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上
论语》十二章
第二单元第五课
《论语》十二章 《论语》 《大学之道》 《礼记》 《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 《老子》四章 《老子》L
《庄子》」 家 《墨子》}墨家
《五石之瓠hù》 《兼爱》
单元导学
儒 家 道
德国思想家卡尔 ·雅斯贝尔 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 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 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 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 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苏格拉底,以色列先知、释 迦牟尼等,他们创立各自的思 想体系。
中国:
春秋末年百家争鸣时期。
轴心时代
课堂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
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 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 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实际上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
而已。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 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方技家。
百家争鸣
课堂导入
作者介绍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
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 人,
汉 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思想核心是仁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入 仕。
礼
治’
孔子的思想
· “仁”作为《论语》的核心概念,包括孝、弟
(悌)、忠、信、礼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 础。
子贡问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仲弓问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樊迟问仁:爱人
· 仁是一个人的根本。自身修养仁德,进而把爱延
伸到相应的社会群体中。人正是在实施仁爱的过
程中获得尊重,并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 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 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 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 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周代分封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本 来是其中的一种爵位。后来它作为一种称谓保留下来, 成为对有道德、有学问、有地位之人的尊称。
“仲尼”古代兄弟排行次序:
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子”,这里指孔子。
伯是老大;仲是第二;
文学常识
大家来看黑板,一起读一读题目,大家有没有 注意到,“论(1n) ”的读音,这个字不是应该 读四声论(làn)吗 为什么大家都读二声 哪位同 学知道为什么 而“语”又是什么意思呢
论在这里是整理、编纂的意思,语是说话的意 思。那么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整理、 编纂对话的内容,这就合上了《论语》是记录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所以,《论语》是 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49 2章,今天咱们 就来学习其中的十二章。
题 解
课文研读
第一章 动词,吃饭 勤勉 对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 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 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 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形容词作动 词,匡正
有道德的人
靠近、接近
并列连词
对于工作勤劳敏捷,对于说话要小心谨慎
状语 谓语 状语 谓语
状语后置中,最重要的是“介词”。
1. 谓语+【介词“于”+名词】以其无礼于晋
2.谓语+【介词“以”+名词】申之以孝悌之义。 3.谓语+【介词“乎”+名词】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状语后置”
敏于事而慎于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就有道而正焉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
,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阐 明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重在排除干扰
重在实践锻炼
重在虚心请教
文本探究 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好 学
【第二章】
表假设,如果
子曰:“人而不 仁 ,如 礼 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怎样对待礼呢 “如….…何”意为“把….怎么样”
》) 【注释】八佾(yì): 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 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译 文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他怎样遵守礼仪制度呢 人如果 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呢 ”
第三章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知道、懂得真理
孔子说:“在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
去,也没有遗憾。”
课文研读
译 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只通晓利益。”
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第四章】
课文研读
形容词作名词,
第五章 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 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 相类似的错误。”
(《里仁》)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形容词作动词, 向.……看齐
主语谓语宾语
用“自”作宾语,是宾语前置的常见形式。
如“自视甚高”“自杀”“自信”“自救”“自 律”等,都属于宾语前置,都是从文言中继承而
产的。
“宾语前置”
自省:自己反省(宾语+谓语)
应该为:(自己)反省自己
课文研读
第六章
质朴、朴实 华美、文采 虚饰,浮夸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孔子说:“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 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
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才是君子。”
彬,然后君子。”
他》) 超过 粗野、鄙俗
《 雍 文质兼备、
配合适当的样子
课文研读
第七章 读书人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 毅,任重而 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把 . … . . 当 做 停止 并列连词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 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 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 很重大吗 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
课文研读
第八章 堆土成山 盛土的竹筐 停下来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 ,吾止
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名作动,填平洼地即使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
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 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 进的。”
子 曰:“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 …的人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 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同“智”
第九章
课文研读
课文研读
第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称赞 施行 一旦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条目,细则
“请问其自。”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聪明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实践,从事
请事斯语矣。”
课文研读
从孔子的回答看,达到“仁”的境界的纲领是什么
是克己复礼,即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克 己对内,复礼对外,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 自觉地遵守礼,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
非礼勿视_克制 非礼勿听 自 己 非礼勿言要求 非礼勿动 自己
追求。
对内
克己
复礼
对外
合乎礼
由己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其‘ 恕 ’乎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宽恕(《卫灵公》)
子贡问:“有什么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 ” 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 自己不想要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第十一章
一个字
课文研读
定语 中心语
定语后置,汉语语法,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 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称之为定语后置。(中心词一般是名词)
“定语后置”
一
有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
文言句式
①马之干里者《马说》 日行干里的马
二、“中心词+定语+者”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
① 村中少年好事者②客有吹洞箫者有吹洞箫的客人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处在高高的朝廷,
三、“中心词+之+定语” 退隐在偏远的江湖
①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岳阳楼记烽利的爪牙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健强的筋景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标准格式)
课文研读 第十二章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那 激发人的感情
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 《诗》可以兴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讽刺时政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近 近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第一、四 、六章
第二、七、九、十章
第三、八章
第五、十一章
论君子与小人
① 论“ 仁 ”
② 论“道”
③论修己与待人
整体感知,梳理概括
1.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图的空缺内容。
论学《诗》的重要性-第十二章
《论语》 十二章
语句
基本观点
敏于事而慎于言
谨言慎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① 自我反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重义轻利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 表里如一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追求真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③ 勇于担当
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④ 锲而不舍,进止由己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有智仁勇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⑤ 自我约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德之心
2、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一 些观点,请根据文本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整体感知,梳理概括
1、阅读课文中关于“仁”的章句,分析孔子的“仁”包含了哪些 内涵。
①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②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 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③仁爱思想的一体两面是“恕”与“忠”。
小结
2、根据《<论语>十二章》的有关章句,总结孔子认为“君子” 应具备的品格。
①崇德重仁。
②遵从礼乐。
③重义轻利。
④好学笃行。
⑤文质彬彬。
⑥内省不疚。
小结
2、《〈论语〉十二章》在说理上运用了哪些方法 请简要分析。
①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深刻的道理。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等。
②运用对比手法,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
③运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等。
表达技巧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
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 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 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小结
“可”包含了闻道的欣悦、殉道的宁静与平 和,用语寻常却极其隽永。
“彬彬”形容两者配合得十分适当,既不偏 胜于文,也不偏胜于质,不偏不倚,恰到好 处。叠字的使用,很有形象感。
“譬如”一词表明堆土成山,运用比喻手法, 说明功亏一篑的深刻道理,只出现喻体,未出 现本体,给人很多联想。
朝闻道,夕死可矣。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
1、《论语》语言精微、凝练、隽永,又不乏生动,请结合这一
特点品味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