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八上科学梯度训练 第四章 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达标系列)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产地 甲地 乙地
白天平均温度(℃) 34 34
晚上平均温度(℃) 23 13
1. 154米高的澳大利亚杏仁桉树能把水和无机盐从土壤里吸收运送到树的顶端,其动力来自于( )
A.蒸腾作用 B.输导作用 C.呼吸作用 D.光合作用
2. 某同学想验证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则实验装置正确的是( )
3. 土壤中的水分参与植物蒸腾作用时的途径是( )
A.土壤→根毛→导管→叶肉→气孔→大气 B.土壤→导管→叶脉→气孔→大气
C.土壤→根毛→导管→气孔→叶脉→大气 D.土壤→根毛→叶脉→导管→表皮→大气
4.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植物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根从土壤里吸收来的。如图为植物根尖四部分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最活跃部位的细胞是( )
A.B.C.D.
5. 博平“马蹄烧饼”是茌平县博平镇的特产,烧饼颜色金黄,外酥内嫩,风格独特,是聊城市特有的名吃。制作烧饼时用的面粉来自于小麦( )
A.根细胞光合作用制造而成 B.叶肉细胞制造后运输到小麦穗果实中的
C.根细胞吸收水和无机盐合成 D.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并积累而成
6. 甲、乙两地都出产同一品种的苹果。在果树生长期间,两地光照条件和管理措施相同,但昼夜温度有一定差异(如表)。经测定,乙地苹果的含糖量明显高于甲地,对此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两地果树白天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基本相同
B.乙地夜间温度低,果树分解的有机物较少
C.甲地夜间温度高,果树制造的有机物较多
D.乙地果树积累的有机物总量比甲地果树多
7. 下列对于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
A.农田水淹后及时排涝 B.及时晾晒收获的粮食
C.花盆底部中央留有孔 D.对种植的作物进行田间松土
8. 如图是绿色开花植物的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表示根对水分的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
B.b表示水分由导管从低往高运输,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
C.c表示水分的散失,“门户”是气孔
D.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就无法进行
9.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种子的呼吸作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装置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乙装置试管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
C.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排出的气体能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燃烧的蜡烛放入丁装置里,火焰立刻熄灭,说明萌发的种子放出了二氧化碳
10.俗话说“梨树砍三刀,果枝压弯腰”,在初夏梨树的“坐果”期,有果农会给梨树的茎做半环状剥皮,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促进有机物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B.促进水分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C.促进无机盐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D.让有机物更好地输送到根部
11.如图所示,A瓶内为二氧化碳,C瓶中为空气,将装置放在有光照的环境下,把D、E处夹子打开,绿色植物可利用A瓶中的气体进行光合作用,若想A内的二氧化碳消耗速度减慢,在C瓶内进行下列哪种处理效果较好( )
A.放入小型动物 B.放入小型植物 C.放入绿藻 D.不作任何处理
12.如图表示农作物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种植密度越大,光合作用强度越大 B.种植密度为n4时,对农作物增产最有利
C.A点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D.种植密度在n4之后,农作物产量稳定
13.如图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有关实验的装置,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氢氧化钠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在实验前需要进行暗处理
C.一段时间后将叶片脱色处理滴加碘液后,变蓝的是b叶
D.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可以通过导管向下运输到根
14.在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应用的原理与采取的措施不一致的是( )
A.在移栽的蔬菜秧苗根部带一小块土坨:降低蒸腾作用,减少体内水分散失
B.在温室大棚中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气体的浓度:增强光合作用,增加产量
C.移栽的树苗常被剪去大量的枝叶:降低蒸腾作用,减少体内水分散失
D.在北方早春播种后,用透光的塑料薄膜覆盖地面:提高呼吸作用,促进发芽
15.如图是某植物在同一温度下,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增大,以测得的二氧化碳吸收量所绘制的曲线。请根据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由图可知,同一温度下,光照强度越大,植物光合作用效率越高
C.曲线CD段,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不再增大,是因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停止了
D.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量等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二、填空题
16.课堂中同学们利用放大镜观察到小麦幼苗的根和根尖结构如图。
(1)图中表示植物根尖根毛区的序号是 。
(2)根尖具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根尖根毛细胞吸水的过程中,其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7.炎炎夏日,吃西瓜消暑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农民种西瓜时要施肥,所施的肥料主要提供含氮、含磷、含 的无机盐,如果西瓜植株较长时间缺少含 的无机盐,则该植物会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化学肥料和农家肥中,我们应多选择使用 。
18.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时,利用新鲜的萝卜、浓盐水、清水等实验材料,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请分析回答:
(1)探究性实验应遵循 变量的原则.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
(2)萝卜条④明显变长、变坚挺,这说明萝卜细胞发生了 (填“失水”或“吸水”)的过程.
(3)萝卜条③明显缩小、变软,说明A烧杯中液体的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
(4)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可以推知:A烧杯中的液体是 ,B烧杯中的液体是 .
19.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次序已打乱),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2用黑纸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 ,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
(2)图6中滴加的液体是 。图7小烧杯中的液体是 ,其作用是 。
(3)若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操作步骤完全正确,那么在图5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这说明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该实验现时还可以证明 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0.如图一中①和②分别代表植物体吸收或释放的气体,A、B分别表示植物不同的生命活动过程,如图二是某温室从O时开始持续密封24小时,测得的温室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一中①代表二氧化碳,②代表氧气,那么A可以表示细胞正在进行 作用,此过程是在细胞的__________ 中完成的。
(2)图一中a表示根对水分的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区;水和无机盐的向上运输途径是b处的 。
(3)在植物体中水分能从低处向高处运输,其动力主要来自叶片的 作用。
(4)曲线DE段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是 ;曲线EF段下降的原因是 。
21.科学家在耐盐植物试种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叫“冰菜”的植物对盐碱地有较强适应性。“冰菜”能在盐碱地生长可能是其细胞液的浓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常见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冰菜”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植物的 作用散失到空气中,小部分被作为原料用于植物的某些生理作用,比如 。
三、探究题
22.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玉米的光合作用,设计了图一所示3个装置,其中玉米幼苗、培养液、隔板、光照等条件都相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前应将玉米幼苗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取图一各装置中的叶片放入图二所示装置中进行隔水加热,B烧杯中的液体会变绿,因为叶片中的 ________ 溶解于酒精里。
(3)脱色并清洗后,滴加碘液以检验是否有 生成,图一 号装置中取出的叶片变蓝。制造此物质的过程主要集中在叶片的 细胞。
(4)图一中的三个装置可以形成 组对照实验。为了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应选择的两个装置是 。
(5)若要探究玉米的呼吸作用是否会产生二氧化碳,应选择图一中的 号装置,并将小烧杯中的液体换成澄清的石灰水,你推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
23.某生物兴趣小组想要探究如何提高温室大棚草莓的产量,他们分别在三个温室中栽种了品种、数量、生长状况相同的草莓幼苗,光照、土壤、水分等条件均相同,温室内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室大棚 A B C
温度 20℃ 20℃ 30℃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1)若选择BC两组进行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对温室大棚草莓的产量有影响吗?
(2)A组和B组 (填“能”或“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原因是 。
(3)B组在实验中起 作用。
(4)经过探究,同学们认为白天适当 (填“提高”或“降低”)温室大棚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可提高温室大棚草莓的产量,原因是该措施能增强 (填“光合”或“呼吸”)作用的效率。
24.某生物小组用薄荷等小植株作为实验材料,开展“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等探究活动,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当有需要时,装置中隔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中央小孔与小植株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
(1)本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甲、乙两装置构成一组 实验。
(2)实验步骤:
①将甲、乙两装置中长势相同的两棵(薄荷等)小植株进行 处理一昼夜。
②甲装置小烧杯中装入清水,乙装置小烧杯中装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密封甲、乙装置,并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各摘取一片叶片放入酒精中 加热,使叶片含有的 ,溶解到酒精里。
③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染色,用清水冲洗后观察实验现象,其中, 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说明叶片没有产生 。
(3)在“无土栽培”植物时,上图实验装置的培养液中,加入了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 、 、 等三种无机盐。
(4)若要利用甲、乙两装置来验证薄荷小植株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蒸腾作用,则除了将乙装置的薄荷叶片全部剪掉外,甲、乙两装置都还需要作出 的改变,一段时间后甲装置看到的现象是 。
25. 雨滴落在裸露的土壤上,使部分土粒飞溅而造成侵蚀。若雨滴落在草本植物上,
经叶片遮挡,在叶片上短暂停留后沿叶片滴落,该过程会改变落地雨滴的直径等因素而改变落地时的动能,从而改变对土壤的侵蚀程度。
某科研小组为研究草本植物的茎高和叶片面积大小对雨滴经叶片遮挡后直径的影响,取茎高和叶片面积不同的植株,按如图装置进行9组实验:
①取茎高为10厘米、叶片面积为1.6厘米2的植株放入装置,雨滴下落经植株叶片遮挡后洒落在底盘上,按一定方法测得经叶片遮挡后雨滴平均直径。
②换用其他植株,重复上述实验,记录并整理数据如表。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叶片的平均面积(厘米2) 1.6 3.2 4.7
茎高(厘米) 10 20 30 10 20 30 10 20 30
经叶片遮挡后雨滴平均直径(毫米) 2.38 2.48 2.55 2.55 2.67 2.72 2.65 2.76 2.82
(1)将茎高为10厘米的植株换成20厘米的植株进行实验时,应如何调节升降杆高度?__ __。
(2)分析表中数据,判断经植株叶片遮挡后的雨滴平均直径受哪个因素影响更大,并在上表9组中选择3组(用组别序号表示)作为证据。__ __。
(3)结合实验结果和能量知识,解释“草本植物茎高越小、叶片面积越小,雨滴经其遮挡后对土壤的侵蚀程度也越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八上科学梯度训练 第四章 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达标系列)(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A
【解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把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当中去的时候,是一种“泵”的原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一同被向上吸收和运输,动力都是来自于植物的。其次,蒸腾作用还能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并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使植物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被烤死。同时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可见A符合题意。
2. 【答案】A
【解析】A
3. 【答案】A
【解析】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吸收水分。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根皮以内的层层细胞→根内的导管→茎内的导管→叶柄的导管→叶脉。
4. 【答案】A
【解析】【考点】根尖结构与功能特点.
【分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成熟区也叫根毛区。
【解答】解:A是成熟区细胞,B是伸长区细胞,C是根冠细胞,D是分生区细胞。
A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成熟区适于吸收的特点。
5. 【答案】B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解答】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了物质和能量的两个转化,一是物质转化: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自己的身体,一部分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同时放出氧气供生物呼吸利用。二是能量转化:是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因此,制作烧饼时用的面粉来自于小麦叶肉细胞制造后运输到小麦中的。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有机物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
6. 【答案】C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则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使出能量。
【解答】解:A、白天光合作用强度强制造的有机物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积累的有机物就多,两地白天温度相同,果树白天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基本相同,正确。
B、甲地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夜间呼吸作用弱,分解有机物少,积累有机物,乙地夜间温度低,果树分解的有机物较少,正确。
C、甲地夜间温度高,呼吸作用比乙地旺盛,消耗有机物,因此甲地果树制造的有机物较少,错误。
D、乙地果树积累的有机物总量比甲地果树多,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7.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CD、水淹后的农田要及时排涝、花盆底部中央留有孔,对种植的作物进行田间松土,目的是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
B、及时晾晒收获的粮食,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可见B与其他三项不同。
故选:B。
8. 【答案】D
【解析】【分析】图中a表示根对水分的吸收,b表示水和无机盐的运输,c表示散失水分。
【解答】解:A、图中a表示根对水分的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A正确。
B、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以及对水分、无机盐的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导管进行的,B正确。
C、c表示水分的散失,“门户”是气孔,C正确。
D、如果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仍然可以进行。海洋、湖泊等蒸发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中,形成云,继而形成雨、雪,再回到海洋或陆地。但是,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会受到一定影响,如陆地的降雨会减少;降雨造成的地表径流会增多、加快,等等。水循环是依托水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之间的转换才完成的,而这三态的转换需要太阳光的照射,也就是来自太阳光能,D错误。
故选:D。
【点评】理解掌握蒸腾作用的过程及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9. 【答案】D
【解析】【考点】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解: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实验前,甲装置都要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阻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利用呼吸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A正确。
B、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使塑料袋内的氧气增多,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迅速将一根将带火星的木条燃烧伸进袋内,木条复燃了。B正确。
C、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十分旺盛,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正确。
D、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所以燃烧的蜡烛熄灭,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的实验。
10.【答案】A
【解析】【解答】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果农常常给果树的茎做环状剥皮,有机物向下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减少了有机物向根部运输,能使有机物集中运输到果实,增加坐果量,提高产量。
故选:A。
11.【答案】A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2)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答】解:植物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把D、E处打开,实际就是A、B、C里面的气体可以互相流动,在A瓶内装入二氧化碳,如果想A瓶内的二氧化碳被消耗速度减慢,那么就必须要B瓶能利用C瓶内的二氧化碳。如果在C瓶内放入植物或绿藻,反而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只能放入动物,动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可以为B瓶内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从而减少A内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据此解答。
【解答】解:A,由图可知,在n4之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光合作用的强度在增加,在n4之后,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增加,A错误。
B,由图可知种植密度为n2时,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差最大,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对农作物增产最有利,B错误。
C,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呼吸作用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到了A点不再增加,A点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正确。
D,由图可知种植密度在n4之后,呼吸作用占优势,影响有机物的积累,农作物将会减产,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相关知识有有机物的运输、呼吸作用等知识。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偏大
13.【答案】B
【解析】【分析】该同学设置的实验装置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叶片a和叶片b以二氧化碳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解答】解:A、叶片a和叶片b以二氧化碳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滴加碘液后,a处含有二氧化碳变成蓝色;由于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b处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不含有二氧化碳)未变蓝色,说明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A错误;
B、实验前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通过其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尽,B正确;
C、a叶片能吸收到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b叶片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b叶片无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C错误;
D、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导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D错误.
故选:B。
【点评】实验中所用的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这样塑料袋内的叶片所处的环境中就没有二氧化碳了。
14.【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生物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利用。
【解答】解:A、在准备移栽的蔬菜幼苗根部带一小块土坨,是防止根部受损,目的是保护幼根和根毛,提高根的吸水能力;故A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原料越多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所以适度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能增产,是利用了光合作用的原理。故B不符合题意。
C、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移栽的树苗常被剪去大量的枝叶,是为了减少蒸腾作用,提高移栽树苗的成活率。故C不符合题意。
D、北方早春温度较低,播种后,用透光的塑料薄膜覆盖地面,可以提高温度,利于种子的呼吸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掌握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的知识可知:(1)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使其浓度降低。
(2)呼吸作用原料是有机物和氧气,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有机物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
(3)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等有关。如果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会积累。
(4)由图可以知道:横轴代表光照强度,纵轴代表植物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其中A点不吸收二氧化碳,但能释放出二氧化碳说明A点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进行光合作用,B点为零界点,从A到B光越来越强,到B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正好相等,也就是呼吸作用分解的物质与光合作用合成的物质相等,DE段表示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不在增强。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A、AB段二氧化碳吸收量为负值,表示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大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因此,AB段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A错误;
B、DE段表示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不再增强,但是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大于植物分解的量,B错误;
C、曲线CD段,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大于释放二氧化碳的量,说明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强,C错误;
D、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量等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D正确。
故选:D。
【点评】知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以及二者的关系,能正确的读懂曲线所代表的含义是关键。
二、填空题
16.【答案】(1)①; (2)大于。
【解析】【分析】观图可知:④根冠、③分生区、②伸长区、①成熟区,解答即可。
【解答】解:(1)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④根冠、③分生区、②伸长区、①成熟区;其中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故答案为:(1)①;(2)大于。
【点评】掌握根尖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钾;氮;农家肥
【解析】【分析】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分析解答.
【解答】解: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缺乏时的症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
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缺乏时的症状:植株茎秆软弱、易倒伏、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因此农民种西瓜时要施肥,所施的肥料主要提供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如果西瓜植株较长时间缺少含氮的无机盐,则该植物会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化学肥料和农家肥中,我们应多选择使用农家肥。
故答案为:钾;氮;农家肥
【点评】记住各类无机盐的作用及其缺乏症是解答的关键。
18.【答案】(1)单一;外界溶液; (2)吸水; (3)大于;(4)浓盐水;清水.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解答】解:(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此实验探究的是: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因此变量是外界溶液的浓度.
(2)观察萝卜条④的变化,萝卜条膨胀了,吸水了,说明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烧杯中液体的浓度.
(3)观察比较萝卜条③的变化,萝卜条失水了,说明A中的溶液的浓度大于萝卜内细胞液的浓度.
(4)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可以推知:A烧杯中的液体是浓盐水B盛的是清水.
故答案为:(1)单一;外界溶液;
(2)吸水;
(3)大于;
(4)浓盐水;清水.
【点评】植物失水和吸水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系,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19.【答案】(1)对照实验;光; (2)碘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3)遮光部分不变色,无遮光部分变蓝色;淀粉;光。
【解析】【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解:(1)部分遮光: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是为了设置对照。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目的: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这样做就确定绿叶中的淀粉只有在光下制造的,黑暗中不能光合作用。
(2)向叶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检验是否产生淀粉。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3)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所以,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故答案为:
(1)对照实验;光;
(2)碘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3)遮光部分不变色,无遮光部分变蓝色;淀粉;光。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特别是理解掌握隔水加热的原理、目的。
20.【答案】(1) 光合;叶绿体;(2)成熟;导管;(3)蒸腾;
(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氧气;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2)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3)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4)如图中①和②分别代表植物体吸收或释放的气体,①和②表示的气体不同,A、B分别代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也就不同。
【解答】解:(1)假如图中①代表二氧化碳,②代表氧气,那么A可以表示细胞正在进行光合作用,此过程是在细胞的叶绿体中完成的,必备条件是要有光照。B活动表示呼吸作用,主要在细胞线粒体中进行的。
(2)图中a表示根对水分的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水在b处向上运输是通过茎内的运输结构﹣﹣导管完成的。在根和叶脉中有运输有机物的筛管;植物在运输水分的同时,溶在水中的无机盐也“搭着便车”被运输到了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3)在植物体中水分能从由低处往高处运输,其动力主要来自叶片的蒸腾作用。
(4)凌晨6时太阳升起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持续到傍晚,即图二中曲线DE段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是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氧气;从傍晚太阳落下到第二天凌晨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即图中的EF段,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故答案为:(1)光合;叶绿体; (2)成熟;导管;(3)蒸腾;
(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氧气;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点评】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及过程,注意区分筛管和导管的功能。
21.【答案】大于;蒸腾;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植物细胞吸水还是失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与周围环境溶液的浓度大小,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解答】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冰菜”能在盐碱地生长可能是其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常见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因此“冰菜”细胞会吸水,“冰菜”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作用散失到空气中,小部分被作为原料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大于;蒸腾;光合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吸水、失水,即细胞吸水原理,要求学生记住。
三、探究题
22.【答案】(1)将叶片内原有淀粉运走耗尽 (2)叶绿素 (3)淀粉;1;叶肉
(4)2;1、2 (5)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解答】解:(1)实验前应对玉米幼苗进行黑暗处理,以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2)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险。故B烧杯中的液体会变绿,因为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里。
(3)碘遇到淀粉变蓝色,故脱色并清洗后,滴加碘液以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图一中1号装置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2号装置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二氧化碳,缺少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3号装置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故能看到图一中的1号装置中取出的叶片变蓝。叶绿体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故制造淀粉的过程主要集中在叶片叶肉细胞内。
(4)1与2唯一的变量是二氧化碳、1与3唯一的变量是光照,2与3有两个变量二氧化碳和光照,因此这三个装置可以形成2组对照实验。为了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应选择1和2两个装置。
(5)要探究玉米呼吸作用是否会产生二氧化碳,应将装置放在黑暗处后,由于在黑暗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故选图一中的装置3。一段时间后,装置内会积聚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从而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将叶片内原有淀粉运走耗尽 (2)叶绿素 (3)淀粉;1;叶肉
(4)2;1、2 (5)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3.【答案】(1)温度 (2)能;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的浓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 (3)对照(4)提高;光合
【解析】【解答】解:(1)若选择BC两组进行对照实验,其自变量是温度。因此要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温室大棚草莓产量的影响?
(2)若选择AB两组进行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的浓度,所以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可作为一组对照实验。
(3)B组没有任何处理是对照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4)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白天适当提高温室大棚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可提高温室大棚草莓的产量,原因是该措施能增强光合作用的效率。
故答案为:(1)温度(2)能;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的浓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3)对照(4)提高;光合
24.【答案】(1)二氧化碳;对照(2)暗;水浴;叶绿素;乙;淀粉(3)氮;磷;钾
(4)移走小烧杯;无色透明钟罩出现了小水珠
【解析】【解答】解:(1)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甲中有二氧化碳,乙中无二氧化碳,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本探究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甲、乙两装置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①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实验前将植物暗处理,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的淀粉等有机物,避免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将甲、乙两装置中长势相同的两棵(薄荷等)小植株进行暗处理一昼夜。
②叶片含有的叶绿素能溶解到酒精中脱色时,酒精要隔水加热,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甲装置小烧杯中装入清水,乙装置小烧杯中装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密封甲、乙装置,并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各摘取一片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里。
③乙装置中无二氧化碳,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实验中乙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说明叶片没有产生淀粉。
(3)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硼、锌等的多种无机盐。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所以在“无土栽培”植物时,上图实验装置的培养液中,加入了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氮、磷、钾等三种无机盐。
(4)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小烧杯中的水蒸发会干扰试验。因此该装置需改变的是移走小烧杯,一段时间后甲装置看到的现象是无色透明钟罩出现了小水珠。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对照(2)暗;水浴;叶绿素;乙;淀粉(3)氮;磷;钾
(4)移走小烧杯;无色透明钟罩出现了小水珠
25.【答案】(1)升高10厘米 (2)叶片面积影响大;1、2、4(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草本植物茎高越小、叶片面积越小,经叶片遮挡后的雨滴直径越小、质量越小、高度越小,其重力势能越小,滴落到地面的动能也越小,对土壤的侵蚀程度也越小
【解析】[命题考向: 考查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法的综合应用、科学实验的结论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解析:(1)将茎高为10厘米的植株换成20厘米的植株进行实验时,若不改变升降杆高度,那么雨滴发生器距离植物的距离会缩短10厘米,为了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性,需控制其他变量相同,则应将升降杆升高10厘米,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2)控制变量法的结论分析应在控制其他变量一致的情况下,总结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该实验中将1组与2组比较,雨滴平均直径增大:2.48-2.38=0.1(毫米);1组与4组比较,雨滴平均直径增大:2.55-2.38=0.17(毫米),通过数据比较,叶片平均面积与茎高相比,叶片的面积对雨滴平均直径的影响大;同理,将2、3、5组(或4、5、7组,或5、6、8组)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均是叶片面积的影响要比茎高的影响更大。(3)根据上述实验结论,结合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进行现象与原理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