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复活
学习目标
1.把握全文的情节,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一生都在追求自然、平静的生活,他一生中大多数的时光都是在远离莫斯科的自己的庄园中度过,并热心进行解放农奴的实验,但结果却是失败和内心的孤寂。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背景介绍
聂赫留朵夫年轻时在基督教的复活节之夜引诱姑妈家女仆少女玛丝洛娃,导致其怀孕并被赶出家门,继而走向堕落沦为妓女。多年后玛丝洛娃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被审判的对象正是从前被自己引诱的女人。他以此作为反省的起点,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在帮助玛丝洛娃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接触了解到更多无辜的苦役犯和高贵的政治犯,从而对自身所处的寄生者、剥削者阶层产生批判意识。而被判流放西伯利亚的苦役犯玛丝洛娃,虽然一度沦为卑贱的妓女,但在公爵赎罪式关心照料的诚意与善意感化之下,恢复了天性中的善良纯真。在故事的结尾,流放途中的玛丝洛娃恰恰出于深厚的爱情,没有答应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选择嫁给了政治犯西蒙松。他们二人都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作品介绍
本文节选自《复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草婴译。这里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描写的是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忏悔自己当年的罪恶、请求她宽恕的场景。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
题目解说
文章分析
想一想: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15段):写玛丝洛娃认出了到监狱探望自己的聂赫留朵夫。
第二部分(16-70段):写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交流,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想唤醒她的本性。
第三部分(71-78段):写聂赫留朵夫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
这篇文章怎么划分层次结构?
1、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前后不一,刚见面时称“您”,后来称“卡秋莎”“你”,这是为什么
“您”,是因为马斯洛娃并未认出他,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感。更重要的是,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见玛丝洛娃的,是来请求她饶恕自己的,所以他选择用“您”来称呼玛丝洛娃。
后来,聂赫留朵夫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突然改口称玛丝洛娃为“卡秋莎”“你”,是因为那时聂赫留朵夫已经坚定了赎罪的信念,对她的感情“不带丝毫私心”,并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因此对玛丝洛娃的称呼也由“您”改为“你”,少了客气生疏、犹豫不决,而多了一份怜惜、果敢和坚定。
2、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激动、真诚
厌恶、反感
失望、动摇
理解、爱怜
2、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解析
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最终,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玛丝洛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3、品读描写玛丝洛娃外貌和六次微笑的语句,分析玛丝洛娃形象。
①、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②、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3、品读描写玛丝洛娃外貌和六次微笑的语句,分析玛丝洛娃形象。
第一次,“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第二次,“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第三次,“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
第四次,“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第五次,“她鄙夷不屑地微笑着”。
第六次,“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小结:外表沧桑而病态,精神堕落而麻木,纯真不再,丧失尊严、安于堕落、得过且过的既可悲又可怜的形象,但仍有残存的俊俏和神采,没有完全泯灭良知和混淆是非观念,灵魂深处潜藏着能量。
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4、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一个被凌辱的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
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5、“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5、“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6、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什么特殊含义?有人认为这里的“复活”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丝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整部作品的相关情节、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观点一:“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1.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2.典型意义: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课文节选部分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
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自我完善。
观点二:“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1.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2.玛丝洛娃“复活”的典型意义。
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杜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观点三: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小说结局曾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斯泰的“复活”情感与思想。
小说主题:
主题: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托尔斯泰的《复活》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①生动的细节描写。
②独特的讽刺手法。
③突出的心理描写。
写 作 特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