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新知导入
这种图案是怎样产生的?
生活中,在平静的水面上,下落的雨滴激起层层涟漪,形成了复杂而美丽的图案。
新知讲解
一、波的叠加
在介质中常常有几列波同时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改变各自的运动特征呢?
观察波的叠加现象
在一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在绳上分别产生相向传播的两列波(图3.4-1甲)。
观察两列波的传播情况。
图3.4-1波的叠加
新知讲解
一、波的叠加
可以发现,两列波在彼此相遇并穿过后,波的形状何相遇前一样,传播的情形也和相遇前一样(图3.4-1戊)。
波的独立传播:即各自的波长、频率等保持不变。
事实表明,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特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就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图3.4-1丙)。
图3.4-1波的叠加
观察波的叠加现象
在一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在绳上分别产生相向传播的两列波(图3.4-1甲)。
观察两列波的传播情况。
新知讲解
一、波的叠加
两列周期相同的波相遇时,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会发生什么现象?
新知讲解
二、波的干涉
观察水波的干涉
水槽中,波源是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的两根细杆,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细杆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这两个波源发出的是频率相同的波。两列波的振动方向也相同,水面质点的振动都沿上下方向。由于两根细杆是同步振动的,所以它们振动的相位差保持不变(总是0)。
图3.4-2水波干涉图样
现象:这两列波相遇后,在它们重叠的区域形成如图3.4-2所示的图样: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类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时稳定的。
怎么解释上面观察到的现象呢?
如图3.4-3,用两组同心圆表示从波源发出的两列波蓝线圈表示波峰,黑色圈表示波谷。蓝线圆与黑线圆间的距离等于半个波长,蓝线与蓝线、黑线与黑线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图3.4-3波的干涉的示意图
①把相应的振动最激烈的质点连起来,为振动加强区;
②相应的振动最不激烈或静止的质点连起来,为振动减弱区;
③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区是相互隔开的。
怎么解释上面观察到的现象呢?
如图3.4-3,用两组同心圆表示从波源发出的两列波蓝线圈表示波峰,黑色圈表示波谷。蓝线圆与黑线圆间的距离等于半个波长,蓝线与蓝线、黑线与黑线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图3.4-3波的干涉的示意图
注意:
(1)振动加强的区域振动始终加强,振动减弱的区域振动始终减弱。
(2)振动加强(减弱)的区域是指质点的振幅大(小),而不是指振动的位移大(小),因为位移是在时刻变化的。
波的干涉: 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振动方向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的现象叫做波的干涉。
图3.4-3波的干涉的示意图
产生干涉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
声波也能发生干涉。
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干涉和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判断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常用方法
①条件判断法
振动频率相同、振动步调完全相同的两波源的波叠加时,设某点到两波源的距离差为Δr。
①当Δr=k·λ(k=0,1,2…)时为加强点。
②当Δr=(2k+1)· λ/ 2 时为减弱点(k=0,1,2…)。
若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则上述结论相反。
②现象判断法
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该点为加强点;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则为减弱点。
若某点是平衡位置和平衡位置相遇,则让两列波再传播T/4,看该点是波峰和波峰(波谷与波谷)相遇,还是波峰和波谷相遇,从而判断该点是加强点还是减弱点。
例题
例1:当两列水波发生干涉时,如果两列波的波峰在P点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质点P的振幅最大
B、质点P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
C、质点P的位移始终最大
D、质点P的位移有时候为零
ABC
例题
例2:(多选)如图表示两个相干波源S1、S2产生的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相遇。图中实线表示某时刻的波峰,虚线表示的是波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e、f两点的振动介于加强和减弱之间
B、a、c两点的振动加强,b、d两点的振动减弱
C、经适当的时间后,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置互换
D、经半个周期后,原来位于波峰的点将位于波谷,原来位于波谷的点
将位于波峰
AC
总结提升
波的叠加
波的干涉
原理
波的干涉
现象
定义
产生条件
判断方法
课堂检测
【练习1】(多选)波源甲、乙分别在一根水平放
置的绳的左右两端,两波源发出的波在绳中的传
播速度均是1 m/s。在t=0时刻绳上的波形如图 所
示(两波源均只发出半个波)。则根据波的叠加
原理,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当t=2 s时,波形如图①所示;当t=4 s时,波形如图②所示
B、当t=2 s时,波形如图①所示;当t=4 s时,波形如图③所示
C、当t=2 s时,波形如图②所示;当t=4 s时,波形如图③所示
D、当t=2 s时,波形如图②所示;当t=4 s时,波形如图①所示
ABD
课堂检测
【练习2】(多选)如图所示,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振幅为A、频率均相同的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此刻M是波峰与波峰的相遇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N两处的质点始终处在平衡位置
B、随着时间的推移,M处的质点将向O处移动
C、O、M连线的中点是振动加强的点,其振幅为2A
D、从该时刻起,经过四分之一周期,M处的质点到达平衡位置,此时
位移为零
ACD
课堂检测
【练习3】在下图所描述的时刻,M是波峰与波峰相遇的点,是凸起最高的位置之一。
(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起最高的位置在向哪个方向移动?是不是M质点在向那个方向迁移?M质点在哪个方向上运动?
(2)指出图中哪个位置是凹下最低的位置(只需指出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凹下最低的位置在向哪个方向移动?
(3)由图中时刻经过时,M质点的位移有什么特点?
1、教材78页练习与应用;
2、对应章节练习册。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