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鸿门宴预习探究拓展三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鸿门宴预习探究拓展三案(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06 10:59:19

文档简介

SHAPE \* MERGEFORMAT
《鸿 门 宴》课前预习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内容
3、整理文言实虚词
一、文学常识(A层)
1、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2、关于《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篇表,8篇书。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时代背景 :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作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二、初读,积累基础(A层)
注音:
飨士卒( ) 美姬( ) 鲰生( ) 卮酒( )
樊哙( ) 目眦( ) 跽( ) 参乘( )
啖之( ) 王关中( ) 好( )美姬 为击破沛公军( )
三、再读,整体感知(B层)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精彩的一段,文中详细地记载了鸿门宴上 、
两大军事集团紧张、惊险的场面,揭示了刘、项两大势力间的矛盾,刻画出项、刘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
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三大段,即宴会前、宴会上、宴会后。
宴会前(开始—“项王许诺”)这是故事开端、发展部分。第一件事是沛公的左司马
告密”激怒项羽。第二件事是项羽的主要谋士 进言,使矛盾激化,起到推波助澜作用,情节迅速发展。第三件事是 夜告张良被利用。
宴会上(“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到“樊哙从良坐”)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文的主体,写了刘、项双方明争暗斗,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作者写了 谢罪, 举玦, 舞剑, 闯宴四件事。其中 闯宴,气慑项王,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点。这部分显示了项羽内部的意见分歧和情势急转直下,项羽走向被动的形势。
宴会后(“须臾”到结束)这是故事的结局,写刘邦安然脱身的经过。刘邦回坝上,“立诛杀 ”,消除隐患,是故事的尾声。
四、梳理文言知识(C层)
1、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 张良出,要项伯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令将军与臣有郤 因击沛公于坐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2、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素善留侯张良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5)项伯杀人,臣活之 (6)吾得兄事之
(7)籍吏民,封府库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9) 范曾数目项王 (10)若入前为寿
(11)常以身翼蔽沛 (12)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13)道芷阳 间行 (14)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5)刑人如恐不胜 (16)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约为婚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而听细说
PAGE
1SHAPE \* MERGEFORMAT
《鸿 门 宴》课后拓展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基础巩固(A层)
1.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则置车骑 置之坐上
B、乃令张良留谢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
C、樊哙从良坐 因击沛公于坐
D、距关,毋内诸侯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2.下列对各句加横线词按其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④沛公军霸上 ⑤范增数目项王 ⑥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⑧吾得兄事之
A.①⑤⑥/②③④⑧/⑦ 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
C.①④⑤⑥/②③/⑦⑧  D.①④⑤⑥/②⑧/③⑦
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窃为大王不取也 B.亚父者,范增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4.下列对省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拜献(之于)大王足下 B.竖子不足与(之)谋
C.沛公安在(军中) 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谢)
5.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从小路 ? B.张良入谢 谢:告罪
C.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第二次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监督
6.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与“拔剑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外连横而斗诸侯    D.项伯杀人,臣活之
7、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勃然大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 刘邦在千钧一发之际,采纳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并竭力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C. 樊哙闯帐一节中,他“披帏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使读者有如耳闻目睹,心情顿感紧张。
D.《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文章以《过秦论》和《论积贮疏》最为著名。
C.《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河”指黄河。“沛公居山东时”句中“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列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在最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三叔。
9.明知“鸿门宴”杀机四伏,不是一次真正的宴会,善于应变的刘邦为何还要“赴宴”呢?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从宴前形势看,项强刘弱,刘邦必须“赴宴”。
B.仗着和项伯有“婚姻”关系,项王讲感情,不会杀刘邦。
C.项王一向自高自大,刘邦会见机行事,投项王之所好,以满足其虚荣心,躲过这一关。
D.不去“谢项王”,会立即遭受全军覆灭之灾。
10.在项王即将来犯,形势万分危急之时,张良见了刘邦,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兵力悬殊,土气不同,“战”必败,“逃”必溃。
B.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可以看出项伯这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确信项伯可以利用。
C.张良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分析刘邦只要利用项伯和项羽的这层关系,必能获得效果,尤其是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和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将会解项羽来战之忧。
D.张良才智过人,有未卜先知之明。
11、对文段中的四个人物及其言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
B.张良的话,明为道歉,实为指责项羽,项羽没听出他的意思。
C.项羽接受刘邦的礼物,这说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礼节。
D.范增看出了刘邦是项羽最大的敌人,所以他把刘邦的礼物打破了。
12、名句默写
(1)所以遣将守关者, 。
(2)今者项庄拔剑舞, 。
(3) ,大礼不辞小让,今 ,
,何辞为?
13、积累文中的熟语
鸿门宴:
秋毫无犯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劳苦功高 :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二、课外拓展(B层)
籍(即项羽)少年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梁尝有栎阳逮,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史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尝杀人,与籍避仇吴中,吴中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徭役及丧,梁常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东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汉书·项籍传》)
14、选出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从头至尾)
B、于是梁奇其意 (以……为奇)
C、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 (勒索)
D.、毋妄言,族矣 (灭族)
15、下列加点的代词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梁奇其意 (代项籍所说的话)
B、彼可取而代也 (代项梁)
C、 以知其能 (代项籍)
D、梁以此奇籍 (代项籍见秦始皇后说的这句话)
16、下列译文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①吴中士大夫皆出梁下。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
A. ① 吴中地区的士大夫都出自项梁的门下。②(项梁)暗暗地用兵法来统率那些宾客子弟。
B. ①吴中地区的士大夫的才能都不及项梁。②(项梁)暗暗地用兵法来统率那些宾客子弟。
C. ① 吴中地区的士大夫都出自项梁的门下。②(项梁)暗暗地传授那些宾客子弟兵法。
D. ①吴中地区的士大夫的才能都不及项梁。②(项梁)暗暗地传授那些宾客子弟兵法。
17、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项羽从小就想“学万人敌”;见了秦始皇后就说“彼可取而代也”,可见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
B. 项梁曾经杀了人,因怕在栎阳被逮,所以才与项羽避仇吴中。
C. 项梁在吴中时,主办“大徭役及丧”,并“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目的是考查宾客子弟的才能。
D. 从这段文字中,还显现不出项梁此时有起兵反秦的打算。
三、写作素材梳理及其内涵挖掘
素材1:
项羽攻入函谷关后,拥有大军四十万,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以为刘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鸿门宴上坦然接受刘邦恭卑的谢罪,其傲慢轻敌的思想最终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内涵挖掘:轻敌思想要不得,在任何时刻都不要忽略了对手的存在;要尊重对手、警惕对手,对对手不能过于傲慢自负。
素材2:
范增向项羽进谏,刘邦“其志不在小,有天子气,急击勿失”;项伯却劝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对此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能正确对待两人的不同建议。
内涵挖掘:要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对待不同的意见自己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
素材3:
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放弃了原先攻打刘邦的计划;鸿门宴上,范增几次暗示项羽要杀死刘邦,项羽默然不应。
内涵挖掘:做事不能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果决才是做事应有的态度。
素材4:
鸿门宴上,刘邦卑词“谢罪”,项羽便非常坦率地说出告密者是刘邦手下曹无伤,致使曹无伤被刘邦诛杀。
内涵挖掘:坦诚是有条件的,对敌人坦诚相待只能被敌人所利用;为人处世,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有点城府和心机;要保守秘密,保护投诚者,才会吸引更多人敢投靠自己。
素材5:
项羽讲究仁义,接受项伯的建议,在宴会上不忍杀死刘邦;刘邦参乘樊哙闯入军帐,斥责项羽,项羽也心存仁义,反而赐与酒肉,没有怪罪。
内涵挖掘:讲仁义是有条件的,对敌人心存妇人之仁只能被敌人所利用;仁义道德之光的闪现,如果没有仁义之心,项羽定多只是一个残暴的君王,而非后人所扼腕叹息的悲剧英雄,也不值得司马迁如此费尽笔墨为其立传。
素材6:
鸿门宴上,刘邦隐藏了自己欲王关中的真实政治意图,却推托为是小人的“细说”而致使刘项不合;樊哙闯入军帐,将谎话说得义正言辞。项羽对刘邦君臣二人的言论没有认真辨析,致使自己受到了蒙蔽。
内涵挖掘:不可轻易相信敌人,对待敌人的言论要细加辨析,以免受到敌人的蒙蔽。
素材7:
樊哙勇闯军帐,为救刘邦而不顾自己的个人安危,面对项羽也能毫无畏惧地加以斥责。项羽却对樊哙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生出惺惺相惜之情,对樊哙的无礼行为不加怪罪,反而赐酒肉、赐座。
内涵挖掘:英雄惜英雄,真性情的流露;宽容使人性显得更加伟大,真正的英雄总是能够宽以待人。
素材8:
在鸿门宴上刘邦自降身份,曲意逢迎项羽,樊哙更是将项羽与怀王相提并论,项羽的虚荣心和尊严得到大大的满足。于是,项羽出于“不忍”之心和自得之意,错失了一次杀死刘邦的绝好机会。
内涵挖掘:自矜功伐,最终不免要尝到失败的苦果;尊严不是别人嘴巴上给的,对待别人的曲意逢迎要有警惕之心;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会,识时务者方为真正的俊杰。SHAPE \* MERGEFORMAT
《鸿 门 宴》课堂探究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3、把握主要人物项羽、刘邦等的形象
一、一词多义 (C层)
(1)谢
乃令张良留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 拜谢,起,立而饮之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使君谢罗敷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
(2)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中江举帆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众议举宠为督 杀人如不能举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范进中举
举类迩而见义远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3)胜
沛公不胜杯杓 刑人如恐不胜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是故百战百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4)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为之奈何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今者有小人之言
珍宝尽有 公从之
将焉取之 子犯请击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邻之厚,君之薄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辍耕之垄上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王 长于臣
复得见将军于此 不拘于时
赵尝五战于秦 游于是乎始
于是乎河伯欣然自喜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归璧于赵
(6) 因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为
使子婴为相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不者,皆且为所虏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
二、特殊句式(B层)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此亡秦之续耳。
(3)籍何以至此? (4)若属皆且为所虏
(5)客何为者? (6)大王来何操?
(7)吾属今为之虏矣 (8)沛公安在?
(9)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探究文本(C层)
1、鸿门宴上的斗争时而紧张,时而和缓,可谓扣人心弦,其情节可概括为四起四落,请你加以分析。
             
           
         
2、刘邦见项羽时所说的话有哪几层意思?想达到什么目的? 
                                   
3、樊哙闯帐后斥责项羽的话有理有节,请你试作分析。
            
                        
4、在文中众多的人物形象中,你比较喜欢哪一个?鸿门宴答案
探究案答案
一词多义
谢:辞谢/谢罪、道歉/道谢/告诉、告诫/凋谢/致意/拒绝
举;举起/张起、挂起/攻占、攻下/拿/推举/尽/全/科举/列举/兴、发起
胜;禁得住/尽/取胜/胜利/美好的/才能出众的
之:到、往/代词/用于主谓之间/结构助词,的/代珍宝/代词/代土地/代秦国/用于主谓之间/用于主谓之间/用于主谓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到、往/代词,“我”/代词,这
于:对/比/在/表被动/和、跟/自、从/在/对/到
因:趁机/于是/趁机/经由、通过
为:担任/替、给/为……所,表被动/是/疑问语气助词,呢
1、一起:范增举玦,一落:项羽“默然不应”;二起:项庄舞剑,二落:项伯翼蔽;三起:樊哙闯帐,三落:项羽款待:四起:刘邦逃席,四落:项羽受璧。
2、有四层意思:① 先叙旧,“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② 再论眼前,“得复见将军于此”;③否定“王关中”;④把矛盾归罪于小人,为自己开脱。言辞非常谦卑,如再三称臣。目的是平息项羽的愤怒,避免遭受“灭顶之灾”,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图争霸天下。
3、 樊哙作为参乘,负有保卫刘邦的职责,闯帐表现了他的勇敢和忠心,但他斥责项羽的话却有理有节,一点也不卤莽。“有理”主要表现在:说刘邦破了咸阳,又还军霸上,劳苦而功高;遣将守关是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如今听信小人之言,“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有节”主要表现在:说刘邦劳苦功高,等待项羽的“封侯之赏”,非常尊崇项羽,甚至高于“共主”怀王;最后一句“窃为大王不取也”,规劝项羽吸取秦亡的教训,语气非常委婉。
4、人物形象
项羽
(1)勇而少谋。(当听到刘邦“欲王关中”,即怒不可遏,必“击破沛公军”,当听到刘邦一席虚假言辞之后,怒火即消,而说出告密人姓名。)
(2)沽名轻敌。(拒范增之谏,信刘邦之谎,纳项伯之言,刚愎自用,项羽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从宴会上的排座次,到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从对范增在席间想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到沛公逃席安然受璧,均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3)自矜功伐。(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处理,便轻信刘邦的屈从、臣服,便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最终遭致失败)正是项羽的这些弱点性格特征,揭示了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了。
刘邦
(1)机变狡诈的性格。(刘邦有“欲王关中”之心,但一旦危急,就笼络项伯为己用,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
(2)坚决果断。(亲往鸿门谢罪,阻止项羽进攻,能屈能伸中见大胆、果断,对曹无伤的处理则是“至军,立诛”。)
(3)虚心下问。(危急时,能听进下属意见,求教于张良、樊哙。使他处劣势而变主动。)
刘邦:有胆量有气魄,善听人言,多有心计,处事果断!
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
范增。有远见卓识,性格刚烈,他断言刘邦“志不在小”,叫项庄击杀刘邦。举所佩带玉玦,示意项羽杀刘邦。碎玉斗,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项伯。看重情义,而不易为假情义所迷惑。
张良:忠心耿耿,足智多谋。请项伯调停,使项羽气消。项庄舞剑关键时刻,他叫来了樊哙解围;“留谢”一事也处理得恰当。
樊哙:五赞。竭尽忠智,威而有胆,勇而有谋。
“樊哙闯帐”是《鸿门宴》中一个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片段,太史公用如椽巨笔,饱蘸激情,四方着墨,八面铺彩,为我们刻绘了一个忠勇神武、足智多谋的英雄好汉的形象。具体而言,我以为太史公对其心目中的英雄樊哙钦赞有五:
一赞其忠。鸿门宴上杀气腾腾,危机四伏,刘邦命悬一线,张良趋出告急,然而未等张良开口,樊哙已从其匆匆步履中窥知鸿门宴上已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焦急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份忧虑,一种机警,一颗赤胆忠心。当得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时,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势之迫,其性之急,其情之切,足见樊哙与主公生死与共、患难同当的君臣之义。
二赞其勇。心急如焚闯军帐,奋不顾身救主公。军营帷帐之内,主帅宴饮之时,肯定是重兵把守,层层设防,卫士交戟,刀剑如林。可是,十万火急之际,生死存亡之时,樊哙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闯龙潭入虎穴,也在所不辞,义无返顾。只见他“带剑拥盾”,侧盾冲撞,一路闯去,所向无敌。“卫士仆地”,“欲止不内”,可见酒宴布控严密,戒备森严,犹如铜墙铁壁一般令人望而却步,又从侧面烘托出樊哙单枪匹马勇闯军帐的强悍骁勇。三句话,三个动作,或正面,或侧面,勾画出樊哙横冲直撞,粗豪威猛的勇武形象。
三赞其威。“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几句话运用夸饰的手法,漫画的笔调,描神绘态,神韵十足,气势充沛。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樊哙的形象:火冒三丈,怒目圆瞪,热血沸腾,情绪亢奋,直视项王,咄咄逼人,怒发冲冠,忍无可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个眼露凶光,面带杀气,威震敌胆,怒杀万夫的彪形大汉。
四赞其壮。樊哙带剑拥盾,直闯军帐,说轻点是莽撞无礼的举动,说重点是武装挑衅的行为,项羽对此却不怒不责,反而一再称其为“壮士”,还赐酒,赐肉,赐坐,这种反常的表现一者见出项王糊里糊涂,敌我不分;二者见出项王坦荡直率,光明磊落。他看重的不是不共戴天,铲除异己,而是粗豪勇武,坦率直爽,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好汉,他怎么能不对眼前这位突如其来的力敌千钧,气雄万夫的壮士钦羡有加呢?项羽的钦羡、赞赏从侧面烘托出樊哙的威武豪壮、霸气逼人。有意思的是,文中还写了一个樊哙吃肉的细节。“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羽赏赐给他的是一大块半生不熟的猪腿,樊哙当即倒扣盾牌,放下猪腿,拔出宝剑,把猪腿切成几块,几下功夫,狼吞虎咽,“消灭”得干干净净。如此粗豪勇猛,如此干脆直爽,怎么能不让胸无城府同样直率爽快的项羽深深佩服呢?
五赞其智。樊哙不仅仅是一个忠勇可嘉、威壮可贾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干练、能言善辩的智士。这一点从他义责项羽的一番慷慨陈辞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樊哙喝酒壮胆,借酒发威。他瞅准时机,巧妙发难,一番理直气壮、滴水不漏的陈辞让项羽心服口服,无言以对。最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前硬后软,引君入瓮,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摧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
课后参考答案:
一、
1.D??2.B??3.A??4.C 5.C、D 6、D 7、C?8.D
9、B? 10、D? 11.C
二、
14、C 勒:统率。
15、D A、代项籍;B、代秦始皇;C、代宾客子弟。
16、B
17、A B项项梁曾经杀人与怕在栎阳被逮无关;C项“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目的是反秦;D项项梁此时已有起兵反秦的打算。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