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列宁格勒的树》课件+教学设计+练习+素材(打包11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列宁格勒的树》课件+教学设计+练习+素材(打包11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06 18:41:37

文档简介

《列宁格勒的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采用对比的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列宁格勒人民人格的高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列宁格勒的树》是一篇战争题材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体会世界并不太平,理解战争的残酷,列宁格勒的人民的坚强和自尊,课前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图片、文字资料.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反馈.通过课件展示一张张战争灾难画面和一组组惊人的数据:战争让母亲悲痛欲绝,妇女、孩子流离失所,战场上尸体遍野,“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整整围困了900天.三个轮回的严冬,900个日夜的战云密布……有这样不放弃尊严的人,有这样精神高贵的人,列宁格勒的树可以被战火烧焦,但决不会被人民砍伐.” 面对列宁格勒这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们,同学们的敬意油然而生.拓展延伸教学环节中有两个组的同学还将目光聚焦到伊拉克、阿富汗等战乱不已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直观的照片、数据、文字资料的介绍,同学们从内心发出了感慨:战争太残酷了!人类社会要进步,必须携手努力,铸剑为犁,共谋和平与发展.?
《列宁格勒的树》
阅读教学的起点应是 “学生的心灵” 。我认为主要还应从作品的文学性进行审美欣赏,从 当代人的角度进行解读。我认为这才真正激发起对作家及作品的热 爱,才能真正披文及人,指导人生。
情景描述: A 生说: “我体会到了烘托、象征手法的魅力。 ”
B 生说: “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励, 增强了人们斗志。
C 生说: “我觉得苏联人民真是真了不起! ”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 ,也是我没有 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 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 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 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 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 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 悟与见解。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谈课文的写 法,有的心灵的感悟。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 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凸现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 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 学生的精神领域。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 义和价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实 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因此,我们在语文教 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人 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 的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需要。
三、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 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 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 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多角度、多方位理解,从不同角度 去欣赏。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 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现阶段的学生没有那种被摇动、被推 动,更没有灵魂被唤醒的感觉,却感到越来越像工厂、流水线生产 的同样的产品,生产力在不断的提高的同时,学生的生存空间去却 越来越小。现在的教师大多没有承担起灵魂导游者的责任,更多的 充当的是知识的灌输者。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过 程中担当起引导学生灵魂的责任。
《列宁格勒的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采用对比的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列宁格勒人民人格的高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群体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与人格的高贵。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时代背景。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
可在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火炮妄图一举拿下列宁格勒这座城市,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
这是一次“铁钳式”围困。
当时的列宁格勒交通中断、水电停止,食物极度短缺,每人每天只有125克黑面包,气温低至零下40度,每天约有700多人冻饿而死。
列宁格勒几乎成了一个死城。
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残酷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2.1万余人。
(二)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用不同的标记
勾画出你不认识的字。勾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勾画出表现列宁格勒人民生存状况的句子。
1、学生读完以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
踉跄(liàng qiàng)  冻馁(něi)
2、需要积累的词语:
不堪回首 战云密布 阴云惨淡 魔剑高悬 座无虚席
(三)探究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最使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讨论交流:
2.重点讨论分析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
本段写了悲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多地描写、渲染,只是用平静的笔触进行了简洁地叙述,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是哪三个细节呢?
明确:小棺材、冻馁而死的孩子、旧铺板。
作者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既没有女士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寒冷对她脸色和躯体的效果,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殊性。
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
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叙述来说明问题,我们同样被打动了。看来,打动人心不光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样能产生感动的效果啊!
4.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比,请同学们说说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在最艰苦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5.列宁格勒的人为什么“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起了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树”是国家的、集体的财产!宁愿饿死冻死也不动国家的东西是根本,
是道德底线,是精神的高贵,是人格的高贵!
6.文章是在讴歌列宁格勒的树吗?
写树,实则写列宁格勒的人们,他们用生命保护了树,树成了他们尊严与高贵的象征。
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点,作者又例举了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列宁格勒的人们的一些生活状况:剧照贴满大街小巷,剧院天天夜里开演,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未间断……
补充; 一辆车满载面包送往前线时被炮弹击中,饥饿的群众捡起面包在车上摆好,无人私自拿过一块面包。
寒冷的冬季,列宁格勒人奇迹般地在拉多加湖面上开辟了一道冰上公路,通过这条 “生命之路”,运进粮食,运出伤员,战胜了严寒和饥饿。

苏联人民冒着枪林弹雨,将粮食和军需物资不断地送上前线,士兵们仍能常常吃到热腾腾的饭菜。他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最喜欢合唱下面的歌曲:
侵略者向列宁格勒呼啸而来,
遇到坚强抵抗而失败,
敌人,你快给我从列宁格勒滚开!
教师总结:多么坚强高贵的人们啊,在厄运、苦难面前,他们仍从容地、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一群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精神强健的人,正因为他们具有树一样的坚韧挺拔的精神,才有了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的辉煌。
在世界历史上,
也许再也找不到
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
人性的光芒!
战火可以摧毁他们的家园,
但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他们屈服!他们是不可战胜的!
〔附〕板书设计
对比
魔剑高悬 精神强健

《列宁格勒的树》
教材分析
《列宁格勒的树》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中的一篇文章。
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 作者主要用的是叙述手法,叙述得很简练,很少用描写,渲染,但是仍然不乏动人之处。被法西斯围困了900天,公民们变卖了一切可以变卖之物,以求温饱,免得在饥饿和寒冷中失去生命。这是一般的叙述。接着就出现了一个镜头:一个妇女拖着一具小棺材,里面躺着她的冻饿而死的孩子。没有多久,这个衣裳单薄的女士,自己也冻僵在街头。而那棺材简陋,是用旧铺板钉成的。这个镜头似乎有点描写,但是非常简洁,简洁得和叙述差不了多少,只有必要的三个细节:小棺材,冻饿而死的孩子,旧木板。除此以外,什么细节也没有了,既没有女士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寒冷对她脸色和躯体的效果,也看不出作家感情的特殊性。但是作者似乎无意于此,他追求不是煽动感情,而是在以叙述来说明问题。他采用的方法不是强烈的抒情,而是叙述中对比: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在最艰苦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文章主要就是以这样的对比手法来感动人的。但是作为一篇文章,光有这样的对比似乎还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础上,又采取了一种手法来加以补充,这就是说明和议论的手法: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这样就把主题提高了一个层次。
《列宁格勒的树》
观评记录
??? 今天上午第三节,在观课室听了连志敏老师讲的《列宁格勒的树》一文,感觉讲得很好,很实在,是一节较成功的语文课。
??? 长期以来,语文课到底怎么上,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新课改实施十年后的今天,大家仿佛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回归文本,赏析语言。连老师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典型的紧扣文本,赏析语言课。学生读文,概括文意。教师范读,引入情境。品读精彩语句,赏析优美语言,普通话标准,板书设计规范。
连老师尤其做得好的是对“树”这一形象的分析。这个问题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学生能否深入理解课文,关键是对“树”的含义理解。连老师深入浅出,采用让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一方法,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了它的含义。然后,又紧扣文本,深入探讨为什么把“树”作为全文的中心来写,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写作。在讲课过程中,连老师对本文衬托的写法,也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讲解。
??? 我感觉连老师这节课的欠缺之处是,对课文诵读的处理有些简单化了,不如多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来读文,在读书中理解课文,在读书中感悟道理。
《列宁格勒的树》
课堂过程中,我设计了一段用学会的手法写片段的环节:
请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
温馨提示:
?环境描写 (寒冷)
?外貌、神态描写
(母亲的神情、衣着单薄)
?动作描写(踉跄)
④细节描写(小棺材、旧铺板)
⑤心理描写 (母亲会怎么想)
要求:任选1--2处描写
50--100字之间
A生:年轻的妇人踉跄地向前走着,左手拿着小铁铲,走在通向公园墓地的路上。最终,她终因体力不支倒在地上,可她仍用一只手按住地面,另一只手拉着小棺材艰难地前行,厚厚的雪地上留下一只只血手印和棺材拖行的痕迹;她倒下了,晶莹的雪花洒在她的脸上,朦胧中,她好像看见了孩子甜美的笑脸···寒风凛冽,两旁的树木巍然起立,向她肃然起敬。
B生:刺骨的寒风吹过来,年轻母亲冻僵的身体还是经不住颤抖,她看向她冻死的孩子,眼神中充满了痛苦,那个可爱的小人,曾经活蹦乱跳的天使,现在安静的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年轻母亲将冻僵的手指颤抖着抚向死去孩子的脸庞,曾经红扑扑的小脸已变得苍白。年轻慕青抬起头,眼中充满了迷茫与痛苦。突然,她看见了树,那些遍布城市依然郁郁葱葱的树,眼神又变得坚定起来,神圣起来。风又吹来,树枝随风摇摆,她仿佛看见死去的孩子在笑着向她挥手···
C生:她望着灰白色的天空,绝望的想:“哦,我可怜的孩子!”但当她看到了接到旁郁郁葱葱的树木时,她转念又想:“不,孩子,你并不可怜!英勇的战士们正在这茂密的树林里浴血奋战!”这是,她觉得好像鲜血都涌了上来,浑身充满了力量,渐渐地她举得耳畔的风似乎越来越小了,眼前凄惨的世界越来越模糊了,但她却清晰的看到她的孩子和胜利的战士们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冲她微笑!
课件17张PPT。李专列宁格勒的树 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火炮妄图一举拿下列宁格勒这座城市
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 。
这是一次“铁钳式”围困。
当时的列宁格勒交通中断、水电停止,食物极度短缺,每人每天只有125克黑面包,气温低至零下40度,每天约有700多人冻饿而死。
列宁格勒几乎成了一个死城  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残酷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
据史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2.1万余人。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用不同的标记
标画出你不认识的字。
标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思考:文中哪8个字可以概括当时人民生活的环境?读准下列字音
踉 跄 冻 馁 凝 眸

郁郁葱葱 佐 证
zuǒ zhèng móuněiliàng qiàngyù cōng 需要积累的词语:不堪回首
战云密布
阴云惨淡
魔剑高悬
座无虚席
郁郁葱葱 请找出最使你感动的语段。
有感情地读一读,品一品,并说出你的体会。请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温馨提示:
?环境描写 (寒冷)
?外貌、神态描写
(母亲的神情、衣着单薄)
?动作描写(踉跄)
④细节描写(小棺材、旧铺板)
⑤心理描写 (母亲会怎么想)
要求:任选1--2处描写
50--100字之间 一辆车满载面包送往前线时被炮弹击中,饥饿的群众捡起面包在车上摆好,无人私自拿过一块面包。
寒冷的冬季,列宁格勒人在拉多加湖面上开辟了一道冰上公路,运进粮食,运出伤员,战胜了严寒和饥饿。最喜欢合唱歌曲:
侵略者向列宁格勒呼啸而来,
遇到坚强抵抗而失败,
敌人,你快给我从列宁格勒滚开! 人们冒着枪林弹雨,将粮食和军需物资送上前线。士兵们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精神强健 人格高贵列宁格勒的女演员仍然坚持演出 这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
列宁格勒的树可以被战火烧焦,但决不会被人民砍伐!
在世界历史上,
也许再也找不到
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
人性的光芒!
------英国的《旗帜晚报》《列宁格勒的树》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培养 出能够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公民,我们还要让我们所有的人,成 为幸福的人” 。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活 态度和价值观念。语文教学中更应该要以人为本,体现它的人文性。
作为教师,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让文本教育走向现实教育, 对这一课的教学重视背景,这似乎是对原作的尊重,但从现实来看, 凭空增添了距离感,反而让大多数学生逃离。阅读教学的起点应是 “学生的心灵” 。我认为主要还应从作品的文学性进行审美欣赏,从 当代人的角度进行解读。我认为这才真正激发起对作家及作品的热 爱,才能真正披文及人,指导人生。
情景描述: A 生说: “我体会到了烘托、象征手法的魅力。 ”
B 生说: “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励, 增强了人们斗志。
C 生说: “我觉得苏联人民真是真了不起! ”
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 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 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 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 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 2 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 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 悟与见解。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谈课文的写 法,有的心灵的感悟。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 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凸现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 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 学生的精神领域。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 义和价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实 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因此,我们在语文教 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人 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 的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需要。
三、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 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 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 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多角度、多方位理解,从不同角度 去欣赏。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 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3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现阶段的学生没有那种被摇动、被推 动,更没有灵魂被唤醒的感觉,却感到越来越像工厂、流水线生产 的同样的产品,生产力在不断的提高的同时,学生的生存空间去却 越来越小。现在的教师大多没有承担起灵魂导游者的责任,更多的 充当的是知识的灌输者。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过 程中担当起引导学生灵魂的责任。
《列宁格勒的树》
相关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者的内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研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