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拿来主义》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拿来主义》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5 16:5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1
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一生致力于批判国
像投枪,如匕首,短小精悍,但锋利无比。
他用精准的语言手术刀,一层一层剖开社会的肌理,露出了血淋淋的现实。
莫言说:“倘若我能写出《阿Q正传》,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同是诺奖得主的大江健三郎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点点。”
拿 来 主 义
鲁 迅
江湖传言?
钱理群:鲁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梗王、段子手
“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当我沉默时,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资深吃货
对零食的青睐,让鲁迅不仅屡以记载,还在杂文中对点心的来龙去脉、演变历史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零食》一文中所述“那功效,据说,是在消闲之中,得养生之益,而且味道好”,更为喜欢零食找到了理论依据。 
炫娃狂魔:好可爱一爹
艺术拓荒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阿Q正传》《朝花夕拾》等。
文化常识
作者简介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写作背景
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文化工作者存在错误认识,一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针对这些错误的认识,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
《拿来主义》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1935年,鲁迅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且介亭杂文”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
“且介亭”由来
关于杂文
①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②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③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④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政论文。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鲁迅的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毛泽东)
如果你写《拿来主义》,你会怎样构思?
什么是拿来主义?
为什么拿来?
怎么拿来?
……
第2段: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礼仪,说道:拿来!
第5段: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青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10段: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浏览全文,勾画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中心论点?
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三个短句的语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运用脑髓”——思考
“放出眼光”——鉴别
“自己来拿”——行动(主体性和主动性)
体现了对事物由思到行的逻辑过程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
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2.拿来
4.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5.“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6.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7.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8.那么,怎么办呢?……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9.他占有,挑选
10.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没有拿来的……
中心论点?
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思路?(画文章结构图)
思路:
1-7:指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的危害,提出“拿来主义”
8-10:对待文化遗产,提出“拿来主义”的错误与正确做法,最后强调论点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1.先破后立,顺理成章。
2.对比衬托,鲜明突出。
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课文解读·第一段
闭关主义有哪些表现?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它的实质是什么?
表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落后挨打
实质:盲目排外
自大背后的自卑
课文解读·第一段
学艺上的送去主义有哪些表现?实质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表现: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
实质:媚外,怯懦
后果:亡国
课文解读·第三段
使用尼采这则材料有什么作用?
比较对象
比较点
结 论
尼采
送去主义者
只是给与
不想取得
一味送去
发了疯
亡国
以类比的方式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
《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之A妻私臣,臣之B妾畏臣,
臣之C客欲有求于臣,D皆以美于徐公
(E与现实情况不符),F(所以我受蒙蔽)。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D都说齐国很强大、很完美,
(E与现实情况不符),由此观之,F王之蔽甚矣
说说“抛来”、“抛给”、“送来”“拿来”有什么区别 。写这么多“主义”,多余么?
抛来: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是中性词。
抛给:是恶意的给予,意味着轻蔑,侮辱。
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居心叵测。
拿来: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议论文中,涉及的概念区分厘定,使观点更准确、严谨。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抱残守缺(误国)
送去主义——投降卖国,媚外求宠(卖国)
送来主义——嗟来之食,强加侵略(害国)
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否 定
先破后立
笔记:小结
八、九段
作者批判了哪几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大宅子——中外文化遗产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懦弱无能,害怕继承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一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孱头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全盘否定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二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全盘继承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三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废物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如何理解“鱼翅”“鸦片” “烟枪、烟灯”“姨太太”?
正确态度:占有、挑选
3、第9段:“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大宅子的 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本体 喻体 做法
鱼翅
鸦片
烟枪烟灯
姨太太
精华部分
吸收
精华与糟粕并存部分
批判吸收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摒弃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比喻说理:形象、具体、浅显生动。
新知讲解
比喻论证: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作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三)总结全文(第10段)
①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②拿来之后怎样区别对待
③“拿来”有何意义
④ 怎样才能“拿来”
⑤“拿来”的最终目的
要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建设民族新文化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创新
写作特色
1.精巧的构思: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闭关——抱残守缺(误国)
送去——取悦洋人(卖国)
送来——备受剥削(损国)
拿来——批判吸收(利国)
2.生动犀利的语言:比喻、反语
3.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
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
——钱钟书
三、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犀利、幽默。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反讽。“捧”,刻画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挂”,只有几张画,却还要一路的“挂”过去,表现其自鸣得意、大张旗鼓。“几张”这一数量词,暗示了“学艺”上的东西已相当贫乏。所以,“大师”“发扬国光”两词引号,其实是反语讽刺,说明他们的自欺欺人,非常可笑的。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
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愚人节、情人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
摈弃
批判吸收——发扬我国传统
学习、接受
1、兼容并包的胸怀
2、文化自信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反对:尊重自己的文化,拒绝过洋节日。
赞成:中国人过圣诞节应该是改革开放,社会 进步的体现;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
辨证地看待:有理性有选择地接受;
借节日炒作,宁可不过;
过节本身并无好坏,而是我们为何过,如何过,我们得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