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课堂小结一、开基创业
二、探索道路
三、教育的春天初形体系曲折发展成就辉煌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开基创业(文革前)
1.拉开序幕:
2.制定方针: 3.初具规模: 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①接管改造旧教育;②教育面向工农,面向国家建设①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②倡导“两种教育制度”①形成体系
国民教育: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
教育模式: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
②培养人才
③推动建设思考〔学思之窗〕,回答问题。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主要表现在: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各级各类学校规模扩大;
在校生人数增长较快;
中等教育发展最快,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人才等。新中国头17年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参考答案:1、表现: (1)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2)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2、影响: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人才缺乏
2.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3、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动乱中的教育清华门被砸北大校长被批斗南宁市民欢
送知青下乡1、重归正轨:邓小平肯定、整顿、恢复、组织、倡导 p1012、蓬勃发展: 科教兴国;
“三个面向”⑴指导方针⑵具体措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举,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举
“211工程”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希望工程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⑶成就三、教育的复兴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1991年4月,《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深入安徽大别山区采访,在众多的泥孩子中发现一双闪亮的“大眼睛”,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推出了全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表——“大眼睛姑娘”苏明娟。她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苏明娟本人也得到了希望工程的资助,先后在家乡读完小学和中学后,2002年又被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录取,成为一名大学生。 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安徽省金寨希望小学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民办教育小结我国教育经历怎样的历程?有何经验教训?历程:
开创基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教育
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
经验教训: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从国情出发;
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如战后日本德国)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巩固练习(1)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D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是
A.科教兴国 B.教育革命 C.三个面向 D.信息高速公路
A3)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①“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提出②“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创办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④完善教育立法⑤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B1.(2009浙江文综卷,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高考题选 高考大揭密--------选择题易错分析
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5题)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补充诊断:①社会热点是科技兴国, 解题的关键是对时间的把握。A项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文革结束之后;C项提出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D项提出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②克服此类错误需要在平时加深教材知识的解读
【答案】B 2.(2008年广东单科,1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尝试命题1(2011年1月江门市高三调研10题)张建国是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下列关于他经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1954年,张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58年,张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
C.1976年,张建国参加全国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D.1984年,张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我国正式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
【答案】C尝试命题3(2011年3月广州市一模19题)“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人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解析:选B.史学的第一要素是时序性,本题基本上是考重大史事的时间。题目是“1978年春天”,A是1978.12,B“邓小平复出”是1977.7,“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是1977年底至1978年春,C是1995年,D是1993年。尝试命题4(2011年3月揭阳市一模18题)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
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
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
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根据所学,“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他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本题选B项。A项改革开放确立和D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都在1978年;C项是在1981年,与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不符。3.(08海南历史,25)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