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06 11:0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二部         编号:014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学案
学习目标:
1. 把握诗歌中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提高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
2.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掌握诗歌朗诵的一般技巧。
3、体会诗中的爱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以祖国为荣的高尚情怀。
课前预习案
(使用要求:在预习课本诵读诗歌的基础上,了解相关文学知识,并自主解决基础知识。)
1、 舒婷名片
  作者简介
舒婷,当代诗人,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原名龚佩瑜,朦胧诗的代表人物。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至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的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写作特点:
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充盈着浪漫主义 ( http: / / baike. / view / 7785.htm )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的诗 ( http: / / baike. / view / 407181.htm ),有明丽隽美的意象 ( http: / / baike. / view / 711.htm ),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人物评价:
通过古典与现代,融会素直与曲婉,深入时代与人生的潜流,找寻个我生命经验和群体情愫的契合而直启社会心理潮汐之触点:现实感伤,情志追怀,理想诉求,于清隽蕴藉之诗意境界,传达她独自深入的灵魂的歌吟,和被这歌吟洗亮了的诗性人生——传统面影与现代气质的完美融合,常态写作与个在探求的经典体现。
二、朦胧诗及其特点
朦胧诗,曾盛行于“文革”之后,是备受生活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强调内在的思维,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
三、意象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物象。作品中尤其是诗歌和散文都是组组意象构成的艺术整体。
四、给加线的字注音  (A层)
疲惫( )( ) 干瘪( ) 胚芽( ) 绯红( ) 迷惘( ) 淤滩( ) 簇新( ) 蜗行( ) 挣脱( ) 纤绳( )
5、诵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蕴含的感情。(B层)
   补充:朦胧诗派简介
  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 ( http: / / baike. / view / 2830.htm )、舒婷 ( http: / / baike. / view / 9046.htm )、顾城 ( http: / / baike. / view / 16456.htm )、杨炼 ( http: / / baike. / view / 105171.htm )等人。
  朦胧诗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 ( http: / / baike. / view / 105171.htm )、江河 ( http: / / baike. / view / 39079.htm )、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产生背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 ( http: / / baike. / view / 39079.htm )、杨炼 ( http: / / baike. / view / 105171.htm )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 ( http: / / baike. / view / 848295.htm )引起论争。“朦胧诗派”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派”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派”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课堂探究案
一、落实巩固预习案内容。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自由诵读 体悟感情  (A层)
1、舒婷笔下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祖国?
2、诗人舒婷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的感情,但作者的感情却不是单一的,分析诗人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是用哪些意象来表达感情的
(二)诵读提升 归结方法  (B层)
古语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本诗的学习,你认为诵读诗歌应注意哪些问题。
3、迁移运用,拓展训练。  (C层)
1、在《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中,作者用许多意象来表达对祖国感情,请另选一个意象,以“我是你——”的句式仿写一组句子来表达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例:我是你衣服上的一枚钮扣,永远倾听你心脏的跳动
我是你—————————————————
   ————————————————————
2、“我”和祖国荣辱与共,“我”愿为她现出一切。人和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考的,那怎样算爱国,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课后拓展案
一、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 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到不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①诗的第一节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情思。
②第二节中,诗中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两个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a.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b.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二、阅读欣赏舒婷的《这也是一切》以及顾城、北岛的几首诗。
 这也是一切 
   ——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暴风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 http: / / baike. / view / 64950.htm )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 ( http: / / baike. / view / 2393.htm )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 http: / / baike. / view / 21403.htm ),
都仅指示黑夜
而不报告曙光 ( http: / / baike. / view / 104187.htm );
不是一切歌声
都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
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
不是一切死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不是一切心灵
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
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回答(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一代人(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顾城)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