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5 16:5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苏轼
生死两隔诉衷情,虚实相生传佳作。
教学目标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赏析词作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踌躇满志的苏轼
豪放不羁的苏轼
旷达自信的苏轼
豁达乐观的苏轼
导 入
在你心中苏轼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走近苏轼
定向自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作者简介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整十年。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词悼亡是作者首创)。
创作背景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乙卯(mǎo):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近四十。
记梦: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解题
常识积累
悼亡诗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安的《悼亡诗》三首。现在广义的悼亡诗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
代表诗人有潘安、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悼亡诗
最初始的悼亡诗
西晋文学家潘安,美姿容。据说驾车走在路上,女人们无不为之倾倒,“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掷果盈车。但是,他和妻子情深意笃。二十四岁结婚,五十岁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潘安悲痛至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赴任作《悼亡诗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抚衿长叹,徘徊墓前,不忍离去,最后“挥涕强就车”,“路极悲有余”。
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广泛流传。此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
最有名的悼亡诗
见过汹涌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
除却巫山彩云,别处的云就相形失色。
经过花丛,懒得回头一看,
半是因为修道,半是因为想你。
《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最悲情的悼亡诗
唐琬是陆游的结发妻子,情投意合,可由于陆母的干涉阻挠,黯然分手,另娶另嫁。多年后,沈园重遇。陆游怅然良久,写下一首《钗头凤》。据说,唐琬也和了一首,郁郁寡欢,不久抱憾而死。陆游自此更加重了心灵的创伤,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
《沈园》—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最酸楚的悼亡诗
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
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
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诗词探究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熟读成诵
mǎo
zhēng yuè
liáng
bìn
shuāng
xuān
duǎn sōng gāng
凄婉哀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朗读辨境整体感知
“有声当彻天,
有泪当彻泉 ”
----陈师道(宋)
凄婉
哀伤
本词题为“记梦”——写“梦”,围绕“梦”怎样概括这首词的文思?
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梦中――梦醒
记 梦
梦前思量(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相逢——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整体感知
1.赏析“梦前”诗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译:十年来生死相隔,双方茫然不相知。尽管不去想,却又实在难以忘怀。你的孤坟在千里之外的眉山,我到哪里去倾诉满心的凄凉?纵使相重逢,应该也不认识,我早已风尘满面,鬓发也白如霜。
解梦
展示激学一
①“茫茫”二字为全诗奠定了凄婉哀伤的基调。“两茫茫”,既指词人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妻子的感受。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②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①不矛盾。②“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③“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直接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伤悼
(2) 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3)此句中的“凄凉”有哪些含义?
①相思之情的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②政治失意之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没地方诉说,也没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千里”,对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补充: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没有自己相伴身边,可以想见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共同点出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 ,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可说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凄凉”,不只是思念亡妻,同时政治仕途不顺,生活困苦,都是凄凉之因。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
(4)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可以重逢,又如何呢?
明确:应不识。
“纵使”一词有何作用?
通过假设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从想象中死者的反应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在内)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
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
明确: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遭际挫折和心境之凄凉。
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生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艰难苦恨烦霜鬓”)
(5)这首词是记梦,可文已至半却还没有写到梦境,为什么?上阙的内容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段落小结
明确:铺垫作用。
上阙阐明了“自难忘”,但是“十年”漫长的时间,
“千里”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所以,上阙这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
上片抒写对亡妻永远难忘的思念之情和爱妻去世后自己生活的凄凉、辛酸和伤痛。
上片小结
2.赏析“梦中”诗句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译: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故乡,卧室小窗前,你正对镜梳妆。彼此相看,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有一行行泪水流满面。
展示激学二
(1)这几句是如何来表达情感的?
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和白描的手法。“小轩窗,正梳妆”这是白描的手法。小轩窗,是梳妆的环境、背景,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梳妆,是王弗做的事情,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
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十年时间,积攒了多少的思念想要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又当从何处说起?于是,竟无语凝噎。满腹的相思都化作了热泪千行。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捷,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盼望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太快,便依稀透露出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突出了梦境恍惚迷离的特点,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似喜实悲。
(2)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中“忽”字的妙处。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明确: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夫妻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端感慨要向对方倾诉;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感情的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
3.赏析“梦醒”诗句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料想年复一年痛断柔肠的地方,那是荒郊寒夜冷月映照下,你坟墓孤栖的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岗。
展示激学三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荒郊月夜,那长着小松树的山冈上,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为思念丈夫而悲伤。
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这是什么手法?
对写。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展开联想和想象,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体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就说着远行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高适《除夕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杜甫《月夜》
今夜郛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赏析本句还运用了哪种手法表达情感?
以景结情。
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思念的妻子。“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暗示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以景结情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它是指用景物来传达、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往往是在诗歌的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周邦彦《苏幕遮》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李白《送友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温庭筠《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下片写梦会亡妻,妻临窗而坐,对镜梳妆,再现当年闺房生活情景。直到从梦中醒来,词人仍然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清冷的明月之夜,长满小松林的坟冈,都是自己思念妻子而柔肠寸断的地方,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
下片小结
下阙:梦中相逢之喜和醒后之悲――写人、记事、抒情
词情总结
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记 梦
梦前思量(怀念)——
梦中相逢——
梦醒悲凉——
此情无计可消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恨绵绵无绝期
现实
梦境
现实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基调。

艺术手法
精讲领学
写作手法鉴赏
(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写作手法鉴赏
(3)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4)白描手法
  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虚实结合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
知识点补充
白描手法
白描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事辞藻雕饰,不加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知识点补充
白描手法
从写人、状物、绘景中,显示白描技法的几个主要特点:
1、描写人物,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白居易)
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情态等,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田家》聂夷中)全诗客观叙事,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知识点补充
白描手法
从写人、状物、绘景中,显示白描技法的几个主要特点:
3、状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鲁迅
课堂练习
1.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第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全诗赏析。
明确:①这一句运用了白描、衬托的手法。以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幅树荫密密、竹林深深、虫鸣唧唧的夏夜图。竹深林密衬托出环境的清幽,虫鸣更见其静谧。
②与下句形成因果关系,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为突出静中生凉的主旨作铺垫。
反馈固学
2.对这首词解读不正确的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D.下片记述梦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 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D
3.理解默写
(1)苏轼《江城子》 句道出了词人对亡妻阴阳永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为全词奠定了凄哀的感情基调。
(2)苏轼《江城子》看似写梦,实则是以前夫妻恩爱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诗句是 , 。
(3)苏轼《江城子》十年死别,苦苦思念,一旦相见,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视无语,默默凝咽,此情此景正应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的两句是 , 。
(4)苏轼《江城子》“ , ”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
(5).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______,_______”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6)在漫长广阔的时空中,又阻隔着难以逾越的生死界限,作者倍增 , 的感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尘满面 鬓如霜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