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据统计,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现有孔庙1300多座,每年孔子诞辰日都有祭孔活动,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自1984年以来,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一届“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誉为中国最能代表汉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
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儒学出现(源头)汉代: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宋明: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与心学)明清:批判继承,具有时代特色,焕发新的活力。魏晋隋唐:受到挑战秦朝:受到沉重打击 (焚书坑儒)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一)“百家争鸣” 的含义历史纵横: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
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小说家(二). 出现的时代背景: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儒家:孔子(春秋) 孟子 荀子道家:老子(春秋) 庄子 法家:墨家:墨子 商鞅、韩非子 (三).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表现)(四)“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变革一、孔子和早期儒学孔 子
(前551-前479 )1、孔子和儒学的创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四年,旨在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注: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别人前面;有收获的话,他得在别人后面,这可以说是仁了。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注: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理的事不做。体现了保守思想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注:(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注:“用政令来教导百姓,用刑法来管束他们,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用德行教化百姓,用礼制去约束他们,百姓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 体现了民本思想(1)政治思想A.“仁” 的学说B.以德治民(包含民本思想) (2)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教学方法(3)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C.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克己复礼(保守)(4)人性论上:主张 “ 性相近”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名言赏析连连看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孟 子 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2、孟子(1)主要思想A.提倡“仁政”学说 B.“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C.人性论上,提出“性本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名言赏析3、荀子荀 子 荀况,即荀子,号卿。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 (1)主要思想A.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评价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B.提出“君舟民水”论断(体现民本思想)C.人性论上,提出“性恶论”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哀公》 二、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主要思想① “道”是世界万物本源,这是他的思想核心。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②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③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什么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可以解释宇宙万物,是一成不变的。名言赏析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材料二: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注:所以,有与无相互产生,难与易相互形成,长与短相互衬托,高与低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配合,前与后相互跟随。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 材料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注:人民生活艰难,因为统治者赋税重,所以发生饥荒。人民难以统治,因为统治者胡作非为,所以难以统治。人民不再怕死,因为统治者为了自己而不顾人民死活。 “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他主张将“天道”的自然特征运用于人类,使施政者具备“柔弱”、“无为”的品格和风貌:淳朴、纯洁、不自以为是、不固执己见、不扰民、以百姓之心为心等。 无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什么是“无为而治”?概念阐释材料二: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理想王国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谈谈你对老子哲学思想的认识。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庄子主要思想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三、法家思想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A.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严刑峻法统治人民B.提高君主权力,迎合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结果呢?——法家理论可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天下大乱,15年便灭亡。历史启示?①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由于“法治”过度导致暴政,使秦朝短暂而亡。法家思想的影响 四、墨家的主张墨家的基本主张 (代表平民利益) ①“兼爱”
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墨 子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请指出:墨子的思想核心,并说明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分析其积极意义。没有阶级等差反对不义战争任人唯贤而不以亲兼爱”“非攻”“尚贤”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知识升华现实问题历史化典例1展示 法家:应该制定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制度,对浪费水电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可以成立一个督查队,对浪费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一旦发现就采取有力的惩罚措施。 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 儒家:谁浪费水电就要找他谈话,给他讲道理,让他意识到浪费水电是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只要内心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并清楚浪费行为是不符合礼的规范的,这样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道家:采用无为的办法,再维持一段时间,等水电部们停水停电后自然就会让浪费者体会到浪费的后果,这样就会让其内心树立起节约的意识。 墨家:加强节约意识的宣传,树立节约意识。要身体力行,做节约的模范,利用自身优势制作节约用水的各种工具。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现实问题历史化典例2展示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的是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D2、下列有关孔子“仁”的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②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即爱人也
④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愿望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 ②③④B
3、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于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4、战国时期墨家显赫一时,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们拥护
B、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
C、墨子主张选贤任能深得士人拥护
D、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扩大DD 5、孔子概括“知天命”的年龄是( )
A.二十岁 B.三十岁
c.四十岁 D.五十岁
6、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社会大变革DB7、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行严刑峻法。他所依据的理论的创始人是( )
A、墨子 B、庄子 C、韩非子 D、荀子
8、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身上有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C、韩非子”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CB9、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C10、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备受推崇的原因是( )
①适应了当时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需要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 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D问题2、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1)时代:
(2)目的:
(3)观点孔子处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孟子、荀子处于封建社会形成的战国时期。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孟子、荀子-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史书载,他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为什么不受推崇? 1、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显然不合时宜;2、诸侯争霸,讲究实力和暴力,着眼于利益,孔子“仁”的主张同样不能满足诸侯国君的需要。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