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重点难点2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3.1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银杯》的学习,大家对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蒙古人吃的是?奶糕、烤全羊。穿的是?蒙古长袍。住的是?蒙古包。对,同学们对蒙古人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那大家知道蒙古有三宝吗?不知道。
我来告诉大家,它们就是:草原、骏马和蒙古长调。下面同学们就跟我一起来到美丽的蒙古大草原上,一起来欣赏我们蒙古族草原、骏马和优美的蒙古长调。(播放风光音乐片《黑骏马》)。
活动2【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1、同学们!刚才你们在画面上都看到了什么?草原上的牧民在放牧、挤奶。对!
它的背景音乐就是原生态的蒙古长调。我们的民歌就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
2、同学们!蒙古民族是一个非常勤劳智慧的的民族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创造了他们自己语言、文字和音乐。(展示图片蒙文“长调”)
3、朗诵有感情的介绍蒙古长调:
蒙古长调是蒙古民族智慧与心灵深处感受的最真最美体现。
从一代歌王哈扎布到长调歌王宝音德力格,再到年近古稀的鄂尔多斯长调歌手扎木苏,一代又一代的长调歌手创造了蒙古长调独特而科学的歌唱技法,被专家们赞为草原上的“美声唱法”。
你可以不懂蒙语,但你绝无法不为蒙古长调所动容,因为那是心灵与心灵的直接倾诉,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中的音乐。
总结:蒙古长调旋律悠长,尾音拖得很长,有像绵羊的声音,说明民歌来源于生活。
活动3【活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4、欣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东蒙民歌《牧歌》。说一说最初的感觉?
小结旋律悠长舒展,蒙语部分有淡淡的哀伤。说明(这首曲子原是一位蒙古哥哥为了纪念他被草原上的野火烧死的妹妹所作的歌曲,但经改编后已经没有这种味道了。
这首歌在歌唱上有哪些特点?旋律悠长,要有很好的气息控制。
5、下面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发声练习来解决这个难题。(发mu的音)
1)唱音节。
2)唱和旋。
要求:身体坐直,坐凳子三分之一处。气沉丹田,用腰部的力量支撑。发mu的音,用m带u。声音靠在后咽壁上。
6、用mu来唱牧歌的旋律。跟教师边划旋律线边唱。(唱两遍)
7、再听少儿版的《牧歌》。
8、朗诵歌词,了解歌曲的意境。
9、教师范唱。学生思考歌词和旋律的关系。
10、学生说。教师总结:上句歌词描绘的是蓝天白云,旋律围绕着“5”展开。
下句歌词描绘的是草原羊群,旋律围绕着“1”展开。
歌曲是一段体的,分上下句旋律和歌词是相呼应的。
11、教师先弹奏旋律。学生自己学唱歌词。唱两遍
12、分句分组唱。女生唱第一乐句,男声唱第二乐句。
13、对比短调歌曲《银杯》说一说,长调歌曲《牧歌》的特点。
短调(银杯) 长调(牧歌)
旋律 优美 朗朗上口 舒展 辽阔 悠长
节奏 整齐 自由
速度 中速 稍快 慢速
功能或
演唱场合 叙事 宴请客人 抒情 放牧 劳作时
活动4【活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一、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 1、介绍瞿希贤教授生平及代表作。
2、 2、教师即兴演唱瞿希贤教授的代表作《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3、 3、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要求:闭上眼睛静静的欣赏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和歌曲的结构特点。
4、 4、学生说。教师总结:合唱的旋律是一个立体的音乐。独唱的旋律是一个线条的音乐。
无伴奏合唱《牧歌》展现了草原上宁静的画面。
5、 5、通过图片介绍无伴奏合唱的编制,指挥、合唱队。
6、 6、把合唱队中各个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声部分别比喻白云、蓝天、草原、羊群。
7、 7、再次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的第一部分。感受各个声部的音色特点。
8、 8、欣赏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比较歌曲的意境,情绪情感的不同。
教师总结《半个月亮爬上来》比较细腻、活泼。《牧歌》宁静宽广。
总结音乐来源于人们的生活。
9、 9、欣赏无伴奏合唱音乐加油画版画面,感受歌曲的意境作一幅画。
结束语:同学们!这首歌曲是瞿希贤老师在1954年创作的,到时新中国刚成立,人民安居乐业。瞿希贤老师的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正反映了当时和谐宁静的社会面貌。
下面我们一首非常脍炙人口的蒙古歌手布仁巴维尔一家演唱的《吉祥三宝》来结束本课。祝福我们的祖国像歌中所唱的那样永远吉祥、安定、和谐、向上!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