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5 16:3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美芹之献:用以自谦所献菲薄、不足当意。
【美芹】本谓农夫以水芹为美味,欲献于他人,后喻以微物献给别人。
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因南宋小朝廷被主和派把持,他的战略思想未能得到朝廷采纳。
上联写出了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和风格特点,
下联道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政治理想。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辛弃疾
解题
京口北固亭怀古
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
怀古题材的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古事——抒已怀。
借古讽今
怀古伤今(己)
今昔对比
用典
实:眼前所见
虚:联想历史人物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知人论世——知背景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后被主和派排挤,42岁被免职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其词书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笔法气势雄健、慷慨苍凉,意境深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病逝后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知人论世——知背景
南宋的统治集团偏安江南,对金一味求和妥协 ,无心收复失地。当时韩侂胄把持朝政,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他想借用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知人论世——知背景
1204年,辛弃疾被起用担任镇江知府(时年66岁。两年后去世),镇江古名京口,素来是军事重镇,处于抗金前线。辛弃疾支持北伐,但认为要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不仅不接受,反而对他产生疑忌,辛弃疾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登临北固亭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满怀悲愤而写下了这首词。
知人论世——知背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齐读全词,读准字音
xiè


英雄无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烽火扬州路
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1、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倒装句式(①调整语序②分析表达效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英雄无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烽火扬州路
宋代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
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寻找
英雄业绩
金戈:金属制的戈。铁马:披着铁甲的马。代指精锐部队。
草率、仓促行事
落得
不堪 哪堪
普通
仓促、慌张
1、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效果:把“英雄”提前,突出、强调英雄不再的悲痛。
效果:把“四十三年”提前,强调过去时间之久,自己却依然记得南归的豪情、抗金的烽火,更加强调诗人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
2、理解倒装句式(①调整语序②分析表达效果)
语序: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语序: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品读典故,体会情感
用典是一种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的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前人的诗文名句等说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写作手法。
作用:可以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使文辞典雅,言简义丰,耐人寻味。
鉴赏诗歌典故步骤
①找出诗中用典的地方。
②查清、理解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
③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意图,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题模式:
①明确手法:用典。
②用了……的典故或化用了……的诗句。
③写出了……或表达了……感情。
④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使文辞典雅,言简义丰,耐人寻味。
分析作品
请同学们朗诵全词,思考以下问题:
1.这首词当中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结合诗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典故:
谁?_________
做了何事?________________
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
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典故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赏析典故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仲谋,即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据守江东,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于建安十四年(209)在京口建都城,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是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


内容:
志在统一中国,有英雄业绩
作用:
对英雄业绩的仰慕,
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手法:
借古抒怀
情感:
景仰惋惜
赏析用典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辛弃疾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因北伐抗金之事,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创作背景


赏析用典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寄奴,即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他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


内容:
出身平凡,为恢复中原北伐,气吞万里
作用:
渴望建功立业,对南宋主和派的讽刺
赏析用典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手法:
借古讽今
情感:
仰慕、向往
辛弃疾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他率领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第一件,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他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
另一件,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品读典故,体会情感
齐背上阙
思考:词人登临北固亭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 和 两个历史人物,结合诗句分析借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孙权
刘裕
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始置京口镇。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形成三国鼎峙的局面。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沦落靠卖草鞋为生,生活在偏僻的小街巷。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品读典故,体会情感
齐背上阙
思考:词人登临北固亭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 和 两个历史人物,结合诗句分析借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孙权
刘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仰慕、推崇
英雄不在,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
对英雄的仰慕,对英雄功绩的向往
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渴望(抗金北伐、收复中原失地的渴望)
品读典故,体会情感
思考:词人登临北固亭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 和 两个历史人物,结合诗句分析借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孙权
刘裕
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是怎样的呢?思考其典故内涵。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饮酒作乐,夜夜笙歌,忘记了国仇家恨,不思复国还乡,置千百万中原百姓于不顾。
品读典故,体会情感
思考:词人登临北固亭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 和 两个历史人物,结合诗句分析借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孙权
刘裕
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推崇、仰慕和对英雄功绩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不在,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
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渴望(抗金北伐、收复中原失地的渴望)
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屈辱求和、昏庸无能。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刘义隆
霍去病
拓跋焘
廉颇
品读典故,体会情感
齐背下阙
思考:下阕用到了哪些典故?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义隆
赏析用典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他是刘裕的儿子。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震惊朝野。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北顾:宋文帝于元嘉八年兵败后曾写诗:“北顾涕交流”。

义隆
赏析用典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封狼居胥”——典中典: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封,积土为坛于山上进行祭天,以示胜利。)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
霍去病
品读典故,体会情感
思考:下阕用到了哪些典故?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
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借古讽今,劝诫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北伐抗金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拓跋焘
赏析用典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即在现在江苏省六合县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后来改为祠庙,称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辛弃疾是以古喻今,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
拓跋焘
赏析用典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神鸦社鼓: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说明中原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里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作者写佛狸祠这一幕景象时的心情是沉重的,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
品读典故,体会情感
思考:下阕用到了哪些典故?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拓跋焘
江北各地沦陷已久,百姓在异族皇帝行宫里迎神赛会,热闹非凡,安于异族统治,为国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要忘记自己是宋室臣民。
暗含了词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拓跋焘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
赏析典故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理解背景:宋宁宗继位(1200年)后,韩侂胄受到重用,韩侂胄企图通过伐金立一场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当时,朝野上下笼罩在一片北伐的气氛中。但军事上的准备显然不足,特别是缺乏将领,此时已经65岁的辛弃疾看得十分清楚,虽然自己表面上得到韩侂胄的重用,调防京口,但韩侂胄并未充分相信自己。
辛弃疾忧国愤时,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反对草率冒进。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典故,旨在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必须做好准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否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受廉颇政敌郭开贿赂,回来谎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以为老,遂罢。
赏析用典
赏析用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品读典故,体会情感
思考:下阕用到了哪些典故?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廉颇


借古抒怀,以廉颇自比,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但也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
靠谁问,还有谁会来问,廉颇尚有问的人,自己连问的人都没有。
抒发了自己虽有北伐抗敌远大抱负,却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赞叹惋惜 )
(赞叹之情)
(警告当局 )
(怒斥偏安)
(壮志未已)
借 古 讽 今
上 片
下 片
本词用典贴切,恰到好处,言简意赅。词中的的五个典故前四个均和京口有关,廉颇的典故看似与京口无关,但和前四个典故一样,都体现了辛弃疾的爱国激情。
这首词就是一位暮年英雄的叹息:一叹世无英雄;二叹治者无能;三叹怀才不遇;四叹老大无成。使用典故,格调沉郁,悲壮苍凉,词风豪放。正如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所评:“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
用典小结
全词总结
诗人运用 的手法,
表达了自己 的强烈愿望,
抒发对南宋 的愤懑之情,
表现自己 的悲愤之情。
用典、借古讽今
抗金救国,恢复中原
偏安江南,不思进取
空有爱国热情却壮志难酬
求同存异:体裁相同,情怀不同
不同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抒情方式 多直抒胸臆 多与用典结合
语言风格 豪放旷达 含蓄蕴藉
抒情 感伤自己(紧扣个人际遇) 借英雄来讽刺、劝谏统治者,忧国忧民,深沉悲愤的豪放(紧扣政治现实)
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