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春秋至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经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单元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指导思想)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①背景(原因):
A、客观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B、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什么是“无为而治”?概念阐释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指导思想)
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吸取 秦亡的教训,缓和阶级矛盾。
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③具体政策:与民休息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轻徭薄赋)“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对外 与匈奴“和亲”;
对内 轻徭 薄赋 ;西汉初期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④根据材料说出汉初“无为”的作用有哪些?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母马)者而不得会聚。”
—《后汉书.食货志》积极:经济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1)原因(背景):
社会潜伏着危机: ①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②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
(2)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3)出路:采取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
分析汉武帝从“无为”向“有为”转变的原因,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4)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政治:必修①:P12、P14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P17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军事:课外补充: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哪个学派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畅所欲言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①法家: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②易导致暴政不适应形势的发展②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墨家:③道家:④儒家: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贡献:创制新儒学体系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新儒学“新”在哪里 ?
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
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主张(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要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 ——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思考: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中,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摒弃的? 评价积极消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对统治者)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3、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三、“独尊儒术”提出的影响 ——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事
(3)教育方面:
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③在郡县设立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古代的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在长安兴办太学。
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太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从隋朝起政府设国子监。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
国子监既是官署(中央的教育管理机关 ),又兼有高等学府的性质。至清代变为只管考试,不管教育的考试机构;图为北京的国子监牌楼。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北京国子监历经元、明、清三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国子监中的孔子像2.西汉大兴儒学教育的影响三、“独尊儒术”提出的影响 ——儒学成为正统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提高儒学地位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异彩纷呈——法家思想,严刑峻法——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春秋战国秦 朝西汉初汉武帝时知识巩固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3.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4.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6、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关系时,下面四人的结论,比较正确的是
A. 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7.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A8、《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这段史料:①反映了汉代儒家的思想观念②留下了后人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③表现了封建史学家写史的局限性④古史对天象的记载缺乏研究价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9.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
①举贤良对策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C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学思之窗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不单纯是为尊儒,其真正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于是所有其他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他也都会吸取。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并说明理由。深入探究 有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