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5 16:4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五柳先生,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祖”。
作者简介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归隐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
假如陶渊明
也有朋友圈
晋宋之际,陶渊明自年少之时便怀着这种大济苍生的 “猛志”,先后五次出仕,初为州祭酒,后在政局动荡之时,先后投入桓玄、刘裕的幕中,渴望找到一席之地,施展抱负,但当他真正投入其中时,却无法找到依靠,最终失望而归。又因家贫,出仕彭泽令,却又因“质性自然”、“愧对平生之志”,写下《归去来兮辞》,拂衣归去,躬耕隐居,度过余生。
写作背景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这是作者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几天的彭泽令。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就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晋安帝
归 去 来 兮 辞
{回}
{去}
{助词}
{语气助词}
{文体}
文题解读
文体介绍
辞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
特点:
①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读后稍作停顿。
②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③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文体介绍
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
辞和赋的区别:
辞,更接近于诗,重在抒情。
赋,是有韵的散文,写法上讲究铺排。
辞以抒情为主 赋以叙事为主
文本梳理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sù】,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耕田种植
供给自己生活
小孩满屋
家无余粮
维持生活
凭借
营生本领
职位较高的官吏
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
有了念头
没有门路
恰逢
地方大吏

译文:我家境贫困,耕田种植不能供给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又没有什么维持生计的本领。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官,我没了忧虑却有了做官的念头,想求取官职却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朝廷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贫苦(就推荐了我),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县的官吏。
文本梳理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战乱
害怕
到远方供职
官田
思念的样子
为什么呢
本性
造作勉强
急迫
都感到痛苦
从事
为谋生役使自己
失意的样子
译文: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到远方供职。彭泽县离家只有一百里路程,官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饮用,于是就请求去那里。过了没几天,我便思念田园,有了辞官回家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造作勉强就能(拘束)。挨冻受饿虽是急迫的事,但违背自己的意志更使身心感到痛苦。我曾经出仕,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于是怅然感叹,觉得这实在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文本梳理
犹望一稔【rěn】,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庄稼成熟
收拾行装 连夜离去
不久
名作状 像骏马样奔驰
因辞官的事顺遂心意
译文:只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去吊丧的心情非常急迫,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因辞官的事顺遂心意,写了这篇名为《归去来兮》的文章。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孟 仲 季
春 农历1月 农历2月 农历3月
夏 农历4月 农历5月 农历6月
秋 农历7月 农历8月 农历9月
冬 农历10月 农历11月 农历12月
天文历法的四季:分为三个阶段
文本解读
维持生计:“家贫”“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亲故劝说:“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有施展抱负之可能:“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合适的地点:“彭泽去家百余里”
嗜好的满足:“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五柳先生传》:“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文本解读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不愿折节为吏,那比冻饿更难以忍受。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志不在此
“程氏妹丧于武昌”
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序言小结
序言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出仕原因
辞官原因
交代写作的时间和背景
家贫子多 养家无术
亲故劝告 诸侯惠爱
彭泽不远 公田有利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程氏妹丧于武昌
质性自然
任性随情
文本梳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去吧
为什么


身体役使
为什么
并列
取独
挽回
取独
补救
确实
正确
并列
错误
漂流摇荡
修饰
船缓缓前进
修饰
行人
怨恨
取独
光线微弱
译文:归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自己使精神受到形体的役使,为什么还要惆怅而独自伤悲?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我确实迷了路,或许走得还不太远,(如今)觉悟到今日(归田)是正确的,以往(出仕)是错误的。船在水面上轻轻地摇荡着前进,微风飘飘地吹动着我的衣襟。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不由得)怨恨晨光微弱(耽误行程)。
《归园田居(其二)》:“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虽然突然降温对于田地是很大的打击,不过一般有经验的农人都有相应的应对措施,而陶渊明只能弱小可怜又无助地祈祷一下。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种个田杂草长得比作物还多,真的是令人头秃的技术,估计等到收获也没多少。
《归园田居(其六)》:“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然后还得祈祷一下能收点东西用于吃穿。

1.用作连词
①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不译)(《劝学》)
②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并且)(《劝学》)
③表顺承。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师说》)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就,或不译)(《鸿门宴》)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却)(《劝学》)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如)(《劝学》)
人而不仁,如礼何?(如果)(《论语》十二章)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动词及中心词。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表修饰,不译)(《劝学》)
△表示目的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目的)(《鸿门宴》)

2.用作代词
通“尔”,译为“你的”;亦做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你)(《项脊轩志》)
3.通“能”
能够: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
才能: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4.用在方位名词前:而+方位名词;而来。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听到传闻的话才来,看到想看的东西就走)

4.固定词组
①“而已”放在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罢了)(《师说》)
②“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方才)(《后出师表》)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何况)(《庖丁解牛》)
④“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儿醒,大啼。(不久,紧接着)(《口技》)
文本解读
自由诵读第一段,小组交流:从本段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自责
自悔
自醒
自恕
保洁守志的倔强
对官场的厌恶
轻松愉快
归心似箭
文本梳理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看见
简陋的房屋
高兴地奔跑
幼儿
已经
举起

使愉快
寄托傲视的情怀
深知
译文:于是看到(自己)简陋的房子,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孩子们在门口等候我。院子里的小路已经荒芜了,松和菊还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里,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杯。我举壶端杯自斟自饮,看着院子里的树木,喜形于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陋室中反而使人安适。
容易使人安适
虽是陋室,却怡然自得,有淡泊明志之意。
“松菊”是作者淡泊而又孤傲的人格的象征。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感无限欣慰: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
文本解读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与子俨等疏》: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心愧。
陶很遗憾自己的妻子,没有像老莱子的妻子那样支持丈夫坚守品节的行为,邻居中也没有像羊仲求仲那样的隐士作为自己的知己。文中只写了“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却不写妻子的一言一行,因为妻子不理解他。
为何文中未提及妻子?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文本梳理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每天
游玩
转折
拄着
拐杖
漫步休息
抬起头
远望
无意
峰峦
日光
阴暗的样子
徘徊
译文:每天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家门虽设却常关。拄着拐杖出去,到处走走,随时随地地休息,常常抬起头遥望远方。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归还。阳光暗淡,太阳快要下山了, 。
“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托物言志,喻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文本解读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朵朵白云无意中从山谷飘荡出来,有归巢的鸟,昏暗得即将下山的红日似乎在抚摸着远山上的那棵老松而流连不肯落山,天边闪耀着一片圣洁的光芒。
少了愁绪、多了一份悠远的意境,只有这种悠远的意境才更符合陶渊明回归自然的理想和追求。
文本解读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陶写自己隐居家中,销声匿迹,与世隔绝,四顾没有知己,只好白天把“荆扉”长闭。既然已辞官归隐,还有谁会在意一个乡村老夫,更不会有人来理解陶的意志与情操了,那么门也就不必开着了。
《读山海经》:“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含蓄委婉地体现了自己归隐田园之后,访者甚稀,知者几无。
为何“门虽设而常关”?
文本解读
文章第二段作者抵家后有哪些活动?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找出表现作者高尚情操的语句,仔细加以品味。
载欣载奔
欣喜若狂
抵家之乐
室内之乐
自酌 怡颜
寄傲 易安
舒适安逸
园中之乐
园日涉
以成趣
怡然自得
文本梳理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停止各种交往
驾车
助词
求什么
以…为愉快
知心话
以…为乐
春天到了
田地
有时
用桨划
幽深的样子
循着
经过道路曲折的山丘
羡慕
顺应天时
将要
终结
译文:归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这尘世如果和我的情志相违背,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对亲人间的知心话感到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里春耕。有时坐着有帷幕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既沿着幽深曲折的山谷,又经过道路崎岖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地生长,泉水缓缓开始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好时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文本解读
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弹琴消忧的爱好之乐
乡邻和谐的邻里之乐
巾车孤舟的出游之乐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的隐士情怀之表露。
文本解读
归来之乐,不一而足。
抒心志,在息交游。而所息绝的并非所有人,与亲友、琴、书为侣。
访山水,乐以去忧。春回大地,农人告之春耕;忙后闲暇,乘兴出游,“寻壑”“经丘”。
这节颇带诗意的描绘文字,既是写景,又是抒情,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的诸多感慨。春来秋去,大自然生生不息,触景生情,从中可窥人生的短暂与匆促。抒发的是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短暂。
文本梳理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算了吧
寄托身体
天地间
为什么
随心
生死
心神不定
期求
留恋
拄着
除草培土
高地
放声长啸
姑且
顺随自然
以…为乐
什么
译文:算了吧!人寄身于天地之间能有多长时间?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生与死都顺其自然?为什么心神惶惶不安,到底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之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美好的时光,我独自外出,有时倚着棍杖除草培土。登上向阳的高地,放声长啸,面对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疑虑什么呢?
归途之乐
归家之乐
归心之乐
自责自悔:悟已往之不谏
自恕自慰:知来者之可追
抵家:欣喜若狂
居室:舒适安逸
园中:流连忘返
家庭之乐:亲友互诉衷肠
爱好之乐:琴书消除忧伤
邻里之乐:春天耕种西畴
自然之乐:驾车恣意遨游
随遇而安,乐天安命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艺术手法
质朴凝练
音韵和谐
语言特色
文本小结
陶渊明:用生命实践真隐士
至此,陶渊明解开了自己的心结。
辞官归家的决定,让陶渊明既欢喜又悲伤,既自在又惆怅;这份惆怅是一种失去了人生目标的孤独,这份悲伤是生命不知所终的迷茫,这便是他的心结。
回归家庭、亲近自然、隐于田园、躬耕山野、勤于诗书、酒内忘忧、乐天知命。层次清晰,一层一层递进,一直解开心结,最后下定了隐的决心,心隐。
至此,陶渊明解开了自己的心结。
陶渊明在经历过悲痛和忧虑后,内心获得喜悦和解脱,完成了从身隐到心隐的转变。他毕生追求的就是一种坚守寒庐,寄情山水田园的惬意人生之道,一种超凡脱俗、安于清苦的隐士之风和追求冲淡闲远、恬静自然的人生品性。
寄身天地,返璞归真,顺其自然,自然为人,做自然人,如此便好。
陶渊明已然成为了一个形容词
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的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他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
隐士情怀:厌恶官场,蔑视权贵,淡泊明志,闲适自在,保洁守志,固守穷节,娱情诗酒,躬耕田园,知天乐命,不忘思忧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但是,我们对陶渊明这样的真隐士存在误解。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陶渊明的诗化田园当作不问世事、只求内心安宁,这是我们对真“隐士”的极大误解。
导致很多人面对世俗的沉沦,选择了沉默或逃避;面对环境的压抑与恶化,有的人甚至选择跟上“形势”,辩解“我改变不了环境,只有改变我自己”——说得多么振振有词!
提及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就是田园诗意的快乐和潇洒。但是如果完全靠劳作,独立于官场和贵族圈子之外,那么生活在东晋的这种社会条件下,肯定是艰难的。我们可以从他的诗中发现陶渊明很多的不平与痛苦。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田园里可以收获的东西非常少,生活饥寒交迫,到了夜晚,他多么希望听见公鸡打鸣,因为他没有温暖的被子,如果早晨可以快点到来,他就可以不怎么寒冷了。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而到了早晨,他又希望太阳可以早点儿落下,因为他实在太过饥饿了,天暗下来他就可以不觉得那么饥饿了。我们现在很难想象,他饥寒交迫的生活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我们还可以发现《杂诗》中,潜藏着他深深的忧虑,“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苏轼评价:“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朱熹赞颂:“晋宋间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渊明却能够真的不要,此其所以高于晋宋人也。”
鲁迅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这就是真实的陶渊明,他不只是一个只陶醉于缥缈遥远、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的生命是非常真实的存在,执着而奋勇向前。他始终关注时代命运,暗示他对时事的关怀,怀有儒家入世的志向。
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真“隐士”,代表着士大夫精神的归宿,他用儒家的精神严正地对待生活,又用道家顺任自然的思想安顿自己的灵魂。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士大夫的精神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世选择的自由。通过“隐逸传”,他完成了隐士文化的象征符号与士大夫精神独立传统的书写。
总结:在现代社会,做千年前那种避居世俗官场,以自身田园生活的诗化昭示世人、警示世人的陶渊明式“归园田居”已然不可能了。但是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复归自然”,回到真正的陶渊明的“诗化田园”世界,那个和自然有着“不期然而然”心灵的超越与自由,有着朴实的人际关系,尊重普通人,有着简单的劳作、简朴寡欲的世界。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归一些东西呢?这个要回归的心灵田园到底是什么?那个我们要亲身实践的现代“诗化田园”生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