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6 08:4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春季学期学习效果评估
八年级历史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李晓明同学搜集到下面三幅历史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 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
B. 抗美援朝
C. 解放西藏
D. 大炼钢铁运动
2.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上地政策。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
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
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 政策的决定》 以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农民问题基本政策。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A. 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 B. 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
C. 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 D. 调整后农民都拥有土地所有权
3. 下表主要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钢产量 发电量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年增长率 60% 35.2% 3.7% 4.7%
A. 我国建立了比较均衡的工业体系 B. 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C. 计划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 D. 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4.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下列哪一法律文件出自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1956年,一名资本家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位资本家描述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大跃进”
C. 公私合营 D. 农业合作化运动
6. 大会期间周恩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大会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群路线。此次大会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C. 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D.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7. 从1956年到1966年,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取得的成就是( )
A. 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B. 实现了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C. 成为重工业强国 D. 第一块国产手表在天津诞生
8. 绘制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同学在整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奋斗历程时绘制的党史年代尺,其中第④处的内容是( )
A. 中共七大 B. 八七会议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9.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世界银行前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是因为( )
A. 人民公社体制趋于瓦解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C.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D. 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
10. 1969年5月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B.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D.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11. 大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次大会是( )
A. 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12. 2022年召开的中共二十大上提出以( )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A. 渐进式 B. 跨越式 C. 中国式 D. 国际式
13. 如下两幅图片展示的历史场景,最适合归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人民解放 B. 民族独立 C. 祖国统一 D. 建党伟业
14. 右图是某班制作的“历史展板”的主要内容,其主题是( )
A. 民族政策 B. 法治建设 C. 制度创新 D. 祖国统一
15. 下表反映了当时广大台湾同胞( )
1987年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情况统计表(部分)
电影公司或电视台 飞腾公司 中华电视台 台湾电视台
影片或栏目 《跨过海峡》 《返乡探亲》 《落叶归根,海外返乡行》
A. 对“九二共识”的认同 B. 渴望能到祖国大陆经商
C. 享受到两岸三通的便利 D. 充满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16. 1975 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对此,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道:“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战略侦察手段,可以为中国的战略导弹确定目标,并能监视别国的军事部署和调动情况……”该报道旨在强调中国“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
A. 冲击了两极格局 B. 增加了国防实力
C. 开创了航天科技 D. 增强了民族自信
17. 1949年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这表明新中国
A. 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C.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 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孤立政策
18. 下表是我国部分年份国内生产总值表(单位:亿元),其中2000—2010年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 )
时间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6年
产值 3678.7 18667.8 100280.1 401512.8 744127.2
A. 加入世贸组织 B. 设立经济特区
C. 发展乡镇企业 D. 改革国有企业
19. 如图是某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的学习目录。由此判断本课的主题是( )
A. 国防建设迅速发展 B. 文化园地百花齐放
C. 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D. 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20. 1954年周恩来指出,目前的任务是要发展生产、加强国防建设,这需要强健的身体。体育运动不只是为了个人的身体健康,也是政治任务。可见,当时体育运动的宗旨是( )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实现体育兴国 C. 坚持和平民主 D. 支援抗美援朝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6分,共46分)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一个梦想,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建设篇】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纪元。
——李忠杰主编《共和国的足迹》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1952年、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思想引领篇】
材料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是什么?我国宪法的性质是怎样的?
(2)材料二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4)材料四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什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22.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材料二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材料三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小平
(1)材料一中“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次会议提出的历史性决策是什么?这次会议前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2)材料二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我国最早开放经济特区是哪些?深圳经济特区的“经验”是什么?
(4)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23.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外交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材料二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1955年)
材料三 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筑梦中国》解说词
材料四 2023年5月,中国和中亚五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一致认为中国同中亚五国保持富有成效的全方位合作,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心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周恩来在哪次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
(3)请用两个事例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是怎样“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5)列举出两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举办重要国际会议。
三、问答题(共14分)
24.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一次会议最早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一次会议上?
(2)2021年我们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3)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新发展理念指的是什么?
(4)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至少写出两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