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复活(节选)》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 《复活(节选)》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6 09:2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复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导入
主题
了解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小说梗概
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农奴少女玛丝洛娃,又将她遗弃,使之后来堕为妓女并被人诬告谋财害命而判流放。成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因良心受谴责而帮她,并准备与她结婚来赎前罪。玛丝洛娃虽受感动,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而与另一犯人西蒙松结婚,而聂赫留朵夫最后也抛弃了贵族生活,从而使二人的灵魂得以“复活”。
01.
02.
03.
04.
开端(1-21)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高潮(44-58)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获得好处
发展(22-43)
聂赫留朵夫恳求玛丝洛娃原谅,但被拒绝
结局(59-78)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聂赫留朵夫:
“忏悔的贵族“
思想与性格发展三个阶段
理想阶段
堕落阶段
复活阶段
理想阶段:这时的聂赫留朵夫善良真诚,追求一切美好、纯洁的存在,他真挚地爱着农奴少女玛丝洛娃。作者描述聂赫留朵夫此时的高尚不仅是为了和他以后的堕落作对比,也是为了表示他具有固有的美好的品质
男女之间的爱情总有达到顶峰的时刻,到了这个时刻,就既没有自觉、理性的成分,也没有肉欲的成分了。
堕落阶段:聂赫留朵夫同其他贵族青年一样过着荒奢空洞的人生,他依靠家族的田产来支撑他糜烂的寄生生活,对异性纯洁的爱情逐渐消退,深深伤害了玛丝洛娃。
“那时候他认为精神上的人才是真正的我;现在则认为强壮而精力充沛、
兽性的我才是他自己。”托翁认
为这是“动物的人”压倒“精神
的人”的阶段
他已经养成了过奢侈生活的习惯,而且他觉得他不能离开这种生活,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他已没有青年时代的那种信念,那种决心,那种一鸣惊人的虚荣心和愿望了。
复活阶段: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重逢,并走上赎罪和复活之路。他圈点自己所犯下的罪恶,认清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为玛丝洛娃四处奔走。“我觉得,每隔一段时期做一下“灵魂的扫除”是很有益的事情,它能让你自醒自重,同时使你的生活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这时的聂赫留朵夫在精神的复活中逐渐找回心灵的慰藉和灵魂的归宿。托翁认为这是“精神的人”压倒“动物的人”的阶段,聂赫
留朵夫的人性“复活”了,爱也“复活”了
他憎恶他一直在其中生活的那个圈子,憎恶那个为了保证少数人的安乐生活而让千百万人受苦并千方百计加以掩饰的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人看不到也不可能看到这些苦难,从而也看不到自己生活的残忍和罪恶。
人物赏析
两个词的对比:“你”是一种亲切的称呼,可以拉近距离。而“您”则代表一种恭敬,带有一种距离感,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隔阂。
聂赫留朵夫在决心重拾良知,救赎自我并拯救自己的灵魂之后找到了自己曾经诱奸又抛弃了的玛丝洛娃,想要请求她的饶恕。但是他很难再去面对那个自己如此粗暴对待过的玛丝洛娃,玛丝洛娃在巨大的打击之后选择了堕落,成为了一名妓女,后来又被诬告,入狱成了现在的苦劳犯。聂赫留朵夫初见这么一个因为自己而堕落的灵魂,感到羞愧,不敢开口,非常紧张,不知道怎么用词。“我想……想见见您”。
后来,聂赫留朵夫在与玛丝洛娃交谈之后,发现玛丝洛娃再也不同以前了,她的灵魂早已死去,她自里而外的丑恶让聂赫留朵夫产生了犹豫,他不知道该不该再继续去救赎她。但是他的良知此时占了上风,他知道自己应该为先前的罪恶赎罪。于是他迫切想要拉近与她的距离,不仅用到了她的小名卡秋莎,还用到了“你”字,但是结果却是遭到更加厌恶与排斥。“真怪!”玛丝洛娃说道,带着拒人以千里之外的眼神。聂赫留朵夫于是不敢说话了,称呼又换成了“您”字。
由此可见,聂赫留朵夫两个称呼的犹豫体现的是不仅仅是他对于玛丝洛娃态度的反应,更是他内心一种矛盾的体现,可见托尔斯泰观察与思考的细致。
聂赫留朵夫称谓变化
聂赫留朵夫:
“忏悔的贵族“
“当初他年纪很轻的时候原是赫伯特 斯宾塞的热烈的信徒”。把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给农民,他对土地的态度是具有先进性的。在爱情方面。他对姑母家的半养女半婢女卡秋莎的感情起初是真诚而热烈的,但三年后,当他参军做了军官路过姑母家的庄园时,军队的腐化生活已经使他变成了一个专爱享乐的利己主义者。他诱奸了曾热恋的卡秋莎。
“此后他在罪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此时的他也早已抛弃了自己曾经的信仰打算接受母亲的土地遗产。法庭上和玛丝洛娃重遇后涅赫留多夫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他并未完全泯灭的良心开始复苏。他认清自己的劣行,决定改过自新, 自此踏上忏悔之路。他先是为无辜的玛丝洛娃奔走伸冤,并决定与其结婚。在这个过程中涅赫留多夫还多次探监, 了解到了大量的冤案。他认识到了沙俄社会中官僚机构的腐败、黑暗 以及专制制度的残酷。
涅赫留多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 形象。不仅忏悔自身, 而且为整个阶级的罪恶而忏悔,但他无法真正地投身于人民的行列中。涅赫柳多夫出生贵族。 在上大学时,他思想进步、 怀着满腔抱负。
尤其在西伯利亚与政治犯们的接触让他彻底看清了社会人吃人的本质。 “人吃人的行径并不是在森林里开始,而是在政府各部门、各委员会、各司里开始的,只不过在原始森林里最后完成而已” 。 然而他却无法提出可行性的方法来冲破这种桎梏, 只能在《福音书》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对比涅赫留多夫大学同学谢列宁的麻木冷漠, 涅赫留多夫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他道德上的“复活” 。
然而,涅赫留多夫却无法像西蒙松、克雷利佐夫等革命者一样真正地走上推翻专制统治的道路,这是他思想与行动的不彻底性所决定的,在这个人物身上更多地是寄托了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的不抵抗主义。 同时也折射出托尔斯泰自身世界观的矛盾。这个人物具有自传性质。
“他们把一个女人送进单人牢房关了七个月不料她什么罪也没有,只要说一句话就把她放出来了” 。 除此之外在自己的庄园涅赫柳多夫真正地意识到农民贫困的根源在于土地被地主贵族所有。他身体力行把土地分给农民。此时的涅赫柳多夫已经立足自身, 看到了整个阶级的罪恶并为此而深深忏悔。 他最终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而跟马斯洛娃到西伯利亚。可以说涅赫柳多夫是从一种本身就带有点怜舍的赎罪心理逐渐升华到反省自身乃至代表的阶级的忏悔。
玛丝洛娃:
被唤醒的灵魂
善的信念就像黎明前的一只飞鸟,它带我们翱翔黑暗,跨越山丘,在枝头畅想希望的未来,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光明。其实生活就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渴望,渴望不断地上升,不断地改变自己。我们眼见玛丝洛娃无辜受伤、日渐堕落,如明珠蒙尘,令人心生不忍。但源自内心的热望与爱的本能驱使她重拾信念,拨开云雾获新生。即使受尽苦难,也依然回归人性中最美好的地方。
人物鉴赏
第一阶段
玛丝洛娃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纯粹出于职业习惯的笑。例如第二段中的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以及第三段中的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第二阶段
她认出聂赫留朵夫后沉浸在痛苦回忆里的笑,以第九段中 “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为标志。此后很长的篇幅都未再提及玛丝洛娃的笑,这与她痛苦的心境相吻合。
直到第43段突然出现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笑容——“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这里的“嫌恶”出自对聂赫留朵夫“赎罪论”的不屑与反感。聂赫留朵夫的说辞在她的眼里就如同 “既然没有面包吃,为什么不吃肉呢” 一样荒诞——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不能满足,又何谈良知呢 而“妖媚”也许是她的样貌特征,也许是本能地想讨好有钱人,不想惹上麻烦。至于“可怜”,一方面是出于对自身境遇的顾影自怜,另一方面也因为不得不讨好曾经的相好、同时奸污自己的人,而感到的悲哀。
由此可见,第二阶段的笑更多是玛丝洛娃在笑自己的悲哀。
以玛丝洛娃的“笑”为线索
玛丝洛娃经过长久的思想斗争后,决定利用聂赫留朵夫的市侩的笑,以第44段 “就因为这个缘故,他向她妖媚的笑了笑。” 尤为明显,之后出现的53段中的“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也是如此。而第65段中的“她鄙夷不屑地微笑着” 是玛丝洛娃要完钱(利用完)后流露出的对聂赫留朵夫“想要拯救她”的不相信、可笑。在底层社会摸爬滚打多年,玛丝洛娃早已认识到人性的丑恶,内心麻木,自然不可能轻易相信一个贵族冠冕堂皇的说辞,反倒会怀疑他是否另有所图。玛丝洛娃早已对身处的世界绝望,于是,在文章的末尾,她再次封闭内心,“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总的来说,玛丝洛娃由起初的职业假笑,到沉浸过往痛苦的苦笑,最后决定利用聂赫留朵夫,再次麻木自己的狡黠的笑,她始终选择逃避问题,不愿打开内心。课文中的她,既可怜,又可悲。
第三阶段
玛丝洛娃原本是兼具美丽、纯洁与善良的美好存在,却因人性的黑暗而堕落。她自小失去父母,只能寄养在农场主家里,过着半养女半婢女的生活。在被聂赫留朵夫欺骗之后,她意识到上流阶层的欺骗与卑鄙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被赶出家门后,孤苦伶仃的她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任人踏践自己的尊严,沉沦在社会的黑暗之中。
之后,聂赫留朵夫与她重逢。他感受到她天真活泼的人性已经消失。聂赫留朵夫确信美好的人性依然潜伏在玛丝洛娃身上,决心“唤醒她的灵魂”。在聂赫留朵夫向她提出结婚的请求时,她愤怒地斥骂他,发泄压在心里的满腔苦怨。这种愤怒的爆发是玛丝洛娃精神重生的第一个征兆,表明她麻木的心灵开始重新感受。
总结人物形象
在流放西伯利亚的途中,玛丝洛娃认识到自己其实向往更加平等的感情,并和一位革命者结为伉俪。受丈夫的感化,玛丝洛娃的内心渐渐有了对新生活的热切渴望,她想同他们一样做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人。至此,玛丝洛娃真正获得新生,她的灵魂彻底复活。
如何理解小说题为“复活”
研读文本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对其罪行的道德与情感的审
判、
对其人性与精神的唤醒
社会身份的认同与人格的
尊重、物质补偿与援助
答案“复活”的含义 : -是聂赫留朵夫良心、道德上的复活,暗示着玛丝洛娃以后精神上的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