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大卫·科波菲尔
(英)狄更斯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 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
(1850)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情境任务:
在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背景下,“SJZ影视公司”筹划翻拍《大卫·科波菲尔》的中国版电影,为青少年提供有意义的影视作品。作为导演组成员,我们目前需要完成以下几个工作:
1.讨论节选部分的剧本情节,了解自己的拍摄内容。
2.为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选拟贴合角色的演员。
3.研究小说的背景及环境,推荐中国版电影适合的虚拟年代及拍摄地。
4.草拟一段报送国庆影展的主题推荐语。
序幕( 1-5段) :“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开端( 6-23段) :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发展( 24-44段) : 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 45-51段) : 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结局( 52-54段) :“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大卫:
在货行做童工,自食其力
为米考伯的债务忧心
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夫人
帮助米考伯夫人去典当餐具
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孤苦伶仃、痛苦寂寞、善良勤奋、重视友谊、渴望温情
(1)选角
米考伯先生 长相 滑稽、可笑
服饰 实则贫穷却硬装阔气、附庸风雅的虚荣心态
语言 好炫耀、迂腐
行为 爱虚荣、讲排场、得乐且乐
生活贫困,却又喜欢自我卖弄、附庸风雅;债务缠身,却又盲目乐观、爱慕虚荣;善良热情,却又滑稽可笑的社会底层的小职员
米考伯太太
生活艰难、不切实际(不务实)、不懂持家、爱慕虚荣、喜欢挥霍,但是善良,乐善好施,不贪小便宜,对米考伯不离不弃。她将娘家的辉煌成天挂在嘴边,虽然她的“娘家人"也并没有出现;她不懂持家之道,她用典当生活用品的钱来大吃大喝。
米考伯主义
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狄更斯总是强调他的人物的特征,他从物镜里把特征转变成增强的特征、漫画的特征。”
——茨威格《三大师传》
这类人物称作“扁平人物”,认为“扁平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来概述人物特性,具有十分明显的类型化特点,有利于读者认出他们,记住他们。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狄更斯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自己独特而敏锐的眼光观察着那个时代和社会。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2)取景
货行 ①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②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反映了人物悲惨的遭遇。③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它严重侵犯了人权,不合人道。④揭示了社会差异的悬殊,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米考伯住宅 ①“破破烂烂”“全都空空的”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迫;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了铺垫;③从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
监狱 ①突出了监狱的简陋;②米考伯先生入狱,“我”前去探监,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③讴歌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强调“仁爱”的复归。
19世纪50年代,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后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酷,剥削和压迫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社会两极分化,上层人物穷奢极侈,而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困、疾病、饥饿之苦。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黑皮鞋油作坊当童工,15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狄更斯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1822年,在英国朴次茅斯。一位父亲因还不起巨额债务而被关进了债务监狱,他年仅十一岁的儿子被迫放弃学业,不得不承担起繁重的家庭责任。他在皮鞋油作坊当学徒时,由于包装熟练,曾被雇主放在橱窗里当众表演操作,作为广告任人围观,这在他心里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从而产生了对不幸的儿童深厚的同情和坚决摆朊贫困的决心。
这个儿子没日没夜地工作,希望挣足钱好把父亲保释出来,但到了最后期限一家人仍没有把钱凑齐,父亲便被判为终身监禁。儿子痛苦极了,隔着铁护栏看着父亲泪如雨下。父亲不想因为自己的遭遇而在儿子心里留下阴影。于是他一脸平静,对儿子笑笑,月光慈爱而坚毅,说了一句让他的儿子终生难忘的话:“孩子不要哭,太阳将永远照在我肩上!”
这个孩子就是狄更斯,日后写出了《双城记》和《孤星血泪》等世界名著,并被誉为关国近代文学史上唯一可以和莎士比亚比肩的大作家。多年后,他在一本传记中写道:“当时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和与众不同的人。”
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
心灵的回响: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第1段)
心灵的回响:
我每天都往来于塞德克和黑衣修士区之间,吃饭时间就到偏僻的街上转悠,街上的石头想必都让我那双孩子的脚给踩坏了。我不知道, 当年在霍普金斯船长的朗读声中,一个个从我面前走过的人里,有多少人已经不在了!现在,每当回忆起少年时代那一点点挨过来的痛苦岁月,我也不知道,我替这些人编造出来的故事中,有多少是被我想象的迷雾笼罩着的记得十分真切的事实!可是我毫不怀疑,当我重返旧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 (第54段)
人物视角:
(1)故事由“我”来叙述,以“我”的经历为主线,真实可信,条理清晰,契合小说自传性回忆的特点。
(2)以“我”的视角感知周围世界,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
(3)通过“我”这个孩子所感受到的种种温暖与痛苦,表达对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使小说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如果文中后来的“我”有机会给从前的自己写一封信,试想他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2.作者狄更斯写“我”(大卫)的经历,他最想倾诉的对象和表达的想法是什么呢?
“狄更斯想对……说:……”
对话争鸣
论点:只要敢于扼住命运的喉咙,就可以取得人生的辉煌。
大卫年幼时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着。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经常在想初心是什么。
《好了歌》中看透红尘俗世的豁然 玄奘跨越千山万水求佛的坚持 大卫·科波菲尔听从姨婆所说奉行终身的“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 希斯克利夫般对初恋至死不渝的爱,抑或是参与冰桶挑战不是为了作秀而是让更多人关注渐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