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学习目标
1. 通过圈点批注等方法,深入品味文本的语言美。 2.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3. ′了解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理解并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情感 表达。
一 、跟随镜头,走近“故都”
2024年7月27 日,这一特殊的日子也将载入我们的史册。因 为“北京中轴线”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无疑是我 们最鲜明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接下来,让我们先跟着VR镜头, 来感受我们的大美北京。
【VR 全景看东四胡同 |#70年我与新中国同行#大美北京
系列⑦】
二、初读文本,感受“故都秋味”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 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 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朗读情感:缓慢、悠长、沉郁、怅惘、深情
思考1: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秋天 有什么特点 请在文本中找到
相关词句来回答。
二、初读文本,感受“故都秋味”
思考1: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秋天 有什么特点 请在文
本中找到相关词句来回答。
故都的秋
(特别地)清、净、悲凉。
思考2:文题中的“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属于北方,
作者开篇也提到了北国的秋,那么作者为什么不以“北国的秋” 或“北平的秋”为题
“故都”和“北平”两个词语都给我们交代了描写的地点,
“北国”只是表明了大致的范围。相比“北平”“北国”来 说,以“故都”来修饰“秋”,不仅带有一种文化韵味和历 史沧桑感,更能体现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而“秋”是全文 写作的重点。所以,以“故都的秋”为题更便于表情达意。
二、初读文本,感受“故都秋味”
三、细读文本,揣摩情感
思考1:第一段总说了北国的秋天的味道,表达了对它的深 情眷恋,文字中哪些字词句流露出对故都秋浓浓的深情
度副词的使用 转折中流露浓浓深情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 北国
沓、停顿使得顿挫起伏、舒缓深沉、意味深长
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
特殊词语的使用
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但草木 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 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
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 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 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 回味不永。 ……
三、 细读文本,揣摩情感
思考2:作者写故都北平的秋,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部分都提 到南方之秋呢
对比、衬托 北国之秋的
“清”“静” “悲凉”
对北国之秋的 向往、眷恋之情
整体上写对南国
之秋的感受——
慢、润、淡
补写对南国之秋 特异地方的感受
三、细读文本,揣摩情感
赏析下列句子,品味其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 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 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 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三、细读文本,揣摩情感
赏析下列句子,品味其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
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 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 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 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于清静、闲 暇 中见 内心的落寞、悲凉
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
三、细读文本,揣摩情感
赏析下列句子,品味其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视 觉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 触觉 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 听 觉 软的触觉” 嗅觉
以景显情,
明写环境之静,
暗写心境的宁静。
“清”
“静”
北国之秋的景物 特点 小标题
感情
小组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以此梳理作者所写北
国之秋的景物及其特点,并给相应的画面拟写一个小标题,体会作者景 语背后的情感。
四、探究文本,体悟眷恋之情
四、探究文本,体悟眷恋之情 北国之秋的景物 特点 小标题
感情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驯 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 花(朝荣)的蓝朵 高远、清凉、 空荡、落寞 秋晨院景图
悠闲、落寞、悲
凉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 条扫帚的丝纹 细腻、清闲、 落寞 秋槐落蕊图
欣喜、闲适、落
寞、悲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衰弱、常见 秋蝉嘶鸣图
悲凉
凉风后的秋雨,雨后天睛; 雨后的都市闲人 急促、清凉、 悠闲 秋雨奇味图
宁静、悲凉
枣子、柿子、葡萄 普通、很常见 秋果奇景图
对故乡的思念与
眷恋
对比选文 作者与北平的关系 所选北平景物及特点
对北平的情感
《 故 都 的 秋 》
《想北平》
阅读老舍的《想北平》,运用圈点旁批的方法与郁达夫的《故都的
秋》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老舍眼中的北平和郁达夫眼中的北平有何不同 ,体悟作品蕴含的人文情感,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五、梳理整合,拓展提升
1.阅读老舍的《想北平》,运用圈点旁批的方法与郁达夫的《故都
的秋》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老舍眼中的北平和郁达夫眼中的北平有何不 同,体悟作品蕴含的人文情感,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想北平
老舍
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 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 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 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 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 我 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
五、梳理整合,拓展提升
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 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 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 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 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
已 。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 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 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 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 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 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
五、梳理整合,拓展提升
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 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 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 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 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 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 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
“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 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五、梳理整合,拓展提升
对比选文 作者与北平的关系 所选北平景物及特点
对北平的情感
《故都的 秋》 南方人眼中 北国的秋天 描绘的是故都普通人家日常的生活 场景,师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环境, 既不稀奇,也不富贵,但有着一股 老北京特有的悠闲、自如,又有一 点落寞感觉
赞美了故都的自
然风物,抒发了
向往眷恋故都之
秋的真情以及对
祖国的热爱
《想北平》 与“我”血肉相 连的北平 将北平和欧洲四大“历史的都城” 相比较,从整体结构、建筑格局、 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 北平的好处。体现了北平动中有静、 快乐安适、布局合理、物产丰富、 贴近自然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北 平深挚的、纯净 的、真诚的爱
五、梳理整合,拓展提升
2.都说“革命之士”多豪迈,请结合资料链接,说说为什么身为现
代作家、革命战士的郁达夫也像古人一样“逢秋悲寂寥”,笔下的故都 之秋一片“清”“静”“悲凉”呢
资料链接: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 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 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 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 是,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痕寥的苦闷生活。1934年7月,郁达 夫“不远干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 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
五、梳理整合,拓展提升
都说“革命之士”多豪迈,请结合资料链接,说说为什么身为现代 作家、革命战士的郁达夫也像古人一样“逢秋悲寂寥”,笔下的故都之 秋一片“清”“静”“悲凉”呢
明确:“言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的秋“清”“静”“悲 凉”,正是他内心情感的写照,也是他不自觉地“以情驭景”的结果。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当局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连年大战,民不聊生, 导致他思想苦闷。
②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使然。郁达夫三岁丧父,两次婚变,两次丧子,体 验了生活更多的艰辛,养成了忧郁、沉寂的性格。在日本十年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 辱和歧视,为他增添了更多的苦闷。
③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所致。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 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通世文学”;作者认为,对于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 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故都的 秋姿、秋色、秋味,交融着郁达夫个人的不幸遭际、心路委曲。在作者心中,“悲 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他整个人生的感受,时代的写照。
五、梳理整合,拓展提升
1. 本文中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有独特的感受,其实每个人对于秋都有着 与众不同的感受。你心中的“秋”是什么样子 请用“以景显情,以 情驭景”的写作手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2. 阅读郁达夫另一篇描写秋景的文章《北平的四季》(也可自选),并 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请从主题、情感、景物描写手法等方面, 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并写下你的比较心得。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以景显情
情
眷恋、落寞、悲凉
景
清、净、悲凉
以情驭景