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我
地
坛
与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史铁生
这篇文章最开始发表在《上海文学》1991年第 1 期。当时这期杂志的小说栏目分量不足,编辑和史铁生商量,说能不能把它放到小说栏目发表,结果史铁生坚决拒绝。他为什么坚持要把它作为一篇散文发表?
新课导入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明嘉靖年间建造。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但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地坛历史
由人而文 切入文本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生日那天,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对生命的解读”是其作品的重要主题。
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 》《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由人而文
切入文本
1951 年出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清华附中:擅长物理,梦想成为工程师。爱好写作,朗诵。精通乒乓球、排球、篮球,跨栏曾获校运会第一名。因 “文革”中断学业;
1969 年去延安插队(18岁);
由人而发
切入文本
20岁时曾在严冬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大病一场。
21岁,经医治无效,下肢彻底瘫痪,返回北京。
写作背景
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安一带插队,1972年双腿残废回到北京。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入地坛的,从此便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他徜徉了15年,“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面对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史铁生在体悟到个人的微不足道、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的同时(感悟生命),也深刻体悟到一个不幸的人应该如何获得精神的解脱,得到灵魂的自救(启发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下了《我与地坛》。
坍圮(tān) (pǐ) 窥(kuī)看 亘(gèn)古不变
譬(pì)如 蝉蜕(tuì) 熨(yù)帖
捋(lǚ)触须 猝(cù)然
剥(bō)蚀 倔强(jué)(jiàng)
隽(juàn)永 恪(kè)守
教诲(huì) 焦灼(zhuó) 窸窣(xī)(sū)
字音
由人而发 切入文本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文章分为两部分,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任务一
深入文本
感悟地坛
1.我与地坛的关系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
文章中有哪些语句可以证明?找到原句,并画出来,再读一读(2—5)
缘分
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2.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4.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3.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5.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6.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里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
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词序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作者的生命以家为中心,遭受命运打击后,他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地坛成了他的精神家园。
深入文本
感悟地坛
深入文本
感悟地坛
我和地坛有着怎样的缘分?
第2段: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第3段: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第4段: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第5段: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里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我的精神家园
深入文本
感悟地坛
这是一个_______的地坛?
第1段: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第3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地坛:废弃破旧、荒芜冷落
第1段: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始,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第5段: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弃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我被社会遗弃
同病相怜
深入文本
感悟地坛
残疾的我来到地坛有着怎样的感受?
2、“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
颓废、迷惘
第1段: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第5段: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弃
我被社会遗弃
同病相怜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3、第一部分共有三段景物描写(3.5.7段),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作者的感悟各是什么?
第3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地坛的破败,荒芜古旧,实则是“我“内心世界的投影。而老柏树的苍幽,野草荒藤的茂盛则向“我“展示着自由,欢乐和强大的生命力。园子古老而充满生机,使“我”感悟到身可残而心不可残。
第5段是如何对景物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① 写蜂儿,运用比喻的修辞,“一朵小雾”让人既感受到蜂儿停在空中时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充满活力。
② 写蚂蚁、瓢虫,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写蚂蚁、瓢虫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以及蝉蜕留在树干上的情态。
③ 写露水,用“轰然”修饰露珠“坠地”,大词小用,是夸张,又是以动衬静。用“摔开”与“万道金光”搭配,夸张地突出了露珠坠地的灿烂,借以赞美生命的绚烂。
第5段是如何对景物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2)运用捋着、升空、滚动、聚集、压弯、摔开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长短句结合、生动形象;
(3)写出了地坛的宁静,充满活力、生气,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点;
(4)园子虽然荒芜,但蜂儿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向人们展示缤纷的生命世界,使我意识到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亡,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顽强活下去。
找到第三、五段的景物描写,分析各有何特点?有何区别?
特点
古旧
荒芜
生生
不息
雕栏玉砌不复在
四壁朱颜改
残阳废园
苍松翠柏树幽
野草荒藤乐悠悠
正红沉静
蜂飞蚁动瓢虫升空金蝉脱壳露珠滚动满园草木竞相荣
荒芜但并不衰败
赏析第七段的景物描写,分析所表现的情感。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灿烂的落日、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脚印、伫立的古柏、草木泥土的气味、落叶的姿态与味道,地坛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见证着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写出了地坛春来秋往,万物生生不息,宁静又充满生气的特点,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要顽强、坦然地面对恶劣的外在环境。
赏析第七段的景物描写,分析所表现的情感。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1)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2)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
(3)动静结合;长短句结合、生动形象;
(4)写出了地坛春来秋往,万物生生不息,宁静又充满生气的特点;
(5)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要顽强、坦然地面对恶劣的外在环境。
我与地坛
◆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地坛让作者获得新生。
衬托人物心情
引发生命思索
本身即是感悟
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深入文本
感悟地坛
这是一个_______的地坛?
地坛:生机勃勃、荒芜但不衰败
第5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3、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在地坛中思考了三个问题?
分别是什么?
(3)我要怎样活着?
(1)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
(2)我要不要去死?
3、对于这三个问题,作者是否在原文中找到了答案?
答案一:“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
答案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答案三:“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
4.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为什么要出生?
是不是一死了之?
出生是事实,
死不必急于求成,必然会降临。
5.关于怎样“活”,我在地坛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园子虽然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我”也不应因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
探究人生哲理
怎样理解“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①这句话是史铁生面对自身困境所作的关于生与死的思考。②死亡是不能避免的,人要直面生命中的不幸和苦难。③死,可以摆脱痛苦,但不是心灵的救赎之道。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将“死”的问题搁置,珍视生命,珍视当下,从而树立活下去的信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承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莱特》
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王小波)
生活的摧残无处不在,只有坦诚的接受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王小波)
我在地坛中留下了怎样的思考印记?
关于“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关于“死”: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件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深入文本
感悟地坛
5.“我”在地坛得到了怎样的思考?
“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
身残
志不残
古园成为精神乐园
(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深入文本
感悟地坛
关于怎样“活”,我在地坛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景物 景物特点 生命启示
落日
雨燕
孩子的脚印
古柏
落叶
景物 景物特点 生命启示
落日
雨燕
孩子的脚印
古柏
落叶
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将生命的光辉发挥到极致
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不向命运屈服
活出自己的精彩
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又到哪儿去了;
生命要无拘无束、热情奔放
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坚韧不拔,看淡生死,
不悲不喜,泰然自若。
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对生命的一种释然和坦然
深入文本
感悟地坛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一系列的排比句,是作者心境的直接表达。从古园看似残破的外表下,作者感到了生命内在的丰富价值。形体可以被外力任意的雕饰,但内在的生命意蕴却是由自己创造的——直面不幸,努力生活。
第一部分结语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
“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史铁生《我与地坛》
地坛——我的精神家园
任务二
品读语言
体悟母亲
PPT模板 http:///moban/
《秋天的怀念》: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2.从母亲解决难题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提示:作答时先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再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3.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提示: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母亲的“了解”和“知道”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一:“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表现在文中五个“知道”,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二: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儿子找到一条通往自己幸福的道路。
2.从母亲解决难题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文中是用哪些描写手法来展现母爱的?
★ 一位“疼爱”而且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 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
★ 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 一位艰难而伟大的母亲
2.从母亲解决难题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文中是用哪些描写手法来展现母爱的?
①动作描写。 “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站在原地”“四处张望"“步履茫然又急迫”,显示母爱的伟大,使人难以忘怀。
②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她不断地暗自祷告、“自我安慰”“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对“我”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把深沉的母爱写得感人肺腑。
③侧面描写。文中反复抒写“我"对母亲的思念、痛悔之情,从侧面烘托出母爱的动人。
3.“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从什么地方可以得知“母亲活得最苦”?
“我”去地坛,母亲送:从情感上讲,母亲担心儿子出去会做傻事;但从理智上讲,母亲知道儿子需要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去完成对人生的认识。这时的母亲既担心、无奈又必须隐忍。
“我”在地坛,母亲忧:这时的母亲心神不宁又坐卧难安,在痛苦和惊恐中祈求“我”还活着。
“我”久在地坛,母亲找:这时的母亲茫然又急迫,生怕儿子做出傻事。
母亲日夜操劳,劳苦不堪,“身苦”;而母亲的心一直在儿子身上,贯穿所有行为的始终,不仅身苦,心也苦!一位身心俱苦的母亲活得最艰难,注定是“活得最苦的”。
3.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还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第9段: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品读语言
体悟母亲
这是一个_______的母亲?
送→母亲:疼爱儿子、理解儿子、默默付出
第10段: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
品读语言
体悟母亲
这是一个_______的母亲?
等→母亲:担忧儿子、痛苦惊恐却又意志坚忍
第15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品读语言
体悟母亲
这是一个_______的母亲?
找→母亲:担忧恐惧、焦虑不安、默默守护
品读语言
体悟母亲
如何理解“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去地坛,母亲送
我在地坛,母亲等
这时的母亲既担心无奈又必须隐忍。
这时的母亲坐立难安,在痛苦和惊恐中祈求。
我久在地坛,母亲找
这时的母亲茫然又急迫,生怕儿子做傻事。
在《秋天的怀念》里,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雁阵突然砸碎面前的玻璃,听着甜美的歌声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每每,母亲都悄悄躲出去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动静,默默流眼泪,当史铁生情绪平静下来又悄悄进来,劝慰儿子……
品读语言
体悟母亲
如何理解“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第10段: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母亲不仅要承受“我”的痛苦;
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品读语言
体悟母亲
母亲——我的精神支柱
这是一个_______的母亲?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直面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默默守护毫不张扬的母亲
他对母亲态度的变化是:不理解(曾经给母亲出了个怎样的难题)——理解——痛悔——告慰——怀念。
母亲给我的影响和启迪是:母亲的默默的不张扬的关爱、母亲的坚韧的意志、母亲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加坚强。
母亲盼望儿子能找到一条自立、自强的幸福之路。
4.史铁生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母亲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明确:①实指。在作者走遍地坛苦苦寻找出路的时候,母亲为找寻他,也找遍了地坛的每一个角落。
②虚指。“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这条路也是作者的心灵求索之旅。而“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每一次精神跋涉,都不是独立完成的,都混合着母亲的精神赞助,都含有母亲的忧虑和哀伤!
③象征。“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还象征着母亲和地坛已经融为一体——地坛是我再生的母亲,而母亲的博大是虚化的地坛。
5.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品读语言
体悟母亲
第10段: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第15段: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我是一个_______的儿子?
“我”对母亲:想回报而不能的悔恨和歉疚
第16段: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什么人生启示?
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母亲教会了作者如何面对苦难——直面不幸,坚忍生活。
品读语言
体悟母亲
“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品读语言
体悟母亲
1971 年,脊髓受损,腰痛加重,回京治病;
1972 年,开始轮椅生涯,并开始写作;
1981 年,30岁,患肾病;
1983 年,获得青年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8 年,47岁,确诊为尿毒症,开始透析;
1998 年,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2002 年,获得老舍散文奖;
2005 年,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2010 年 12 月 31 日,59岁,凌晨3点46分突发脑溢血去世,将大脑与脊椎捐献给医学院做研究,将健康肝脏移植给他人。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2 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品读语言
体悟母亲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车辙”——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
“脚印”——母亲伴随、找寻作者走过的路,是母爱的体现。
①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的每一次精神跋涉都不是独立完成的,都有母亲的精神支持;
②象征了地坛和母亲的重合——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地坛是虚化的永恒的母亲。
生命的两个支点
地坛
母亲
荒芜并不衰败
生命感悟
坚忍,毫不张扬
生存启发
走出困境 走向成功
生命的两个支点
生命的两个支点
生命的两个支点
精神家园
精神支柱
地坛
母亲
人生启发
生命感悟
珍爱生命
体味人生
坚忍的意志
理解他人
荒芜但不衰败
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苦难
全 文 小 结
结束语
一个能不断重新振作的人,生活就不能把他怎样,愿我们能永远怀揣希望之火,敢和生活顶撞,敢在逆境里撒野,直面生活的污水,永远乐意为新的一轮月亮和日落欢呼。
作业布置
假如你要向《散文评论》杂志推荐《我与地坛》一文,请你以“散文的美”为评析角度,结合文本,列出你评论的要点。(8分)
要求:分点作答;先概括,后分析。
作业讲评
①意境美。本文描写了地坛自在的蚂蚁、生命短暂而精彩的露水等,刻画了地坛荒芜但不衰败的意境。
②手法美。第一部分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描绘地坛荒芜冷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与之同病相怜的悲伤之情。
③哲理美。作者通过对生与死的思考,最终悟出了要直面不幸,勇敢生存的人生哲理。
④情感美。第二部分通过刻画母亲坚韧顽强,直面不幸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⑤线索美。本文以地坛的景色和我与母亲的感情为线,将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
⑥语言美。本文使用生活中和母亲对话、我和作家朋友的聊天等平凡自然的词语,语言自然朴实,情理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