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39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39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5 17:4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秦汉的统一开启了多民族国家的新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合;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外交关系上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单元概述
唐朝《礼宾图》壁画
陕西乾县乾陵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壁画。该图表现由6人组成的礼宾行列,左边3人为唐代鸿胪寺官员,右方3人分别为东罗马帝国、高丽和东北一少数民族的使节。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思考这幅图体现了什么?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外的交流。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融合,而民族融合交融是主流。
中国古代史上民族关系如何?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朝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在秦朝的周围都生活着哪些民族?

扶余
乌桓
肃慎
匈 奴
羌、氐
夷 越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地方:南抚夷越,设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①维护了北部边疆的稳定。
②加强了对南方地区的开发与融合。
1、秦朝
霍去病墓
昭君墓(青冢)
2、汉朝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西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那些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三
汉武帝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和亲、战争、行政管理、移民军屯、朝贡贸易。
2、汉朝
和亲与战争:汉初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
东汉89年窦固北击匈奴刻铭燕然山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中央:
地方:北方 ——匈奴
《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宪乃班师而还。
左为清末《封燕然山铭》拓片局部;右为2017年蒙古国杭爱山发现的碑刻原件。
东汉89年窦固北击匈奴,刻铭燕然山;南匈奴内迁,北匈奴西迁。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分别是敦煌、酒泉、张掖、武威;
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的军政机构;
地方:西域
2、汉朝
地方:东北
设置护乌桓校尉。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屯田的影响。
抵御匈奴的入侵。
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推动了民族交流。
2、汉朝
管理方法: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设屯田官,分民屯和军屯。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北面:
汉初,和亲;汉武帝三击匈奴;东汉,南匈奴內迁,汉汉化;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战败西迁
西面:
河西走廊 西域都护府
东北:
设乌桓校尉
南面:
灭南越,设置郡县。
管理方法:屯戍政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
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
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
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和鸿胪寺。
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
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在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加强与琉球的联系。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
安南都护府
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2、唐朝
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南诏的王经唐朝加封。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安南都护府
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西北设安西 、 北庭大都护府。
北方设安北 、 单于大都护府 。
东北设安东大都护府 。
南方设安南大都护府 。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唐朝边疆管理机构:
根据所学说一说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并根据下列材料总结原因。
材料一:唐太宗“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
材料二:唐朝用有先进的经济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周边国家,落后的周边国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
特点:P61 学习聚焦 前所未有的民族大交融
原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 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吸引少数民族学习
3、宋朝
⑴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
⑵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1)背景:
1、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①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②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总制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后来总制院改名宣政院。
③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边疆管理:
中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地方:
修筑明长城防范蒙古,布置军镇。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
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设土司。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西藏:
敕封西藏僧侣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对西藏进行管辖。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2、明朝
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北方:
北方:
东北:
北方:
西北:
西南:
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地方:
北方:
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族的控制。
西北:
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巩固西北边疆。
西部:
西南:
“改土归流”。
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
3、清朝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蒙古各部
沙俄入侵
西藏
平定噶尔丹
扶持黄教,册封达赖班禅,办事大臣管理藏区
满蒙和亲,不修长城
土官制度(改土归流)
抗击沙俄签署条约
理藩院
1683年,消灭郑氏割据势力,在台湾设府
朝代 措施 趋势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两宋 元明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
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
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通婚杂居、民族改革、共同战争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和亲、会盟、交流学习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
东汉班超指派甘英
倭国来朝
徐闻
1、秦汉时期
汉朝时期的对外交往
陆上通道:
海上通道:
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从合浦郡徐闻县(广东徐闻)至印度南部。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地区。
倭国遣使来朝,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隋唐时期
2、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总体上:
隋朝:
日本使者、学生、僧人来唐,带回唐文化。
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商人往来事务。
唐朝:
怛罗斯之战,兵败大食,中国技术西传。
与西域、中亚商路畅通
陆上通道:
海上通道:
交流活跃
唐朝:
与赤土国人员往来
意义
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隋朝:
宋代海上丝路
3、宋朝
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
②海路发达:
a、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b、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4、元朝时期
元代海陆通道通畅;中外交流频繁
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仍发展。
5、明朝时期
6、清朝时期
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1793年,马戛尔尼一路受到中方热情款待,但其船队却被插上“英吉利贡使”的长幡。在他们的礼品清单上,“礼物”被改为“贡物”,……负责接待他们的大臣在给皇帝的奏折中都是说他们远在重洋,经数万里之程,历十一月之久,来向天朝输诚纳贡……这种“认知系统”决定了“天朝”从皇上到臣民只能从狄夷“向化”、主动要成为中国“藩属”的角度来理解此事。——雷颐:《天朝体系vs条约体系——清廷的应对与反思》
6、清朝时期
乾隆帝在热河接见英使马戛尔尼情形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反映出清朝何种外交思想?
天朝大国的外交思想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6、清朝时期
【参考答案】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
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合作探究】
概括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趋势、路线、内容、形式)
1、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看着这流传千年的《礼宾图》,我仿佛听到沙漠深处传来阵阵驼铃声,又宛若闻到咸涩的海风,它随着使节的队伍从欧亚非,一路飘到长安,展现着“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而我们今天提倡的“一带一路”正式传承了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和平、和睦、和谐、合作共赢、共商共建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