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1.2 水的组成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认识水的组成;知道氧气和氢气的检验方法;知道可燃性气体在燃烧之前要验纯。
科学思维:在电解水的实验过程中,初步学习如何观察实验并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记录实验过程及现象;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探究实践:通过学习水的组成科学探究史,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体验科学验证的过程。
态度责任:通过对相关化学史的学习,认识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意识到正确的思想观念对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
01 电解水实验
1.(2023八下·金华开学)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
B.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C.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
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答案】C
【详解】A. 纯净的水几乎不导电,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此选项正确;
B. 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则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此选项正确;
C. 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此选项错误;
D. 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此选项正确。
故选C。
2.(2023七下·宁波期中)用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②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④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详解】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导电性,正确;
②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乙试管与电源正极相连,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确;
③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甲试管与电源负极相连,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气能燃烧,正确;
④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不是质量比,错误;
综上所述,描述中正确的是:①②③;
故选D。
3.(2023八上·绍兴期中)如图是电解水的示意图。关于电解水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时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B.理论上若得到8mL的氧气,可同时得到16mL氢气
C.水中加入少量硫酸可增加导电性
D.与电源负极连接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答案】D
【详解】
根据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多,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是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可简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A、电解时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说法正确;
B、由电解水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理论上若得到8mL的氧气,可同时得到16mL氢气,说法正确;
C、硫酸在水能离解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纯水几乎不导电,水中加入少量硫酸可增加导电性,说法正确;
D、与电源负极连接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多,是氢气,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法错误。
故选D。
4.(2024八上·浙江期末)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预先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2)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入B气体中,能看到的现象是 。
(3)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 增强水的导电性 木条复燃 同一条件下,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溶解的量多一些
【详解】(1)电解水实验中,实验前预先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加快反应的速率,故填增强水的导电性。
(2)由图可知,B气体是电解水时生成的体积小的气体,为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入B气体中,能看到的现象是木条复燃,故填木条复燃。
(3)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的原因可能是同一条件下,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溶解的量多一些,则试管中的氧气的体积小一些,故填同一条件下,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溶解的量多一些。
02 水的组成
1.(2023八上·金华期中)如图是水电解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电解属于物理变化 B.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C.水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答案】D
【详解】A、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水的电解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不是物理变化,错误;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水分子中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错误;
C、水不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由分子构成的,错误;
D、水通电时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
故选D。
2.(2023浙江·期中)图甲、乙是电解水的实验及电解时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现象上分析:a、b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
B.从性质上分析: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从宏观上分析: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发生变化
【答案】A
【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a、b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故说法正确;
B、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多,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故说法错误;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组成的,故说法错误;
D、水电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都没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故说法错误。
故选A。
3.(2023八上·绍兴期中)有关水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
B.这个微观示意图说明了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C.这个微观示意图可以解释获得的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两倍
D.该实验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答案】D
【详解】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的,说法正确;
B、由水分子的构成可知,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说法正确;
C、通过微观示意图可知,生成的氢分子与氧分子的个数比为2:1,则得到的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两倍,说法正确;
D、水通电时,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该实验证明了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说法错误。
故选D。
4.(2024八上·浙江期末)如图1为电解水实验装置,请问答下列问题:
(1)通电时,与图1中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是 。
(2)水电解过程可用图2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填字母)。
【答案】 氧气/O2 ACB
【详解】(1)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通电时,与图1中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或O2);
(2)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水电解的过程中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顺序是:ACB。
1.【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析。
【解答】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故答案为:D。
2.【答案】D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产生新的分子,原子重新组合,分子由原子构成,不是由其他分子构成。
【解答】A. 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A错误;
B.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错误;
C. 水分子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只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C错误;
D. 水电解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分子即氢分子和氧分子,D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电解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即水分子先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即正确顺序为①②③④。
故选A。
4.D
【详解】水电解时电源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若电源正极产生气体体积为5mL,则电源负极产生气体应为10mL;若电源负极产生气体为5mL,则电源正极产生气体为2.5mL。故选D。
5.【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分析。
【解答】A. 甲试管中收集到的是氢气,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该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能增强水的导电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而,不是质量比,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D
【解析】【分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够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生成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大约等于1:2,据此解答。
【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a中生成的气体的体积是b中生成气体体积的2倍,由此看出,实验已经开始一段时间,故A错误;
B.该实验能够证明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故B错误;
C.实验中a、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2:1,故C错误;
D.在水分解的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氢原子与氧原子的数目不发生变化,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A
【解析】【分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大约为2:1。
【解答】A.图中所示的一个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因此表示氧分子,故A正确;
B.水分解生成氧气与氢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氧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不能说明水里面有氢气和氧气,故C错误;
D.从图中看出,负极与正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对水的电解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为氧气体积的2倍,则M为氢气,N为氧气。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氢气,则与负极相连的产生气体M,故A错误;
B.通电后,生成氢气的速度大约是氧气速度的2倍,故B错误;
C.气体M、N的体积之比为2:1,故C错误;
D.检验M、N分别为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D正确。
故选D。
9.B
【详解】A、纯水几乎不导电,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左边注射器内与电源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气没有助燃性,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左边的注射器与电源负极相连,生成氢气,右边的注射器与电源正极相连,生成氧气,则左边气体是右边气体的2倍,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只有两个注射器内原始液面和电极长度相同,才能正确的反映生成气体体积的多少,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详解】A、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可以表示为:,故A正确。
B、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氢气、氧气,体积比约为2:1,故B正确。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a管的气体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b管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的更旺,故C错误。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D正确。
故选C。
11.【答案】(1)氢气;氢、氧元素
(2)
【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根据反应产物确定水的物质组成。
(2)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的产物确定分子构成,从而得到生成物模型。
【解答】(1)根据图1可知,试管1中气体的体积大于试管2中气体体积,则试管1内的气体为氢气。因为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
(2)该反应的生成物为氢气和氧气,根据化学式H2可知,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根据O2可知,氧分子由2个O原子构成,如下图所示:
12.【答案】(1)甲;负
(2)16
(3)氢和氧
(4)C
【解析】【分析】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在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为1:2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的液面高于乙,说明甲中的气体体积小于乙,故甲中产生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与甲连接的A是正极,B是负极
(2)电解水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为1:2,氧气的体积是8mL,则生成氢气的体积为16mL
(3)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有氢和氧组成
(4)A.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A错误
B. 电解水产生了氢气和氧气,产生了新物质,故是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B错误
C. 根据电解水的微观模型
可以看出产生氢分子和氧分子个数比为2:1,C正确
D. 加热的情况下 ,水不会分解,D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1)甲 负 (2)16 (3)氢和氧 (4)C
13. b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是否复燃,若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 ②③① 氢气
【详解】(1)根据电解水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约为2:1可知,通电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两玻璃管内的液面下降,如图甲所示。则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在b管内,该气体较少是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b管中气体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是否复燃,若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
(2)水分子离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与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与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乙图中电解水的微观过程进行正确排序②③①;
(3)在电解水实际操作中,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通常大于2:1,其原因是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则在相同条件下,氢气更难溶于水。
14. 增强水的导电性 排尽 B、C中的空气 负极和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A中液面上升 点燃注射器中的气体
【详解】(1)纯净的水几乎不导电,步骤①,在水中加入硫酸的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2)步骤②的目的是排尽 B、C中的空气,以收集到纯净的气体。
(3)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步骤③中的现象有:两极上均有气泡冒出,负极和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A中液面上升。
(4)C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步骤④中检验C中生成气体的方法是:点燃注射器中的气体,观察到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15. 相同时间收集氢气的体积 b 温度、溶液浓度 加快;随着水的电解,溶液浓度变大,电解速度加快
【详解】(1)通过比较表中数据可知,本实验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收集的氢气的体积来反映水电解的快慢;
(2)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以判断正极收集到的为氧气,其体积与氢气相比为1:2,故b接的是正极,收集到的气体为氧气;
(3)由实验①③中的数据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电解的反应速率加快,由实验①②中的数据可知,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水电解的反应速率也在加快,故影响水电解的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溶液浓度;
(4)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水被不断电解消耗,使得溶液的浓度增大,故反应速率加快。
16.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不是一种元素) 为电解水提供思路(为定量研究水的组成提供方向) 点燃气体,看到淡蓝色火焰 A B
【详解】(1)基于卡文迪许和拉瓦锡的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或者水不是一种元素。
(2)拉瓦锡重复卡文迪许实验,将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点火后,有水生成。并证实水是氢气与氧气反应后的唯一产物,为电解水提供思路。
(3)氢气是可燃性气体,点燃时会出现淡蓝色火焰。
(4)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后生成水、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可以为水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提供证据,但是水变成水蒸气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与水的组成性质无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1.2 水的组成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认识水的组成;知道氧气和氢气的检验方法;知道可燃性气体在燃烧之前要验纯。
科学思维:在电解水的实验过程中,初步学习如何观察实验并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记录实验过程及现象;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探究实践:通过学习水的组成科学探究史,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体验科学验证的过程。
态度责任:通过对相关化学史的学习,认识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意识到正确的思想观念对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
01 电解水实验
1.(2023八下·金华开学)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
B.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C.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
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2023七下·宁波期中)用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
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②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
④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
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2023八上·绍兴期中)如图是电解水示意图。关于下列电解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时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B.理论上若得到8mL的氧气,可同时得到16mL氢气
C.水中加入少量硫酸可增加导电性
D.与电源负极连接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4.(2024八上·浙江期末)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预先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2)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入B气体中,能看到的现象是 。
(3)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的原因可能是 。
02 水的组成
1.(2023八上·金华期中)如图是水电解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电解属于物理变化 B.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C.水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2023浙江·期中)图甲、乙是电解水的实验及电解时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现象上分析:a、b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
B.从性质上分析: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从宏观上分析: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发生变化
3.(2023八上·绍兴期中)有关水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
B.这个微观示意图说明了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C.这个微观示意图可以解释获得的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两倍
D.该实验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4.(2024八上·浙江期末)如图1为电解水实验装置,请问答下列问题:
(1)通电时,与图1中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是 。
(2)水电解过程可用图2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填字母)。
1.在水的电解实验中,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 )
A.观察水分解的现象 B.研究水分解产物的性质
C.探究水分解的条件 D.验证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2.如图是水电解时的微观粒子模型,由该图可知(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水分子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水电解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分子
3.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4.电解一定量的水,当某一电极上产生5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 )
A.2.5mL B.10mL
C.10mL或15mL D.10mL或2.5mL
5.用图所示装置电解水,一段时间后的现象如图所示。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甲试管收集到的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B.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 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D.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8:1
6.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现象表示实验还未开始
B.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实验中a、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质量比为2:1
D.水分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不发生变化
7.图是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的是氧分子
B.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C.该实验说明水里有氢气和氧气
D.负极与正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是2∶1
8.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气体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正确的是( )
A.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气体N
B.通电后气体产生的速度相同
C.气体M、N的质量比为1: 2
D.检验M、N气体可证明水的组成
9.如图所示,小宁利用注射器进行电解水的创新实验,其中电极插入注射器筒内。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B.左边注射器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左边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
D.两个注射器内的原始液面、电极长度要保持一致
10.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可以表示为:水 氢气+氧气
B.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a管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得更旺,b管的气体被点燃
D.由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11.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根据图1和图2回答问题。
(1)图1是电解水的实验,试管1产生的气体是 ,这个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2)请在图2中用“”、“”表示反应后的生成物模型。
12.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 (选填”甲”或”乙”)试管中生成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应该接电源的 极。
(2)如果该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mL,则生成氢气的体积为 mL。
(3)电解水实验说明水由 组成。
(4)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水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B.电解水反应是物理变化,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
C.水电解后,产生的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在加热的情况下,水也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13.如图甲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乙是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局部)。回答问题:
(1)通电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两玻璃管内的液面下降, 如图甲所示。则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在 (选填“a”或“b”)管内,检验b管中气体的方法是 。
(2)请将乙图中电解水的微观过程进行正确排序 。
(3)在电解水实际操作中,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通常大于2:1,其原因是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则在相同条件下, (选填“氢气”或“氧气”)更难溶于水。
14.化学探究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验证水的组成。
【实验步骤】
①先用大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2%的硫酸溶液,从A中的大圆孔注入。
②用两个橡胶帽塞住右边两个出气口,用带针头的小注射器分别在出气口1和2处抽气,液面上升,直至水充满正负两极。
③接通电源,待C中气体体积达到最大刻度时,关闭电源;仔细观察实验装置中的现象。
④分别用带针头的注射器抽取气体并检验。
【交流与反思】
(1)步骤①,在水中加入硫酸的作用是 。
(2)步骤②的目的是 。
(3)步骤③中的现象有:两极上均有气泡冒出, (任写一种)
(4)步骤④中检验C中生成气体的方法是 。
15.水电解时,常会在水中加入一些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水电解过程中氢氧化钠本身不会变化),从而加快电解速度。为探究影响水电解快慢的因素,小乐做了如下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编号 温度/℃ 时间/秒 溶液浓度 氢气体积/毫升
① 15 60 2% 22.2
② 15 60 5% 33.1
③ 30 60 2% 26.0
④ 30 60 5% 38.9
(1)本实验可以通过比较 来反映水电解的快慢。
(2)若原先两个量筒中都装满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液面如图示,则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接线柱是
(选填“a”或“b”)。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写影响因素)都会影响水电解的快慢。
(4)结合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实验的进行各组产生氢气的速度将如何改变,并写出理由
。
16.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对水的组成进行过研究。
材料1: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认为:水是一种元素。
材料2:卡文迪许发现,将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点火后,有水生成;还定量研究发现:2体积氢气和1体积氧气恰好生成1体积的水蒸气。
材料3:拉瓦锡重复卡文迪许实验也得到水,并证实水是氢气与氧气反应后的唯一产物。
他还对水进行分解实验,制得并命名了氢气,并定量称量水和氢气质量。
材料4:尼科尔森和卡里斯尔做了水的电解实验并检验了产物。
根据上述材料和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基于卡文迪许和拉瓦锡的实验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 。
(2)拉瓦锡的水分解实验对后续研究有什么启示? 。
(3)检验氢气的操作方法及现象是
(4)为了使人们确信水由什么组成,有利证据是 。
A.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后生成水
B.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C.水变成水蒸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