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古典概型
教学目标
1.理解基本事件、等可能事件等概念;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特点;会用列举法求解简单的古典概型问题;掌握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2.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概率问题的探究,感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使其获得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古典概型的特点;掌握求解简单的古典概型问题的方法;理解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利用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引入课题
分析掷硬币试验和抛掷骰子试验的试验结果,引出基本事件的定义及特点: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结果称为基本事件.
(1)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
(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以上两个试验中基本事件的共同点,发现两个试验中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并得到关于“古典概型中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的猜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掷硬币试验进行分析,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下、了解的知识中温故知新,得到基本事件的定义和特点.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古典概型中基本事件的等可能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研究精神.
(二)自主阅读 概念形成
通过掷一颗骰子的试验得到古典概型的概念: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只有有限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我们将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模型,简称古典概型.
1.下列概型是否为古典概型?
(1)在长度为3厘米的线段AB上随机取一点C,求点A到点C的距离小于1的概率.你认为这是古典概型吗?为什么?
分析:不是. 具有等可能性,不具有有限性.
(2)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在其一个面上标记1点,两个面上标记2点,三个面上标记3点,现掷这颗骰子,试验结果有:”出现1点”、”出现2点”、”出现3点”.你认为这是古典概型吗?为什么?
分析:不是. 具有有限性,不具有等可能性.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古典概型,那么我们能否找到其概率计算的通法呢?再次回到刚刚的试验中,你能否求出“出现偶数点”这个随机事件的概率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古典概型特点及互斥事件概率加法公式得到问题答案,并归纳总结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三)例题精讲 感悟本质
例1 从一个装有4个小球(形状大小均相同)的布袋中随机取出2个.
(1)若4个小球中,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各1颗,写出所有的基本事件.
(2)若4个小球中,红色、黄色各2颗,写出所有的基本事件.
(3)在(2)的条件下,计算取出的2个小球均为黄色的概率.
在第(1)问的解题过程中引入树状图法进行列举,使学生熟悉掌握列举的重要方法之一——树状图法.
学生在对比(1)完成(2)时,往往容易忽视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预计学生在求解时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将黄色小球标号为1、2,红色小球标号为3、4,试验结果共6种:
②不对小球进行编号,试验结果包含(黄,黄)(红,红)(红,黄)3种.
针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并提出问题:上述两种计数方法是否符合古典概型的特点?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待学生充分讨论后,由学生代表发言,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第二种情况下得到的事件不是等可能发生,不具备古典概型的特点,故不能用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练习题:同时掷两枚硬币,出现”1个正面朝上、1个反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例2 同时掷两个骰子,求:(1)向上的点数均为3的概率.
(2)向上的点数和为5的概率.(3)向上的点数和为偶数的概率.
由学生自主解答,小组交流,学生代表向全班进行展示,同时在学生展示中,进一步强调古典概型的两个重要特点,并针对学生解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适当加以引导,
回顾总结 提炼要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反思,进一步强调本节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和方法,培养学生提炼、总结、概括的能力.
(五)课后拓展 探究提升
课后练习
教科书习题A组4、5、6.
第3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