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拓展学生死路,联想到三首草原歌曲。通过对蒙古族两种音乐体裁的聆听和对比,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体验、模仿的方法,激发学生对长调和短调两种音乐体裁的探究,从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民歌、长调、短调相关音乐知识,能够有感情的演唱牧歌和银杯两首蒙古族歌曲。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蒙古族音乐并不陌生,通过课前二声部的节奏配合,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接着观看一组图片,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再通过师生一起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吉祥三宝》,激发学生对草原歌曲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探究民歌、长调和短调的音乐知识。最后通过学生演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师表演舞蹈,共同体验和融入蒙古族音乐。
3重点难点
通过体验、模仿、聆听、师生配合的方式了解蒙古族音乐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新设计
1、节奏练习(2分钟)——《鸿雁》,前奏我打节拍
跟着音乐打完节奏开始欣赏图片(2分)
师: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蒙古大草原
第一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第二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第三首《吉祥三宝》
——内蒙古
师:非常好!在我们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土生土长的歌曲,我们称之为“民歌”。那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民歌吗?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创作出来的,中国的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风格,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对于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民歌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歌,按照不同的民族划分,我们国家有汉族民歌,新疆民歌,内蒙民歌,藏族民歌等等。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内蒙古民歌——《牧歌》。
——学生发言,老师通过歌词启发学生。
师:说的很好,这首蒙古长调勾勒了一幅蓝天,白云,碧草,羊群的画面,抒发了作曲家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下面我们来学唱一下这首歌曲。歌唱状态坐好,两肩展开,腰部挺直,气息下沉,保持微笑状态,我们找一下打哈欠的感觉。
师:老师唱一个乐句,同学们跟着老师唱一个乐句。
教唱一遍(1分钟)
学生自己唱一遍(30秒)
师:这首歌曲是蒙古重要的体裁长调,通常是劳动人民在放牧过程中,手里挥着鞭儿,赶着羊群,嘴里唱着歌曲,想唱多长就唱多长,于是就有了长调这个音乐形式。所以长调的音乐特点应该是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
——短调。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下短调和长调有什么不同?
欣赏《银杯》(1分40秒)
10、师:哪位同学说一下自己的感受?(2分钟)
——学生回答
师:你说的很好!短调的节奏比较工整,旋律较之长调更热烈欢快些。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唱一下《银杯》这首歌曲,感受一下短调的音乐特点。(一遍2分钟)
师:《银杯》这首歌曲描写的是蒙古族人民在敬酒时的场面,所以我们演唱时要
更加热情欢快一些,把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品质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些。好,下
面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演唱一遍。(一遍1分钟)
师:同学们唱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了蒙古族最具代表的两种音乐体裁——长调和短调,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题。(1分钟)
师:在上世纪70年代,有一首红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草原民歌,那就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唱一下这首动听的草原民歌。(3分30秒)
师:我们课前的声势节奏加上去——(练习两遍),在第一遍的时候我们演唱,第二段的时候一边演唱一遍加上声势节奏,老师来给同学们伴舞。(4分钟)
(第一遍间奏时,提示学生情绪再饱满些
第二遍间奏时,带着学生打节奏)
师:内蒙民歌不仅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时演唱的,更给听者带来了美感和享受。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可以多听蒙古族民歌,多唱蒙古族民歌,将这块瑰宝加以继承和弘扬!好,今天的可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