了人生的暂时困境与苦闷沉郁的心理状态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视频脚本二 泰山日出图 角度:形色结合 时间:五更 (赤、丹、红光、绛)温暖且明亮 日出的亮色表达了姚鼐突破困境的信心,以及超拔品格的自我期许。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任务活动三 追寻先贤心中的太阳
时间
环境
地点
1.作者何时登山,泰山的道路环境如何、为什么赶赴泰山而非其他山呢?
补充资料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诗经》
“履而泰,然后安。 --《易经》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谏逐客书》
时间 丁末: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戊申晦:戊申这一天是月底 五鼓:五更 腊月二十八,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年终祭祀守岁之时。
除夕,是一年最重要的守岁日子。
五更结束,也是夜晚的结束,新一天的来临。
环境 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四十五里”级七千有余 攀登之路漫长艰难,一片天寒地冻,连鸟的痕迹都没有。
地点 “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都昭示了泰山与众山不同的文化意义。泰山是五岳中的东岳,山处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被尊为“五岳之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也曾在这里“一览众山小”。泰山因文化圣人而成为文化圣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山。
泰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山。
1.作者何时登山,泰山的道路环境如何、为什么赶赴泰山而非其他山呢?
2.特殊的时间、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泰山、那么这特殊的登山背后藏着怎样的感情呢?
相关文献:①现在本衙门已保送御史,拟将来一得御史,无论能自给与否,决然回家矣。(姚鼐《姚惜抱先生家书》,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十一月二十八日写给伯兄的信)
②乾隆三十九年,先生乞病解官,及冬十二月,遂往山东为泰山之游。(姚永朴《惜抱轩诗集训纂》卷三)
③夫士处世难矣!群所退而独进,其进罪也;群所进而独退,其退亦罪也。(姚鼐《赠程鱼门序》)
④余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姚鼐《晴雪楼记》
(1)作者辞官之后,可以说是调节心情;两天一夜的攀登,跨越最难攀登的石蹬,是意志的磨练,更是为了追求理想。
(2)日出,是一天中的辞旧迎新,姚鼐等待的是新年的第一轮日出,这是一年中的辞旧迎新。乾隆三十九年,在这年姚鼐告别了十多年的为官生涯。在他看来“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当他认识到道不“可济于众”时,他选择了辞官,他在要寻找一种新的方式去“济众”。刚辞官的姚鼐,不远要的年千里,冒着严寒,特意来到泰山看这与众不同的日出,这日出也是姚鼐人生道路上的辞旧迎新。
(3)姚鼐来到最具文化意义的泰山,迎接了与众不同的日出。这红日似乎有一种象征含义。泰山的新生的红日,化作作者心中的“光明暾”,这红日是辞官之后开启新生命的信念、信心决心和希望。暗夜和风雪之后迎来的光明和晴空。“驭气终超万物表”此时的作者心中是充满着豪迈与自信。
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姚幕的执教生涯从其中年直至去世,持续了将近四十年。正是这近四十年里,姚鼐的教育理念体系逐渐完善,进而真正做到了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南归之后的40年,姚鼐孜孜不倦于文化教育、诗文创作和桐城派的理论阐发,终成“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成就了“桐城家法,自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的局面,也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冒雪登岱,似乎就是姚人生的转折。
写作特点
1、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本文对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抓住景物特征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例如:写泰山高峻,主要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来进行烘托。作者在严寒中登山,全文无一“寒”字,但“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都足以使人想出寒冷的程度。
2、动静结合,气象万千
泰山冬季本是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照蓝天的一片静景,但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变静为动,一洗寒冬游山的孤寂之感:“苍山负雪,明烛南天。”
泰山高耸入云,山间云雾时聚时散,飘浮不定,实为动景,而作者将其描绘成一幅静态山水画,使人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宁静气息:“半山居雾若带然。”
3、叙事简练,语言形象
全文仅六百多字,却充分表现了雪后泰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用“山多石,少土……雪与人膝齐”寥寥数语便将泰山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绘出来了。写登山 情景,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
《登泰山记》按照作者登山的路线,分别写了登山的位置和过程、山巅所见、日出奇景、人文景观、自然风貌,表现泰山的雄奇和壮美,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抒发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总结
通假字
其级七千有余( )
石苍黑,多平方,少圜( )
须臾成五采( )
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同“彩”
古今异义
至于泰安(古义: 今义: )
多平方(古义: 今义: )
阳谷皆入汶(古义: 今义: )
是月丁未(古义: 今义: )
复循西谷(古义: 今义: )
戊申晦(古义: 今义: )
到,到达
表示另提一事。
方方整整的,指山石
数学名词。
山南水北谓之阳。
阳光,表面上
这,此。
常用作判断词
再,又。
往复,重复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昏暗,夜晚
重点实词
其级七千有余( )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
世皆谓之天门云( )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
其远古刻尽漫灭( )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
或得日或否( )
当其南北分者( )
崖限当道者( )
僻不当道者( )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与“无”相对,动词
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云雾,名词
弥漫,布满,动词
磨灭,动词
太阳,名词
阳光,名词
在,在……的地方,介词
挡住,动词
挡住,动词
词类活用
汶水西流(西: )
济水东流( )
崖限当道者( )
道少半( )
明烛天南( )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名词作动词,照耀
重点虚词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
及既上( )
皆不及往(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余始循以入( )
回视日观以西峰( )
和,连词
等到,介词
赶得上,动词
同“于”,在,在……的时候
同“而”,表顺承,连词
连接方位名词等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
雪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 )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判断句,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
(2)省略句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
生石罅( )
复循西谷( )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 )
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 )
省略句,“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
省略句,“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
省略句,“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省略句,省略主语代词:余
省略句,省略主语代词:余
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3)定语后置句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 )
“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3.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4.大风扬积雪击面
5.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6.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7.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8.而雪与人膝齐
【翻译句子】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似的东西,那是山峰。
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翻译句子】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似的东西,那是山峰。
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4.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5.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彩霞。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
参考译文:
泰山以北大山石很多,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象石砌的城墙,高千余丈,周围环抱着的群山象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凡有一点儿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
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kāo]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寺后的山崖上有开凿出的石龛,用以供奉佛像。估量它的高度,大约可接近崖顶(或大约有崖高的十分之九)。(这里)陡峭壁立,不可直上,有时横行,有时斜向攀援,才能登上灵岩山。登上山顶,眺望四周群山,有的像是乱马奔腾,不知要冲向哪里,有的象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里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灵岩,赶上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年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谷东南行,到达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述。
(1)A
(2)A
(3)A
(4)①寺里的和尚拿出碗勺,(来)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
②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
(5)灵岩山景物特点:山高、岩怪、柏密、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