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5 15:5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郁达夫
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01
02
03
形散而神不散
意境深邃
语言优美
文体
形散神不散
意境深邃
语言优美
题材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
主题明确而集中
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
课题释义
故都
的秋
表明描写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
秋是描写的内容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
故都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1933年1月,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2月23日,日军调集关东军第六、第八师团等部及部分伪军共10余万人,兵分三路向热河进犯,不到10天的时间就攻陷了热河省会承德。1935年1月18日,日军诬称驻守热察边区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军有碍行政,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随后,不断地向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相继制造了两次“察东事件”。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有声,秋风萧瑟,残荷听雨。
秋有色,霜叶黄花,秋草碧水。
秋有形,天高云淡,北雁南飞。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
课文结构: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第二部分(3~12):共分六层。
第一层(3):小院秋景。 第二层(4):秋槐落蕊。
第三层(5):秋蝉残鸣。 第四层(6~10):雨后话凉。
第五层(11):北国秋果。 第六层(12):议论赞美。
第二部分(3~12):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集中描绘了五种景况。第12段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美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13~14):用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1到2段
点明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运用对比手法,写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北国之秋:
清 静 悲凉
南国之秋:
慢 润 淡
看不饱 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结尾部分也用对比手法,写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不同。
黄酒
白干
稀饭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黄酒
白干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稀饭
馍馍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玲珑小巧
逗玩邀宠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清香后劲足
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平淡
稀薄
柔美
狭仄
(短)
浓烈
厚实
刚烈
大气
文章一共写了五幅故都秋景图。
故都秋景图
小院秋景图(3)
秋槐落蕊图(4)
秋蝉残鸣图(5)
秋雨话凉图(6-10)
清秋佳果图(11)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秋景图
1、小院秋景图
清——“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
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悲凉——“一椽破屋 、破壁腰中”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第二幅:秋槐落蕊图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静——“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第三幅画面:秋蝉残鸣图
清——蝉声凄清
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蝉的残鸣。
悲凉——残声的微弱
第四幅:秋雨话凉图
清——秋雨凄清萧瑟
静——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
悲凉——“灰沉沉的天 、“天可真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
第五幅画面:秋果奇景图
清——秋枣颜色淡绿微黄
静——“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悲凉——“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
思考: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又有“悲凉”之情夹杂其中。
观点一:这与文章的主旨有关。
观点二:这与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
观点三:这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有关。
作者为什么围绕“清、静、悲凉”这三个特点来描写故都的秋。
生平经历: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他曾经被日本人辱骂为“东亚病夫”
个人性格:忧郁、沉寂的性格。
文学观念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3-12段)
记叙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佳日秋果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人皆感秋
非到北方不可
中国文人尤甚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品味
向往
赞美
眷恋
总写(13-14段)
总写(1-2段)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作者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赞美及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社会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情。
本课结语
《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故都的秋色、秋声,清、静、悲凉;秋味,悠远,孤独、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