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5 16:5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作家眼中的散文
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
——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
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
——剧作家骆文
散文的概念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形式。作者往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悟,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哲理。
——形象地写人事景物来传达作者情感并告诉我们人生哲理。
小说与散文区别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散文——用形象的语言传达作者情感并告诉我们人生哲理。
1.选材:有完整的情节——形散而神不散
2.人物:虚构——真实
3.主题主旨:反映社会生活——个人情感和人生哲理
题目上:对小说的分析——对文章的分析
如何阅读散文?
必要时借助选项辅助理解。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秋风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叶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林黛玉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豁达
凄苦
哀婉
落寞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史铁生
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
——林语堂
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
——林清玄
散文中的秋天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并分析其特点,理解作者的审美情趣。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3.联系作者经历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作家作品】
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其文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作品风格: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小说《沉沦》结尾:
走了一会,再向那西方的明星看了一眼,他的眼泪便同骤雨似的落下来了。他觉得四边的景物,都模糊起来。把眼泪揩了一下,立住了脚,长叹了一声,他便断断续续的说: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背景介绍】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在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创作本文时,一位朋友邀请郁达夫北上,游玩北平,衣食住所皆免费提供,只需要郁达夫为此写一篇文章发表即可。于是郁达夫欣然前往,并在到北京的第三天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故都的秋》”。
夏去·秋来
读 初感知
听课文朗读并思考:
1、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故都”就是北平,既然是写北平的秋,为
什么作者不直接用“北平的秋”作为题目,而用“故都”二字?
2、哪些自然段描写了秋天?是怎样描写的,用几个简洁的词语概括。
3、请找出能概括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词语。
解题
故都
“故都”指明地点,“故”即从前的、过去的、旧有的,是怀旧的,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蕴含着深切的眷恋之情。
故都的秋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 明确而又深沉。
故都就是当时首都北平,为什么作者说“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平的秋”?
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故乡”,
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故人”
带给人的都是深情的怀想,同样“故都”表达了郁达夫对北平的深深眷恋和怀想。
文中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圈出景物,勾出表现景物特点的词语。
第3段:破屋、青天、驯鸽、槐树、日光、破壁、牵牛花、秋草
第4段:落蕊
第5段:秋蝉
第6-8段:秋雨、都市闲人
第9段:枣树
筛选
文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可以整合为几幅秋景图?
试着请给每一幅图画取一个带“秋”字的标题。
第一幅
第3段
第二幅
第4段
第三幅
第5段
第四幅
6-10段
第五幅
第11段
故都之秋有着怎样的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
文眼


调动感官,感受意境
合作探究
文中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平常的景物来表现出这种特点的?
秋院静观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日胜果图
秋晨静观
夏去·秋来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
破壁腰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闲 落寞
疏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萧索
一椽破屋
衰败沧桑感
渗透于骨髓里的秋的神韵
作者认为,故都的美在于历史的积淀中,而不是在于众所周知的名胜古迹中。在破旧的民居里,泡上一碗苦茶,这样的体会才是最真切的。“泡茶”更能显出悠闲自得的心境。他的姿态是悠闲的。
“碧绿的天色”让人想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上穷碧落下黄泉”,郁达夫有着古典文学修养,更是有着中国文人超脱世俗的审美趣味。他想要深入故都的秋,不是出门找名胜古迹,而是泡一碗浓茶,寄身在老北京人居住的破屋中,慢慢地悠悠地品味这故都的秋味。
思考:为什么欣赏风景要在“一椽破屋”里?为什么偏偏要“泡一碗浓茶”?而不是提一壶烧酒?
秋晨静观
(1)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2)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老舍《济南的秋天》

(3)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郁达夫《故都的秋》
思考:这两段所选取的色彩,你能从中读出郁达夫的什么审美倾向?
对比阅读:色彩的选取
郁达夫有意逃避鲜艳,追求色彩的“淡”,我们常说“淡雅”,这一“淡”便显得“雅致”,色彩的雅致超越了日常的世俗趣味,表现了古代文人的趣味。
其中“疏疏落落”的枯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常常认为秋天是寂寞的,萧条的,然而作者看到枯草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喜悦还是厌恶呢?是喜悦的,这种直面生命的衰败,给我们启示生命的周期,逗起了我们的悲凉之感,这种视“悲凉”为美的审美眼光,不得不说是十分独特的。
中国古典文人的雅致趣味!














































秋槐落蕊
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夏去·秋来














































秋槐落蕊
夏去·秋来


悲凉
听觉——无声
味觉——无味
触觉——极细微极柔软
视觉——花铺满地
感觉——细腻 清闲 落寞
可供选择的树很多,作者却唯独选择了不起眼的槐树,并且写的是快要死亡的“落蕊”,这种生命衰亡的迹象,从世俗观念上看,并不漂亮,但是,在作者看来,却是十分动人的。生命衰亡,其实也具有一种独特而悲凉的美感,一种对于生命消亡的深邃感触。
秋蝉残鸣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骆宾王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白居易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蝉》:“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因此,文人一般借此抒发人生短暂,生命的终结等情感,寒蝉=悲凉、哀怨、忧伤、优愁;无处不在而又时断时续的蝉声,带给人的是生命将终的悲凉与愁苦。
另:蝉=高洁品格的象征。
夏去·秋来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更是北国的特产;
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
屋子又低,
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
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悲凉

衰弱的残声,声声蝉声,声声悲凉。秋虫哀鸣,唤起了关于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感叹,体现了秋的萧瑟与凄清。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夏去·秋来
秋雨
南方与北方秋雨对比,“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写出环境的清、静、悲凉
都市闲人
细节描写都市闲人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刻画他们淡然、闲适的特点。
行动——清闲 语调——缓慢
感叹——悲秋
“典型的北京人是知味者,如北京人那样对待味,则是文化,出于教养。人人都在生活,不但生活着,而且在生活中咀嚼、品味这生活的,或是更有自觉意识的人。”
——赵园《北京:城与人》


悲凉
秋的全盛时期,清秋佳日
淡绿微黄
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
细叶中间显出颜色
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沙尘灰土的世界
秋日胜果
夏去·秋来
3.主观感受
(悲凉)
“细数”、“静对”,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1.冷色调(清)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2.以动衬静(静)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人声
思考延伸
2段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3段
1.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什么要写到“南国之秋”?
思考延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本体 喻体 特点 特点 喻体 本体
南国之秋 黄酒 温和 刚烈 白干 北国之秋
稀饭 稀薄 厚实 馍馍
鲈鱼 清淡 浓郁 大蟹
黄犬 娇小 阔大 骆驼
思考延伸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形成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味润、味浅、味淡、味短来衬托北国之秋的味烈、味深、味浓、味久,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对比、衬托,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赞美之情。
思考延伸
2.本文第12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既非写秋景,能否删去?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秋到处都有,中国文人最突出,颂秋赏悲是中国文人的传统,而秋的“深味”非在中国北方不可。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赞颂。
3.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对故都深切的喜爱、赞美、眷恋,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文章结构
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忆秋)。
分写(3-12) 描写故都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绘秋)。
总括(13-14)强调南国之秋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恋秋)。
总结


主旨概括
全文紧扣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者的主观感受(个人心情)完美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既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深情。
讨论思考: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到,郁达夫骨子里有着中国古人的雅趣,熟稔中国古典诗词,同时,他也有着对衰亡事物的独特热爱以及欣赏普通人世俗生活的俗趣。请大家结合作者背景思考,为什么他能将这两者融合的如此巧妙?小组讨论交流。
拓展提升
材料一:
西方唯美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王尔德,强调“为艺术而艺术”,“死亡的永恒美”,“以恶为美”、“以死为美”等,较为狂热激进。20世纪初,西方唯美主义热潮席卷中国文坛,郁达夫留日期间,广泛涉猎西方近现代文学,在文学创作中展现唯美主义创作特征,例如“颓废化”、“欲望化”以及“永恒性”等特点。
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王尔德
材料二:
日本“幽玄美”:日本特色美学,原为佛家用语,后影响文学艺术领域。平安时期结合中国文人隐逸审美情趣,发展为朦胧幽寂的审美理想,追求空寂幽深的境界。创作者多将思想情感借助载体表现,给予读者联想中的含蓄美。
日本“物哀美”:日本固有美学范畴,指人对世相(包括人和物),不可避免的命运而产生的感叹。
郁达夫在留日期间,接受了唯美主义中“以死为美”的思想,以及幽玄美、物哀美的影响,使他的文章具有一种细腻,深邃的哀伤之美。
日本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集中体现了“物哀美学”
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这种文人情调的悠闲表现在世俗之人的生活节奏中,但全文读来的淡淡的哀愁与追忆,结合上课初我们讲述的作者的日本留学经历,可以知道,作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西方唯美主义、日本物哀思想等影响所形成的独特审美思考。
唯美主义与物哀思想
郁达夫独特的审美思考
中国古典文人的审美趣味


【检测与作业】
1.写一个景物片段,把你或喜或悲的感受融入其中。(必做题)
2.课后阅读郁达夫《江南的冬季》,体会郁达夫独特的审美情趣。(选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